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朝代被稱作「黑暗時代」,百姓怨聲載道,原因有這幾點

這個朝代被稱作「黑暗時代」,百姓怨聲載道,原因有這幾點

元代,作為一個被蒙古族統治的時代,因其不完善的國家制度,導致其在歷史上被公認為是一段黑暗時代。今天我就從幾個層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

蒙古是古東胡族的一支,原居於今天的東北地區。他們與鮮卑和契丹同種同語,最早出現在史書是在約公元6世紀,時名「室韋」。在南北朝和唐代,鮮有有關他們的記載。突厥稱他們為「韃靼人」(Tatar),這成為西方對他們的稱呼。世界對他們的認識約始於1206年,蒙古建國之後,首先征服了最弱的鄰國西夏,1234年又滅了金和朝鮮。之後,其子窩闊台領蒙古軍多次西征,在1210—1240年先後征服了中亞以及東歐部分地區,威名縱橫歐亞大陸。

忽必烈登大汗位後採用新年號,定國號為元,自視為繼承中原的正統。1264年,在今日的北京建設新都——大都。到1270年,蒙古帝國的版圖已經橫跨亞歐,包括了元帝國和四個汗國。雖然大蒙古國在1230年已統治中原北部,但元朝自1271年建立至1368年,只歷十一帝共97年便覆滅了。

蒙古鐵騎慣用兇殘的策略,對抗拒他們的城市必定劫殺一空,以作為迫降的手段。起初,他們在中原北部亦採用同一策略,甚至一度建議將中原北方變成一個大牧場。忽必烈採用一些漢人的政治制度,自認為擁有天命而得以取得合法的國家權力,並且在中原北方大力扶助農業。

之前,窩闊台已採納耶律的建議,建立太學。忽必烈更設立第二間太學,並於1306年在大都建成孔廟,又在1315—1335年和1342—1368年重開科舉。忽必烈的重農政策,以及南宋城市少有抗拒蒙古兵的情況,使南中原的城市和地方經濟在有元一代得到保持和發展,成為元代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區內,瓷器和絲織業非常旺盛。

蒙古橫跨亞歐的龐大帝國,以及完善的以大都為中心的驛道系統,促進了亞歐的陸上交通。中原的重大發明因而在13和14世紀紛紛傳往歐洲,包括羅盤、船舵、風車、水磨、機械鐘、冶鐵爐,以及活版印刷術、拱橋建造法和紙幣制度等。

城市化在元代的發展處於低潮期。元滅金時,北方人口十減其六七。對於較繁盛地區的城市人口,元特設官署管理,稱為「府治」。在中原北方有24府,南方則有77府,其中浙江一地共30府,反映出北方的衰落和人口流失。元代不但城市數目較前代少,而且個別城市的人口數量也遜於以往。

雖然元代表面上採用了一些漢、唐乃至宋代的治國體制和儒家禮儀,但基本上與中原主體文化和民族有別,並且在其文武官制及科舉考試上體現出來。

元朝對民族的考慮是以政治及地域為先,種族為次,因而將金國、高麗、雲南、四川等諸民族統稱「漢人」,而將原來中原南遷的人士歸為「蠻子」。在元代,「漢族」一詞因而並非指一個民族。商業貿易成為蒙古貴族、官僚、色目商人和寺院豪奪民利的工具。但瓷器則為例外,多由私營,使制瓷成為最蓬勃而遍及全國的產業,單景德鎮就有200—300座民窯。

外銷瓷器亦因而成為最大宗的出口生意。總言之,元代城市商業受制於不合理的政策,未能達到兩宋的水平,對城市的發展造成阻礙。不過,元代海運和大運河的漕糧運輸,以及海上和陸上的對外貿易,亦造就了一些城市的發展,如江蘇劉家港、直沽,以及山東的窯州、登州等港口,大運河沿岸的淮安、臨清、東昌、直沽,對外海港泉州、廣州和上海縣的松江,絲綢之路上的甘州、肅州、哈密力、別失八里、阿力麻里等。

元大都的規劃體現了忽必烈的漢化傾向。由漢人劉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負責規劃和修建的新都城,受《考工記》的影響很深,體現出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中軸對稱、三套城牆、城牆方正和各牆三門、南面而王等合乎禮樂和天人合一的傳統原則。

不過,大都也加插了一些道教原則,如北牆只有二門,缺中間一門,以防止大城受北方煞氣影響。此外,大都也反映出元是個多民族國家,宮城內有若干蓋頂殿、畏吾爾殿、棕毛殿等。殿內裝飾亦富於蒙古的氈帳風格。

與唐宋都城不同,大都的文、武官署較為分散,而市場數目和規模亦遜色。大都的商貿只由約2000個色目商人經營。元朝奉行宗教寬容政策,大都內各種宗教建築很多,但以喇嘛教最多。

大都是唐代之後最後一個平地而起、全新建成的都城。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積49平方千米,但其高峰人口只有50萬,因而它的北廓城有大片空地。總的來說,種族歧視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使得元代成為名副其實的「黑暗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史 的精彩文章:

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是如何應對美軍飛機的?擊落了多少架?
二戰未結束,同盟軸心雙方都計劃好如何瓜分對方地盤了!

TAG: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