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德法立場不統一,歐盟挑選領導或變成「醜陋的爭奪」

德法立場不統一,歐盟挑選領導或變成「醜陋的爭奪」

6月30日,歐盟重量級人物再聚首,商討下一屆歐盟關鍵領導崗位人選問題。不過商討並不順利,會議持續到7月1日,仍沒有達成一致。

歐美多家媒體報道,歐盟成員國在這一問題上已「陷入爭吵」。

歐盟挑選領導為何這麼難?答案是,既有過去一直存在的老問題的原因,也有近年出現的新現象的因素。

今年年底前歐盟需要換屆的職位比較多,其中有五個職位最為關鍵,分別是歐盟委員會主席(負責歐盟政策執行和日常運作,大致相當於歐盟總理)、歐洲理事會主席(大致相當於歐盟總統)、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相當於歐盟外長)、歐洲議會議長。

這幾個職位的現任分別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盧森堡人),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波蘭人),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義大利人),歐盟「外長」莫蓋里尼(義大利人)和歐洲議會議長塔亞尼(義大利人)——美聯社6月30日的一篇報道稱,這個陣容「不成比例地」傾向於義大利。

歐盟重要職位的人選,一般是由成員國提名,然後交由歐洲議會批准。因此在挑選新的領導層時,各國的協調就顯得非常重要。

正如美聯社的報道所稱,歐盟有28個成員國(包括英國),在挑選領導層時,不僅要考慮的地區平衡,比如東歐和西歐,也要考慮到經濟差異,大國和小國,男女性別比例等。

此外,歐盟法規規定,任何高級職位的人選,需要得到至少21個成員國以及歐洲議會65%議員的支持。因此,把握這個平衡需要各成員國的協商和妥協。在這個過程中,大國的態度非常重要。

儘管如此,以往歐盟領導層換屆,雖然也有些「新聞」,但很少出現今年這樣的「難纏」狀況。歐盟諸國今年為何會因此事陷入僵局,並且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是因為歐洲政治大勢發生了一些變化。

今年5月份,歐洲議會舉行了選舉。這次選舉,傳統的左派和右派黨團出現下滑,而綠黨、自由黨以及民粹黨等黨派組成的黨團實力有所增加。

這種情況反映歐洲傳統大黨吸引力下降,以前非主流的勢力影響上升。這個變化也給歐盟挑選領導層帶來問題。

過去幾十年中,歐洲議會中一直是右派黨團勢力最大,因此從該黨團在新的領導職位,特別是歐委會主席人選確定上,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但如今它雖然仍占多數,卻失去了「說了算」的地位,其他黨團雖然也還沒有支配性的地位,但如果要反對某個提名,則綽綽有餘。

因此今年的情況是,誰都很難說了算。這是到目前為止歐盟領導層「難產」的根本原因。

其次,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分歧也有很大影響。「政治家」網站歐洲版的一篇文章分析,作為歐盟的核心國家,德國和法國曆來在挑選歐盟領導層上有相當大的話語權,兩國也常常立場一致。

但是今年兩國出現了比較大的分歧。德國總理默克爾希望來自德國的歐洲議員韋伯出任歐委會主席,「政治家」網站分析稱,這不僅因為韋伯代表默克爾所在的中右翼陣營,而且默克爾現在影響力下降,也需要藉助韋伯的力量;

但法國總統馬克龍則代表的是自由派人士,因此他表示韋伯缺乏政治經驗,認為應該由代表中左翼陣營的荷蘭人蒂默曼斯出任歐委會主席。

第三,在大勢發生變化、德法僵持不下之際,其他歐盟成員國也紛紛發聲表達自己看法。這讓局勢顯得更加僵持。

由於這些因素,歐盟各國領導人在6月20日聚會討論歐盟下一屆領導人選時,無果而終;在日本大阪舉行G20峰會期間,參會的歐盟領導人也曾討論此事,仍沒有結果;這次的討論還是陷入僵持。

到目前為止,默克爾和馬克龍這兩巨頭雖然都表示,這是為了挑選更好的「歐洲團隊」而不是「權力遊戲」,但「政治家」網站的文章認為,鑒於形勢的變化,這次歐盟挑選領導層的角力肯定是一場「醜陋的爭奪」。

這對於面臨民粹主義興起的歐盟來說,可不是好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克錦外媒筆記 的精彩文章:

競選連任,特朗普有什麼「秘密武器」?
油輪在波斯灣遇襲事件,到底誰能從中獲益?

TAG:錢克錦外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