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命的初始定義

生命的初始定義

生命的初始定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什麼叫做活的很全然,全然的生活,很自在的生活,很高的生命品質,到底是什麼?

我們已經把自己框在某一個框框裡面,沒有辦法恢複本來面目,而是被局限在某一個地方。這個部分假如用佛家的立場來講,有很大的意識形態的阻力,但是在道家來講沒有這個意識形態的阻力。為什麼?因為道家本身是講平凡的。

當年孔子去找老子,遇到老子他不知道,他問說有個人姓李,他叫李聃,有沒有這樣一個人?這個老人抬頭看看他,騎在牛背上說我不知道,孔子只好再去找。人家講來講去有那麼一個人。他又去問他,有一個人叫李聃,你到底認不認識?他說我不知道。這樣子問了三次。人家說騎在牛背上的那個老者就是啦。他說人家叫我老子不叫我李聃。哦,孔子不昏倒才怪,他就是那麼的平凡,那麼的自在。為什麼?他不願意特別的彰顯出來,而是讓他的生命維持在那一個地方。

這個是什麼?你要注意哦。我們從個體的立場來看,站在儒家的立場來看,站在功利主義的社會立場來看,老子是未免太消極了,但是你要站在生命的本質立場來看,那完全不一樣。

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解釋的是這一個問題。我們的生命,我們常講,你要知道修行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你有沒有感受到?我們以佛家的立場來講就是活在當下,我們看看有誰能夠活在當下?什麼叫做活在當下?你沒有辦法定義。我們很簡單的講,所謂活在當下就是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念念都很喜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你都很喜悅的,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那個喜悅不是裝出來的,是有一種驚艷的感覺。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為什麼?因為你被意識形態框住了,所以你喜悅不起來。應該來講,我現在眼睛見到轉變成耳朵聽到的這種狀況,這一念跟那一念之間都是新境界,各個新境界,所以內心應該充滿著活力,應該是這個樣子,這個叫做活在當下,叫做念念喜悅。

我們看藝術工作者,他特別具備有這種生命的氣質。但是今天的修行者跟今天的生活者好像不具備這個條件,因為他念念之間都被一種慣性的意識形態套住了,他面對的這些狀況他沒有辦法顯現出來。這個你所面對的塵境這種狀況,我們叫初始條件、原始條件,眼見色、耳聞聲這個部分,你有沒有辦法維持在他原來的狀況之中。你是從事藝術或是從事修行,在所面對的這個真實相你有沒有辦法掌握著?你有辦法掌握著,然後透過你的媒介把他展現出來,音樂家我面對這種情景能夠掌握住初始條件、原始狀況,然後把這個原始狀況透過我的音樂技術的表達,把他呈現出來,那個生命就活潑蹦跳的出來了。假如你不是,你假如只是靠著一種意識形態,然後透過技術的表達,那叫陳腔濫調。

所以你所面對的不管是什麼境界,能夠掌握得住,透過你不管是畫筆、音樂或者是文章把它呈現出來,那個才叫做藝術。現在關鍵就你對生命所面對的那個原始狀況能不能捕捉?這個就不是技術問題而已。你在學習的任何技術,任何所謂藝術的技術都是基礎條件而已,因為你沒有那些藝術的基礎條件,你無法去表達。

修行人他是沒有這些條件,他只是把那個生命所面對的初始條件很自在的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去表達,他不透過任何媒介。藝術家的部分就是用媒介把他表達出來,音樂、小說、繪畫、雕刻或者是書法,他都可以把他表現出來,用任何方法表現都可以,就是在這個生命的捕捉,他能夠透過媒體表現,那關鍵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佛家所講的念念清楚,活在當下。

那麼對於初始條件的定義我們很難理解。我們舉個例子,最近有一本叫《混沌》,叫混沌理論,我是覺得這可以叫做混沌學或者叫解脫學。怎麼講呢,他說這些大科學家他們從專業領域出來以後,他們對於設定一個目標去求答案的這個部分已經沒有興趣了。設定目標求答案,那答案一定可以找得到嘛,也就是說那個意識形態的東西他已經不要了,他要找的是沒有辦法找到答案的東西,而他那個沒有辦法找到答案的東西要怎麼樣呢?他要對整個宇宙去做觀察,在這茫茫大海中他要去觀察出一個系統出來,這個要相當大的定力。

比如雲,沒有一朵雲是重疊的啦,這一朵雲走過以後,另一朵雲來絕對不一樣的。途徑即使一樣,形象也不一樣;形象一樣,途徑也不會一樣,更何況風吹的力量不同。從這種軌跡當中你能不能去找出一個什麼答案出來?他找不到。甚至於盪鞦韆、鐘擺,這個鐘擺這樣擺來擺去,我們看都一樣,但是他告訴我們這個軌跡不一樣,每一次搖擺的軌跡都不一樣,這要不要相當大的定力?這些科學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定力,我們修行人都未必具有那種定力。所以有時候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向這些科學家來學習。

那麼他再舉一個例子,說原始的初始條件的認知的要領。他舉了一個富蘭克林時代對電的認知。,富蘭克林他放風箏,被閃電打到所以他發明了電,其實他不是發明電,他放風箏就知道有電這麼一回事。可是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對電的解釋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為那個時代對於電你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沒有統一的概念,也就是說還沒有形成意識形態。那時候我們對電的認知是基於初始條件的認知,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他自己最平凡的話來解釋電是什麼。

這問題就產生了,我們來講學佛的話,生命的終極意義跟價值是什麼?在兩千五百年前那個時代,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跟默罕默德、耶穌這個時代,這個層面的人他們開始對生命有一個認知的時候,他們對生命怎麼定義的?因為都還沒有被定義,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立場來定義,這就不一樣了。

在中國來講,是以孔子、老子為代表。在印度的話,他大概有三大系統:釋迦牟尼佛、瑪哈維拉跟克里希納這三個系統。那麼在西洋的話,蘇格拉底、穆罕默德、耶穌,他們都是對這個生命的原始狀況自己肯定、下定義。但是這個定義,並不見得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所以他們的下場也不一樣。蘇格拉底的定義結果只好喝毒藥,耶穌的定義只好被釘在十字架上,穆罕默德的定義為了保護他自己的真理,所以他要組織部隊,所以回教徒特別好武善戰,原因就在這裡。

那麼印度因為是個農業地區,他比較溫和、和平,所以他們不同的思想可以互相競爭。在中國因為受到儒家,尤其漢朝以後獨尊儒術的影響,所以全部偏向於孔子的定義。但是我們發現,對於生命原始定義的那一個部分,就跟電對於原始認知的定義部分,在當時是一種初始條件,大家都可以有這種認知,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是百家爭鳴。但是電經過兩百年而已,沒有辦法了,現在一講電,那就只好照著經院派的講法,因為你離開那種講法你就錯了,人家就告訴你電並不是這樣的,因為現在他的意識形態已經形成。已經形成以後,所有科學家來只好照著這一個意識形態去講下去了,這就產生一種狀況,這些科學家已經喪失了生命力。所以他寫的再好的書也是教科書,他所要講的必須是人家所承認的,他不能講人家所反對的,所以這些科學家走上去就沒有生命力了,他只好陳述人家所講的,他唯一能做的是講的更活潑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講,但是他的理論基本架構還是那些東西。

晚期的經典也跟這個教科書一樣,晚期的修行者會證到某一種程度,為什麼證到某一種程度,因為他一定不能超過釋迦牟尼佛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你在他的意識形態之下嘛,你怎麼會超過他的領域呢?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你沒有生命力,沒有生命能量。你的生命力如何突破前人呢?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科學家發生這種情況,修行人也同樣發生這種狀況,他就一直在既有的、已經形成的價值概念裡面去從事這些價值判斷。同樣的,我們在藝術界領域裡面也發現這種狀況,現在開始流行某一種音樂,就某一種叫流行音樂。現在畫風開始造成什麼現象,就開始什麼現象,那都是在人家的意識形態引導之下你跟著走的,那都沒有用。換句話說,在這一種意識形態下面的人對於生命的初始條件喪失了認知的能力。

我們現在告訴各位,修行的關鍵就是對於這些原始條件、初始條件認知的能力你要培養起來,這樣的話,你才能夠當家作主,才能夠認識本來面目,才能夠過一個自在解脫的生活,關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修行並不難,但是這一個意識形態你要突破並沒有那麼容易。那麼道家在這一方面,他是一直告訴我們,讓我們停留在原始的初始條件之下,這是非常難得的。

擷自《老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我們能不能夠掙脫這個社會價值取向的意識形態
華嚴這部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經典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