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利一位「古風」作詞人:王健的女人歌和《三國演義》的男人戲

安利一位「古風」作詞人:王健的女人歌和《三國演義》的男人戲

防杠說明在文末。

我作為一個音痴(很嚴重的那種,基本聽不出音高音低),自然比較在意歌詞。

王健這個名字,最先留意到是因為《歌聲與微笑》,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首歌,和很多可以細琢磨的歌詞不同,這首歌詞特別淺顯,意境又無比明朗美好,任何時候聽都會令人感到愉悅。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

請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這歌聲飛遍海角天涯

明天明天這微笑將是遍野春花

——《歌聲與微笑》

這首歌創作於1986年,是為了當年第一屆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後改名為「上海電視節」)而作,當時還是用電報的方式將歌詞內容發送過去的。電報雖然比車馬快了許多,但是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依然隔著漫長歲月的浪漫感。

讓王健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她和谷建芬合作創作(二人並稱「歌壇二女傑」)的一系列《三國演義》插曲和片尾曲。儘管《三國演義》會給人一直用偏男性化色彩的感覺,但是原聲卻是由兩位女士合作的,有人稱之為「男人戲,女人歌」。

王健

王健為人低調,加上名字沒有女性符號,很長時間裡觀眾都以為她是男性,在那個書信往來的年代裡還有姑娘給她寄自己的玉照。王健本人甚至沒什麼好介紹的,個人經歷少到比大學生求職的A4單張簡歷還少,她甚至是1984年退休後才比較多歌詞作品。

《三國演義》里要數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最為人所熟悉,每次響起來的時候,老電視劇里鋸齒狀模糊的人物都變得無比清晰,一張張面孔就定格在方寸屏幕里。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歷史的天空》

1994年《三國演義》 / 豆瓣

撇開作詞本身的水準高低不說,這首歌的角度就和現在的古風歌完全不同:現在的古風歌不管意境如何支離破碎,但都是努力讓聽歌的人成為意境里的人物;可這首歌卻保持著一種疏離的現代立場。

當這首片尾曲響起的時候,就是把觀眾一點點從「三國」那片風雲里抽出來的過程,幕布緩緩合攏,塵土漸漸掩埋,時鐘滴滴流轉,看過的故事似乎被一片擾亂的信號覆上了滋滋雪花,只剩下古今共鳴的情感和蕩氣迴腸的故事。而且,這首歌所帶來的抽離過程,不是那種遺憾式的,也不是雞湯式的,而是平和地將一段歷史看完的圓滿,飽含著積極又深沉的歷史觀。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台提供給公眾號創作者的變現方式,根據瀏覽和點擊會產生分成補貼給作者。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匹配,每個人都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擾,請多包容。

而真正有代入感的是幾首插曲,比如《這一拜》《哭諸葛》,歌詞不深奧,但是情感處處到位。很難想像,《三國演義》的歌曲其實是在沒有樣片的情況下創作的。現在影視劇已經罕有這類型的插曲的,基本都是把主題歌的旋律變著花樣播放一遍(音痴的我表示很齣戲)。

1994年《三國演義》 / 豆瓣

木心先生有過一個很精闢的形容:「《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很多插曲其實也如此,歌聲起的時候讓人想起那段故事,心裡那股勁就慢慢鼓起來了,彷彿是用歌曲把那一刻觀眾的所看所思所感凝固了。

這水草如果單獨生長在岸上,就如同現在很多古風歌一樣,好看也不好看了。但是如果它曾經長在水中,取出來變成了乾草珍存,也會令人看一次感嘆一次的,因為你永遠記得它曾經風華正茂的樣子,而不是腦補出來的碎片。

王健給《三國演義》所作的,也有偏「古風」的詞。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似乎越書面的詞、越少在生活中使用的詞,堆砌起來的意象就越「古風」,就有人總結過用詞規律。

總地看下來,這四種古風歌雖然各有各的爛,但基本上他們是有著相同的生產套路。

我試著總結了一下:

時間,就用夜未央、韶華、千年;

地點,就用長安、江南、人間;

人物,就用少年、伊人、離人;

要寫景,就多用桃花、煙花、青冢;

要抒情,就多用相思、斷腸、痴狂;

要敘事,就多用飲酒、殺戮、訴衷腸。

對了,還有一個萬能的字:殤,「離殤」、「情殤」、「別殤」,哪裡需要填哪裡。

——@王左中右

一方面是因為詞庫太狹窄了,一方面是過於矯揉造作,追求標新立異結果淪為了無知的媚俗。

王健所認同的是喬羽關於歌詞的理論:

歌詞不是看的而是聽的,不是讀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須寓深刻於淺顯,寓隱約於明朗,寓曲折於直白,寓文於野,寓雅於俗。

——喬羽

喬羽是誰呢?是《讓我們盪起雙槳》《難忘今宵》《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的詞作者,把這些作品羅列出來,就更能明白他的理論大約就是詞淺情深,便於傳唱而不是閱讀,又值得反覆推敲。

喬羽

很顯然,現在很多古風歌詞是在背離這個邏輯的,除了用詞的問題,還有堆砌邏輯的問題。詞當然可以堆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是很明顯在堆砌,但是這些意象之間雖然沒有動詞連接,是一種留白,可邏輯是順利的,最後加上兩句點睛就立馬升華了。而不是,每個中國字我都認識,連起來都不知道作詞的想幹嘛的黑人問號臉。

一任宮長驍瘦 台高冰淚難流——《知否知否》

天下為公我為母,山河洞房天星燭。——《風花雪月》

你的笑像一條惡犬,撞亂了我心弦。談花飲月賦閑,這春宵艷陽天,——《盜將行》

在王健給《三國演義》里所作偏古風的歌詞里,我首選《有為歌》(又名《卧龍吟》),有人稱之為「古代理想主義者之歌」。

修德兼修身

束髮讀詩書,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蜇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

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余年還作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卧龍吟》

1994年《三國演義》 / 豆瓣

這首歌出現於諸葛亮出山的情節,由於我們對於《三國演義》的故事太過熟悉了,諸葛亮又是其中的靈魂人物,所以這首歌幾乎是在預示他一生命運的糾葛。

如果看多一些戲曲就會有一種感觸,故事是千百年爛熟的,那用什麼做到每一次都讓觀眾走心呢,就是人物的命運和情感是和每一次都共鳴到。所以,這不僅僅是諸葛亮的《卧龍吟》,還是在歌唱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之間來回拉扯的心情。

1994年《三國演義》 / 豆瓣

與此類似的還有寫劉備攜民渡江的《民得平安天下安》,那種俯仰無愧為天下民生謀福祉的情感是高度理想化的,但也是一直為人所推崇的。

水滔滔,路漫漫。扶老攜幼步履艱。

百姓何辜遭離亂,欲渡長河少行船。

民不棄我我難捨,瞻前顧後心愴然。

立大業,民為本。民得平安天下安。

風颯颯,路漫漫。扶劍昂首問蒼天。

古來壯士多苦厄,鯤鵬何日得高旋。

臣子不能建基業,老去無顏對祖先。

民相隨,志愈堅。不整乾坤心不甘。

馬遲遲,路漫漫。暮雲蒼黃雁聲寒。

漢武秋風辭意健,英雄何須嘆華年。

得道多助功成就,願見生民盡歡顏。

縱相別,揮手去。仁愛常存天地間!

——《民得平安天下安》

1994年《三國演義》 / 豆瓣

古風歌里也有很多歌唱祖國的,什麼龍啊耀君,雖然也能打一針雞血,卻難有更廣泛共鳴。這是因為理想化也分很多種,《民得平安天下安》里那種心苦力艱的理想是讓人願意去相信的、甚至願意自己去追求的。古風歌里很多的理想化是相對幼稚的,像小朋友上去作了一首朗誦,模樣可愛,聲音清澈,還有老師進行設計過的動作,但是你總是能明白這是一場表演。

十二章紋 你遙祭四望,血脈奔騰的黃河長江,是你與生俱來的張揚。——《為龍》

博主@王左中右 認為 「不吹牛,這種歌,你們一天也都能寫四公斤」,「爛歌驅逐好歌」,「一首《涼涼》的流行,趕走了《青花瓷》」……不過我作為一個連《青花瓷》都看不上的人(詳見《毀掉古風小清新:《青花瓷》自顧自無知,我眼帶諷刺》),覺得這些差不多算是一路貨色,都是缺乏邏輯又缺少共情地堆砌辭藻,不把歌詞本拿過來看光用聽的甚至不知道在唱什麼詞,拿來後還是看不懂在講什麼。

我倒是覺得「古風歌」這個提法很怪,不知道是誰先提出來的,因為古風歌詞一直是存在的(音痴不懂曲),而且水平都不錯。有人提議金庸劇的一些歌曲,不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拍的,並且都能做到詞淺情深。如果這是一種風格,一直存在,如果這是一個圈,那真是好大一陣風。

防杠說明:

1,本文說的是古風歌及相似風格的歌曲,至於小圈子認定規則一律無視;

2,古風歌里可能有好的,不過我暫時沒聽到個人感覺合格的,也無此義務;

3,被揪辮子了就說自己是惡搞是玩梗這種最讓人看不起,作品只是作品本身;

4,沒人通過什麼來肯定或否定XX圈,也沒有這個能量,罪名請慢扣;

5,我音痴所以特別在意歌詞,願符合我合格線上的歌挺多的,不用擔心。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感謝大家的多年支持,

我的書已經出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服飾 的精彩文章:

初夏換紗衣啦!……又是買賣雙方鬥智斗勇的必備乾貨

TAG: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