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皇帝苦練諸葛亮的八陣圖,結果打起仗來一仗損失20萬人

宋朝皇帝苦練諸葛亮的八陣圖,結果打起仗來一仗損失20萬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優秀人才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被後人崇敬千年,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無與倫比的忠誠。諸葛亮和司馬懿才幹半斤八兩,但諸葛亮的美譽度卻能甩開司馬懿九條街,靠的就是他的這份忠誠。劉備死後,蜀漢主少國疑,諸葛亮此時動手篡權,易如反掌,但他卻硬是頂住了皇權的巨大誘惑,數十年如一日效忠劉禪,試問千古幾人能做到。

諸葛亮被人崇拜的第二個原因,則是他才幹超群,智術絕倫,精通用兵之道。六出祁山,以弱打強以小打大,讓綜合實力遠強於蜀漢的魏國被迫採取守勢,在三國軍事舞台上佔盡上風,足以證明諸葛亮對兵法造詣頗深。

《三國志》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推演兵法為八陣圖,鹹得其要」。這句話闡明了諸葛亮對於我國軍事史上的一項重要貢獻:八陣圖。

古人行軍打仗,從作戰模式而言,大體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游牧部族騎兵作戰模式,主將只需告訴部下攻擊目標、前進撤退大致方向和路線,其他由將士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二是中原步兵傳統作戰模式,行軍作戰講求「陣而後戰」,交戰時要求將士按照一定的方位、陣型布置,以最大限度增加戰鬥力和防禦力。諸葛亮所發明的八陣圖,屬於第二種,就是軍隊行軍布陣的一種陣型。

諸葛亮發明八陣圖後,從現有史料記載來看,《三國志》《資治通鑒》都沒有他用八陣圖作戰的任何記載。但沒有記載也不等於諸葛亮沒用過,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並未跟隨諸葛亮出征打仗,對八陣圖缺乏足夠了解也很正常。

幸運的是,其他朝代的武將,有很多人都用過八陣圖。《晉書》記載,西晉武將馬隆,在鎮壓鮮卑王禿髮樹機能叛亂時,曾用過八陣圖作戰。禿髮樹機能擁有十幾萬精悍善戰的騎兵,西晉的軍隊以步兵為主,很難承受鮮卑騎兵攻擊,連吃敗仗。

危急時刻,西晉武將馬隆挺身而出。他「依八陣圖做偏廂車」,把偏廂戰車按照八陣圖的陣法運用,最終只靠三千步兵徹底平定禿髮樹機能之亂。八陣圖的威力之強大由此可見。

北宋中後期皇帝宋神宗,登基之後,勵精圖治,銳意圖強。他有感於北宋武備孱弱,對外戰爭連吃敗仗,「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憤然將雪數世之恥」。為了增強宋軍戰鬥力,宋神宗身體力行,潛心研究古代兵法精華。

宋神宗把歷史上最有名的七部兵書《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編輯成一部《武經七書》,並把它指定為宋朝武將的軍事教科書,是宋代武舉考試必考科目。

宋神宗還迷上了諸葛亮八陣圖,對此煞費苦心。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宋神宗專門下達一道聖旨,制定大臣趙咼、名將郭逵二人,讓他們搜集、修訂古代八陣圖的各種版本和具體應用方法。

他本人也對八陣圖苦心鑽研,在朝堂上對之讚不絕口:「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復平沙上壘石八行,晉桓溫見之曰:常山蛇陣,文武皆莫能識之。宋神宗還下令各地將領演練八陣圖,把八陣圖全面引入實戰。熙寧八年八月,宋神宗親臨汴梁郊外荊家坡,檢閱部隊操演訓練八陣圖,力求宋軍要「凡出戰、下營、分合、互變,務求皆盡其妙」。

然而,宋神宗如此費盡心血研究八陣圖,回報卻讓他大失所望。元豐四年六月,宋神宗躊躇滿志,調集將近40萬兵力,先定一個小目標,想拿西夏練練手。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八陣圖絲毫沒能發揮作用,宋軍依舊那麼不經打,幾個回合下來,五路大軍兵敗如山倒,《續資治通鑒》記載,「昨來西師,兵夫死事不下二十萬」,讓宋朝軍備再度遭遇重創。

諸葛亮的八陣圖雖然厲害,宋神宗用了之後為什麼遭遇如此大敗?其實原因很簡單,時代在發展進步,學習兵法也不能一成不變泥古不化,生搬硬套囫圇吞棗是要吃大虧的。運用兵法的要訣在於「師其道而不泥其方」,宋神宗反其道而行之,只學到外在皮毛卻忽視立足實戰的精髓,焉能不敗。

參考史料:《宋史》《續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清朝八旗兵待遇優厚,一個小兵都比縣令工資高,為何戰鬥力很一般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