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相臣,是君王的輔佐,還是君主的制裁者?

相臣,是君王的輔佐,還是君主的制裁者?

如果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相信大多數的人都願意選君王,而不願意選相臣。道理很簡單,「我的地盤我做主」,當老闆多自在啊,誰願意給別人打工?

可這個世界上能當老闆的人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只能給別人打工。何況,老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當的,有些人就更適合於做一個參謀輔助性的人物,而不是決策者。在這個位置上,他們更能發揮自己的效用。

比如說周公攝政稱王,奠定了八百年周天下的基礎;比如說管仲尊王攘夷,成就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比如說張居正務實改革,使大明帝國扭轉了頹勢,重新煥發出生機。

即使在現代商業社會,那些成功的大企業老闆也習慣把企業的主要事務交給那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去運作,這些人甚至要比老闆自己做得還要好,很多老牌企業在他們手中不但守住了原有的基業,還有更上一層樓的發展。他們當然還是打工者,可他們中的佼佼者還有一個美稱——「打工皇帝」。

其實,做一個相臣並不比做一個君王容易。君王建功立業,常常是打破一個舊的體制而建立一個新的體制,其間風險雖高,但受到束縛相對較小。而相臣卻只能在現有的體制內做事,遵守現有的體制規則。很可能上有君王壓制,下有群臣掣肘,內部的爭權奪利有時比對外敵的戰爭殺戮來得更為激烈殘酷。

一個朝代開創後,它的真正管理權就基本交到了相臣們的手裡。創業難,守業更難,這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句空話。他們是帶著枷鎖的舞者。而能夠不抱殘守缺,再創輝煌,他們的功業就足可與開國的君王相比,比如周公姬旦,比如明萬曆首輔張居正。

那麼,要成為一個體制內的優勝者,在現有條件和規則下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什麼呢?

兩個字:平衡。再兩個字:調和,相臣的首要崗位職能,就在平衡。

姬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之弟,排行老四(關於這點,學界也有爭論,說他是文王第三子)。因為他的老爸周文王將他封在周原這個地方,貴為公爵,所以又被稱為「周公」或者「周公旦」。

姬旦的父親周文王姬昌活了九十多歲,在位長達五十年之久,老當益壯、龍馬精神,究竟播撒了多少種子咱現在已經不能搞清楚了,在歷史上也不重要,不過他的正妃太姒一共生育了十個兒子,卻大多算得上是藝術精品,不同於後來那些流水線上下來的產物。

相臣的最大顏色屬性,就是灰色。灰色,是一種調和色,它和任何色彩都能夠搭配,是最具有普適性的。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有一天幾個人吃飽喝足後聚在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諸葛亮大概是過於壯懷激烈,真氣充盈丹田,便坐在那裡抱膝仰天長嘯(抱膝長吟)。在給大家製造完高分貝的噪音後,這位老兄還指著朋友們不客氣地打擊說:「你們這些人,吹得自己天花亂墜,將來頂多也就當個市長、縣長這樣的地方幹部罷了。」崔州平、石廣元這些人就不愛聽了,說:「地方幹部也不錯啊!那你呢?你小子能當個什麼?」諸葛亮卻笑而不答,恨得眾朋友們牙根直痒痒。

在君臣綱常非常講究的帝國時代都是如此,何況是剛從原始的部落聯盟進化而來的周王朝,兄終弟及十分正常。而且姬旦的文才、武略、德望也均能夠服眾,由他繼承天下大統,對於政權不穩、百廢待興的周王朝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而當時周武王的太子姬誦剛剛十二歲,即便是由群臣和軍民來選,也不會選這樣一個黃口小兒來領導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朝滅亡的另一面:吸取李唐的前車之鑒還不夠『深刻
新中國成立後打的一場無形戰爭,戰果等同於朝鮮戰爭

TAG: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