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派他收復台灣,他到鄭成功廟裡燒一炷香,台灣順利收復

康熙派他收復台灣,他到鄭成功廟裡燒一炷香,台灣順利收復

明朝天啟年間,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當時明朝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因為台灣孤懸海外,所以一直沒有被收復。直到清朝康熙登基時,明朝遺臣鄭成功率師攻打台灣,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此時,台灣已經被荷蘭人侵佔38年之久。由於鄭成功代表著明朝政權,和清朝分庭抗禮,又過了22年,康熙派大將施琅攻打台灣,兩岸終於統一。

在鄭成功父子管理台灣的時期,施琅被譽為第二個「吳三桂」,因為施琅3次背叛舊主,被稱為「無主之臣」。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從小不喜學文,但喜習武,17歲就跟著鄭芝龍(鄭成功之父)打仗,屢立戰功。這一時期,施琅和鄭成功是戰友,關係親密。順治三年,鄭芝龍和其子鄭成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繼續抗清,施琅選擇了跟隨鄭芝龍,歸順清朝,這是他的第一次叛變。

隨後,清朝將領李成棟反叛,施琅跟隨李成棟反清復明,這是施琅第二次叛變。施琅很快找到了鄭成功,繼續支持鄭成功。順治八年,施琅和鄭成功意見相左,被鄭成功解除兵權,二人逐漸鬧掰,施琅又投奔清朝,而此時,鄭成功卻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這是施琅第三次背叛舊主。

康熙平定三藩後,開始思考收復台灣之事。當時朝廷上意見並不統一,索額圖等人認為,台灣「孤懸海外」,對清朝的價值並不大。而李光地認為,台灣雖然是海島,但關四省之要害,必須收復。康熙是贊成李光地的,但在任用施琅上,卻猶豫了,康熙有三點顧慮:第一,施琅是漢人,也是明朝舊將。第二,施琅和台灣鄭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第三,施琅屢次背叛,不一定可靠。但最後,康熙在召見施琅之後,決定任用施琅。因為施琅對康熙說:

「吾在京二十又五年,日夜磨心熟籌,無時不注台灣之動向,台雖孤懸,而連骨血,若他日為夷所據,再出兵討之,必晚矣。至如耳之蠅,不能寢食以安。」

康熙看出了施琅的決心,同時知道,施琅有其他將領沒有的海戰優勢。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1年),台灣鄭經去世,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康熙料定台灣政權必定不穩,立即派施琅南下福建,準備攻打台灣。不僅如此,為了能讓施琅順利收復台灣,康熙不僅授予施琅「太子太保」銜,而且還給了「自行進取」的權力。也就是說,施琅獨自掌控軍事大權,不受後方姚啟聖等人的干涉。

施琅沒有辜負康熙的信任,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在澎湖之戰中擊敗台灣劉國軒,鄭氏政權損失慘重,施琅並沒有乘勝攻打,而是進行招降。這一舉動避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台灣鄭克塽最終願意投降。施琅讓大家都不要輕舉妄動,而是派人急請康熙的「招撫詔書」。

在此之前,那些滿洲將領在康熙面前進獻讒言,認為施琅一旦攻下台灣,為報父親和弟弟之仇,必定公報私仇,大開殺戒。康熙不相信施琅會如此,當康熙看到施琅的奏報後,哈哈大笑,他知道,他信任施琅是沒有錯的。

施琅按照康熙的詔書招撫鄭氏,並且在登岸後第一時間去鄭成功廟前上了一炷香,台灣百姓本把施琅當做「吳三桂」,如此以來,紛紛感動不已。施琅給康熙的奏摺上說道:

「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

從不大開殺戒,到主動給鄭成功上香,可以看出,在施琅心中,國事大於私仇。正是因為施琅的努力,台灣以最小的犧牲的統一,施琅成為千古英雄。

筆者曰:我輩自強不息,以國事重,必定再出施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97年香港回歸,現場奏響一種偉大樂器,英國官員聽後豎起大拇指
朱元璋在墳地里說了9個字,年輕人聽到後,對朱元璋說:我跟你混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