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殷墟卜辭中活躍著一支以「湔」命名的神秘部族,即商代湔(jiān)方。湔方與商王朝是對立的,卜辭中相關湔方的事迹多為征伐,主要出現在一期武丁時。學者根據婦好的活動年表分析出商王征伐湔方約在武丁中期。商代湔國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今四川北川縣有湔江,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湔水在(石泉)縣西一里。」石泉縣,即今天的北川縣。《漢書·地理志》記載:今四川汶川縣西南有湔水,源出玉壘山(古稱湔山)。所以有學者認為商代湔方出自湔水流域一帶;第二種說法是「湔」來自「前」,「前」即「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司徒丑又王師敗績於前城」的記載,對於此「前城」,《讀史方輿紀要》說:「在府(洛陽)西南五十里……泉皋,戎邑也,即前城矣。」戎邑,即戎人所築的城邑,這裡居住著泉皋之戎。我們都知道,洛水、伊水之間多有戎人,照此說,湔方的前身是西戎;第三種說法是從卜辭中的其它地名對照推測,相關湔方卜辭中曾反覆提到一個國名:戉(yuè),商王曾多次派戉方去征伐湔方,故湔方應該在戉方附近。卜辭中有「艱自西戉」的記載,因此斷定戉地位於殷西,湔方也大概位於殷商西北一帶,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玉壘山(湔水)

上面第二種說法提到「湔」即「前」,但兩字甲骨文不同,似乎沒有直接關係。「湔」的甲骨文看似「盆中洗足」的形狀,造字本義應該跟「足浴」有關。而「前」的甲骨文則與「止和舟」有關,即「」。據說「歬」是一種很古老的職業:拉縴。當然,也有說法認為「歬」是腳上穿著像船形一樣的鞋,原始人類是不穿鞋子的,腳板很容易被各種異物磕傷,後來人們根據腳形發明了鞋子,發覺穿了鞋後不但可禦寒,走路也更有效率。不管如何,「歬」是一個動態詞,行走,即為「前」。而「湔」跟「器皿、足浴」有關,故「湔」也有「洗滌、洗濯」之意,又引申到「湔雪(昭雪冤屈)」。古時有舊俗:湔裙。古代婦女最怕的就是難產,懷孕女子多去河中洗裙,不易難產。所以商代湔方與洛伊流域的「前城」的說法基本可以否定。早期湔族可能來源於一種「足浴」的習俗。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湔的甲骨文

湔方與商王朝是敵對關係,一期很多卜辭記述了商王伐湔方的事迹。湔方位於殷西北,與附近的土方、(上工下口)方一樣勢力很強,處處與商王朝作對。卜辭:「……貞戉其伐湔方。」戉,鄰近湔方的戉方,臣服於商,戉方可能還充當著監視湔方的作用。卜辭中還有戉方替商王圍剿土方的記載,可見戉方不但作為商王征伐的工具,還是替商王室鎮守西北部的戍邊勇士,因此戉方經常受到(上工下口)方的報復性入侵。該卜辭大意是商王令戉軍討伐湔方。卜辭:「貞戉受湔方佑。」、「貞戉弗其受湔方佑。」商王不敢低估湔方的軍事實力,因此在貞問時希望上天庇佑戉軍能克敵制勝,將湔方一網打盡。卜辭中有「克湔」的記載,估計湔方最終被攻克了。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湔方應該亡於武丁時,此後各期卜辭中不見湔方的蹤跡,湔族人應該被迫遷徙了。他們去了哪裡?縱觀零星的古籍資料,不得不又將目光聚焦在以上湔方地理位置的第一種說法。戰國時有古地名「湔氐道」,在蜀郡,古蜀國地。氐(dī),古族名,一種游牧民族。湔氐,就是一支姓湔的游牧民族,比如羌氐,即由羌人形成的民族,卜辭中記載方國多拿羌氐向商王進貢作人祭。古籍記載至少戰國時古蜀地生活著一支叫「湔氐」的民族,一直到漢朝時還存在。《史記·將相年表》記載:「惠孝三年,湔氐反,擊之。」說明漢惠帝三年,即公元前192年,這裡的湔氐族人曾發生反叛,被漢王朝鎮壓。這支湔氐族活動區域有個地方叫「湔氐道」,東晉《華陽國志》記載戰國水利工程師李冰修建都江堰時曾到過此地。都江堰古稱「湔堋」,跟當地的湔水、湔山和這支湔氐有關,因此推測,當年修築都江堰的勞役可能大部分來自當地的湔氐。有說法認為,這支湔氐族人可能就是商代湔方族人南遷所致。

文/堰風

殷商古國——周國,周人隱忍一個多世紀,終「吃」商取而代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