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紹因未聽取田豐建議,被後世詬病千年,然而他的做法並沒有錯

袁紹因未聽取田豐建議,被後世詬病千年,然而他的做法並沒有錯

若說三國中最實力懸殊的大規模戰役是哪一場,恐怕非「官渡之戰」莫屬。這一戰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史上實力最懸殊的一戰。關於「官渡之戰」本身,不論是戰略目標還是策略執行都無可厚非,後世也沒有太多爭議,然而有一個「局外人」關於此次戰役的意見,卻引發了此後長達千年的廣泛討論。

這個人就是袁紹部下謀臣田豐,在「官渡之戰」前因極力勸阻而被袁紹下令關押。關於這場戰爭,曹操及袁紹雙方的戰略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是獲得爭霸天下的機會,第二則是奪取/保住漢獻帝以便號令各方諸侯。為達成上述目標,袁紹趁曹軍疲憊不堪之際,率領十萬精兵發起進攻,隨後更是依仗兵員眾多的優勢分而擊之。雖然袁軍的凌厲攻勢被曹操方面勉強接下,但是袁軍整體佔有絕對優勢,對於袁紹而言,眼下無需太多奇謀和花招,只需要派大軍硬生生地碾壓過去,就可以大勢壓倒曹操。然而就是這種大優勢,卻被曹操以奇襲烏巢而化解,甚至反敗為勝。

嚴格說來,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勢力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失誤,決策說得上正確,然而由於「成王敗寇」,袁紹依然被人批評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關於這一罵名,來源於「官渡之戰」爆發前袁紹集團的一次討論。關於曹操,袁紹集團內部各方統一立場,都認為要打,不過在具體怎麼打的問題上,人們卻發生了嚴重分歧,主要是以許攸為首的「速戰派」和以田豐為首的「游擊派」。

在分析雙方的觀點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當時曹操及袁紹集團的具體勢力大小。此時曹操已經佔有徐州及兗州,此外還有豫州和司隸州的部分區域;袁紹方面則據有幽、翼、青、並四州。乍一看,二人算是共分中原,然而從地盤大小和兵馬糧草的多寡來看,多次「水逆」的曹操在經歷連年征戰後,自然是不如一路順風順水的袁紹。不過曹操方面卻具備著袁紹集團所沒有的兩個優勢。第一,曹操先前已經挾漢獻帝移駐許都,他因此佔據道義高地,對於袁紹完全可以「號令群雄共伐之」。

其次,曹操固然兵少糧寡,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相對性——雖然曹軍經歷連年征戰,當下僅有三四萬兵卒,然而這些都是戰鬥經驗豐富的精兵,論起戰鬥力,其實也不遜於袁紹的十萬大軍。假如曹操集團有時間招募新兵,完全可以通過「老帶新」的方式,以這三四萬精兵作為軍隊骨幹,短時間內就能將部隊人數擴充至十萬以上。因此,許攸給出建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意思是說,曹操此時兵力不多,完全可以趁其後方空虛而攻打許都,迎接天子以討伐曹操,這樣必定可以取得成功。

但是田豐卻不這麼認為,他指出:「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他認為曹操已經打敗劉備,許都已經不再空虛,貿然進攻恐怕風險太大,所以建議採取穩紮穩紮的戰略,一邊「高築牆廣積糧」,一邊派兵襲擾,不出兩三年就可坐等曹操潰敗。

面對田豐的建議,史書記載了袁紹的舉動,「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最終,袁紹採取了許攸的建議,然而遭遇失敗,因此後世就責怪袁紹沒能聽取諫言,認為他若是採取田豐的建議就不至於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問題是,田豐的建議就真的可行且正確嗎?至少在子淵看來,田豐的建議其實頗有幾分紙上談兵的味道。首先,曹操此時兵少糧寡,按照田豐的設想,袁軍可以進行騷擾以便其無法得到補充。然而根據當時的形勢,袁紹軍隊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曹操只需要派兵守住幾個重要據點,與黃河天險相配合,就可徹底拒袁紹於天險之外。那個時候,到底是曹操還是袁紹不得休養生息,那還未可知。

其次,曹操此時內患沒有得到解除,正是攻擊他的最佳機會。在「衣帶詔」之後,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空前緊張,壓根無法動用這個最大助力來號令諸侯。至於司隸州的重要屏障——荊州,曹操方面依然沒能佔領,東吳方面正在經歷政權交接,乃是曹操出兵佔便宜的好機會。內外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曹操去做,他最缺的就是時間,因此只要給予曹操足夠時間,未來或許有無限可能。反觀袁紹,此時已達到勢力巔峰,向北已經沒有任何發展空間,只能率兵南下拓寬地盤這一條路可以走。要是袁紹真的聽取田豐建議,老老實實地「坐等」曹操崩潰,恐怕最終崩潰的反倒是他自己。

第三,田豐的建議聽上去很輕鬆,然而執行難度卻相當之高。田豐提出的騷擾戰術類似於今天的「游擊戰」,看上述簡單,只需要攻敵痛處然後快速撤退即可,但真要執行起來卻很艱難——先要找出敵方的痛處,然後要分辨這是不是陷阱,之後的撤退更不能變成潰逃。要做到這兩點,合格的將領不過五指之數。此外,不妨做一個速戰與游擊戰的對比。若是按照「游擊派」的邏輯,未來三年之內,曹操有很大可能解決內部問題,然後徹底整合勢力,真正擁有與袁紹對峙的勢力,此為諸侯之道。

若是按照「速戰派」的思路發展,曹操此時兵困馬乏,正是疲憊之師,用己方十萬精兵對敵三萬,穩紮穩打的話,必然是穩贏不輸。若是再拖三年,等曹操整合勢力,那麼必失奪取中原之良機。從這一點來說,「速戰派」的戰略規劃沒有錯,甚至更加正確,此為爭霸之道。總體而言,雙方都沒有錯,只是出發的角度和最終目標不同,而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最終結局。畢竟誰也沒料到,許攸會投靠曹操,曹操會奇襲烏巢。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先賢行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最憋屈的皇帝,做了父祖都做不到的事,卻活在家人的光芒之下
他是民國第一清官,主動辭去省主席高位,返鄉途中土匪跪送三十里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