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秀建立東漢時,天下兵戈如火,為何能快速實現「光武中興」

劉秀建立東漢時,天下兵戈如火,為何能快速實現「光武中興」

西漢末年,漢哀帝早亡,外戚王莽趁機篡權,建立「新」朝,王莽稱帝之後,對西漢社會進行了激進改革。由於盲目崇古,不切實際,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公元18年,赤眉、綠林等數十股農民軍揭竿而起,各路豪強趁機逐鹿天下。一時間,海內分崩,天下大亂。劉秀趁機崛起,建立東漢。

東漢初建,情況非常差

公元36年,劉秀的東漢大軍收復巴蜀,長達18年的戰亂得以終結。期間生靈塗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迫害,史書記載戰亂中一些城池「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里殭屍相屬」,東漢大軍與赤眉軍的崤底之戰前出現「關中大飢」,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劉秀的軍隊竟然餓著肚子上前線。

縱觀歷史,這樣的大破壞之後,新建王朝很難在短期內恢復,東漢初期也面對著許多難題:

首先,我們知道,大戰之後,整個國家秩序混亂,生產無序,很難在短期內恢復。這就如同荒蕪已久的土地,欲在朝夕之間恢復,談何容易。

其次,一些需要國家力量進行持續維護的基礎設施,因為社會動亂而癱瘓,黃河屢屢泛濫,地方上的豪強和官吏不僅不進行治理,而且習慣以鄰為壑,百姓生活困苦。

第三,戰爭、飢餓和瘟疫導致人口銳減,社會繁榮度急劇下降。西漢末年,國內人口超過6000萬,但是到了劉秀稱帝的公元25年,這個數量驟減到2800萬,隨後幾年內戰又讓人口降低到了1800萬(《晉書·地理志》,《中國人口發展史》)。缺少了人口資源,偌大的國土顯得沉寂,社會死氣沉沉。

面對這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如果說東漢需要發展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進行恢復,是很合理的。但是光武帝劉秀直接讓國家步入中興,與他後世的三代帝王迅速開創了一個持續近百年的治世:

公元36年劉秀統一中國到公元57年駕崩,他用21年的時間創建了被史學大家司馬光和梁啟超讚美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光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章帝、漢明帝在位期間,國家迅速進入鼎盛,史稱「明章之治」,到了公元100年左右,漢和帝北擊匈奴,平西域,國泰民安,四夷賓服,國家進入極盛,史稱「永元之隆」。

從兵戈如火的國土上誕生,在一片廢墟中崛起,東漢王朝所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壯舉。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後人們是如何做到迅速讓國家恢復,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的呢?不得不說,作為歷代帝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劉秀(劉秀出身太學,就如同今日的北大、清華),治國水平確實確實值得稱道,其策略大體可以總結為三點:

節流:改革吏治,精兵簡政,與民修養

西漢後期,國家的官僚數量增加,形成了龐大的財政負擔。劉秀稱帝之初,就開始改革吏治,削減官吏消耗:他首先削減三公權力,這樣就降低了三公整個體系的的龐大消耗;把權力集中於由自己親自掌管的尚書台,隨後尚書台分六曹,俸祿僅為600石,只比西漢時期的縣吏高100石。要知道西漢三公俸祿高達4200石,九卿為2100石。

此外劉秀「退功臣,進文吏」,不給開國功臣和外戚實權,在削弱他們權力的同時,也降低了國家的消耗;大規模任用新莽時期隱居的文人,光武帝認為他們品格高尚,不圖富貴,這一舉措也確實有助於官吏系統的清廉,節省了國家消耗。

公元30年,還沒有完成統一的劉秀開始精兵簡政,頒布《省減吏員詔》:

「夫張官置吏,所以為人也。今百姓遭難,戶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其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併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後漢·光武紀》)」

這年東漢裁掉了400多個縣,減少官吏數萬人,又省下了巨額的經費之後,他宣布向民間徵稅從十分之一降低為三十分之一。

公元31年,劉秀大規模復原東漢軍隊,讓他們回歸故鄉進行生產,此時劉秀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但統一戰爭還沒有結束,所以這一決定也是難能可貴的。精兵簡政使得國家消耗大幅度下降,勞動力數量卻得到了增加。

劉秀即位之初,效仿漢高祖劉邦「黃老無為」的治國思想,給民間休養生息,百姓負擔普遍降低,生產積極性自然提高,這可以說是「光武中興」以及此後近百年持續治世的基礎。

開源:興修水利,解放奴婢,發展農業、手工業,促進內外貿易發展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書中引用《聞見前錄》中的記載曾經譏諷古代官吏,當伊水洛水上漲「居民廬舍皆壞,唯伊水東渠有積薪塞水口,故水不過丞相府第」,說的就是古代黃河兩岸良田被豪紳霸佔,泛濫時以鄰為壑的情景。

然而早在東漢初期,國家就認識並解決了這個問題,東漢王朝在容易泛濫的河段每十里立一個水門,國家控制泄洪時間和方向,最大限度降低洪水對百姓土地的破壞。漢明帝時更是「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真正的為整體的生產著想,而不是為了個別豪紳。一系列的舉措提升了民眾的積極性,為農業發展掃除障礙。

當時地方豪強大規模蓄養奴婢,嚴重的束縛了社會生產能力,劉秀就清查全國的土地人口,要求解放奴婢,這一政策遭到了一些「郡國大姓」的反對之後,他又轉而設置法度,禁止這些奴隸主濫殺奴婢。奴婢是由於西漢以來土地兼并導致的失地農民形成的,劉秀釋放以及保護他們,也進一步的釋放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

由於未能夠徹底解決土地兼并和蓄養奴婢的問題,光武帝甚至不敢貿然封禪,儘管很多人認為他作為中興之主甚至是開國皇帝,文治武功可以去泰山封禪,但他自己卻表示: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

解決了水患和人口問題,東漢在農業發展方面還加大了先進技術的推廣。向邊遠地區推廣先進的一牛挽犁,而至今為止東漢出土的農具「鋤、鐮、鏟、犁」等,不僅工藝上大大超過了西漢,而且在數量上更是歷朝歷代中罕見的。

由於飽學而通曉治國之道的劉秀還鼓勵蠶桑,東漢時期出現的蜀錦、越布都是在這一政策下持續成長起來的工藝,至今仍然綻放著偉大的魅力。東漢鼓勵內地煮鹽,人們使用煤炭和石油作為燃料,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國家繁榮,貿易也有了進步。史書記載「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

雖然封建時代一直重農抑商,但是東漢與西域的貿易卻非常的繁榮,名將竇憲曾經用錢和珠寶,從西域購買皮毛、馬匹,香料,一次貿易規模可接近百萬錢。漢和帝時為了尋求更方便的與羅馬帝國貿易的方法,甚至專門派出甘英出使西域。

封建社會世界各國君王都以開疆闢土為功業的時代,光武帝以及其後的三位帝王卻能夠著眼於生產,重點放在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上,其眼界確實是非常超前的。

推教化:百姓父慈子孝,四夷歸附

漢光武帝本身就是一名飽學儒帝,在他和他後人的治理下國家富裕,人民「倉廩實而知禮節」,社會氛圍非常好,父慈子孝,著名的「二十四孝」中近一半是東漢時期的人,從這個角度看,東漢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東漢時實施「徼外蠻夷內附」的政策,沒有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對四夷大動干戈,反而是用自身穩定的社會狀態和儒家思想吸引他們主動歸附。

周邊的少數民族看到一個其樂融融的社會,自然會感到羨慕,爭相歸附。這一段時間,天下人口開始恢復到西漢時期的水平,南方的揚州、荊州、益州等地幾乎實現翻倍,雲南人口更是增長5倍,這些都與四夷歸附關係極大。

歷代名人在評價東漢初期的這段歷史時,多數對光武帝的文韜武略和用人之道大加讚賞,也有人對東漢推廣儒學的功績念念不忘。但是自光武帝劉秀到漢和帝劉肇的東漢初四帝王,最不應被忽視的卻是他們悲天憫人的情懷。而挽救一個戰亂的社會,發展生產,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疑才是作為封建時期的君主們最大的功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靖康之役後,秦檜曾挺身反對金國,為何後來變成投降派?
德軍三大名將,二戰逢兩位天敵,結果一敗塗地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