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道」是修道之人的最高信仰

《道德經》:「道」是修道之人的最高信仰

文:行葦

首發:騰訊道學

道教以道名教,其一切信念、思想,都必然圍繞「道」來展開,所謂信道、學道、修道、證道、行道等等,「道」是道教徒所皈依的三寶之首,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也是道教義理的核心,不同時代的各種道派也因對「道」的共同尊奉而能夠統合在一起,共稱為道教。

眾所周知,這個「道」不是哪個普通人所認為的「道」,而是特指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提出的那個形上之道。道教雖然派系眾多,經典繁複,但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基本是圍繞著《道德經》所闡釋的道論,而做了更進一步的發揮以使之明晰化。

正如陳蓮笙大師所言:「道教的基本經典只有一部,那就是《道德經》。從《道德經》的思想和道教的教義理論出發,歷代出現了許多道教的論著,被視為經籍。」

因此,對於好道之士來說,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要談論學道、修道,應當依據於《道德經》的經文句意,而不能每個人談一個對「道」的理解和認知,或者以自己所認為的「道」為道教之道,來討論何者謂之道。否則,只要每個人說一句「我認為道是……」,就都可以自視為有道之士了。

《道德經》文本短小精鍊,重玄學大師們曾歸納其宗旨,認為其要在理身理國之道。所謂理身理國,通俗而言,就是說太上老子闡發道論,其目的在於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個體的超脫,二是為救濟天下推進社會和諧。

故而,對好道之士來說,參閱《道德經》時,首先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個問題:一者、太上如何形容道;二者、道與人的關係如何;三者、如何修道;四者、如何行道。

因為,了知如何形容道,才能由此判斷何種行為、何種境界接近道,而何種事相不是道或者與道相違。進一步,由於求道者以「道」為追求、信仰的對象,就需要了解「道」與人是何種關係,人有無修道、證道、得道的可能,修道者又具備何種特質。以及人為什麼要求道等等。

為解決人證道的問題,就需要進一步了解修道的方法和原則。任何一個目標對人來說,既要求可信,又要求可及,更要求有可及的方法。如果目標是可及的,卻沒有方法,就等於臨淵羨魚而手中無網。

最後,由於「誠於中者必有形於外」,「道」並非無用的死物,而是能夠對個體、對他人、對社會、對世界產生有益作用的真理,因而就要求修道者踐行天道,而推進現實的凈化和諧。這是道之於人類的根本意義。

不妨說,對於求道者而言,最基礎的應當有如下幾點:

一、以「道」這一真理性的最高範疇為追求——著名哲學家金岳霖先生曾指出:在各種文明、民族文化中都有對最高真理的追求和指稱。這在中國文化中就稱為「道」,故而「道」作為終極真理的範疇,事實上為儒釋道三教所共同承認和運用,只是三家對這一範疇的解釋和討論維度有所不同。——而在經中,太上老子指明了道是萬物的本源、創造者,也是萬有的本體,更是一切存在的內在依據,其屬性也是萬有的內在本質。作為無法言說的大道,太上指明其無形、無相、清靜、平淡、無為而無不為的特質,也昭示人們不要執迷於有形有相的外在術法,而應當以精神體征這超越之道。

二、由於道生萬物,萬物皆具道性,尤其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具有修道的主觀能力。修道是主觀努力、自力精進的事,而非依靠神力、術數等外在力量的幫助。而如何修道,則需要依賴於三洞四輔經教的指導,尤其是應當以前輩得道祖師大德的言行教誨為依據,踐其言、習其行,而不應當執迷於各種神秘玄虛之事。這也是皈依玄門啟教列幕尊師的真正意涵所在。

三、人之所以追求道,乃在於解決人生與現實的各種問題。從不圓滿的人生、現實中實現超脫,獲得個體現實生活的離苦得樂,並解決生死問題,且進一步推進社會、世界的美滿和諧。前者正如《清靜經》所言: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後者則是《道德經》一再指出的:清靜為天下正。聖人之治云云,侯王若能守之如何云云。

四、依道、理、戒法而住。依據《道德經》的教導天之道云云,可知作為宇宙創造者的道,其內在的屬性規定了宇宙萬有的生存法則,包括人在內的一切都應當遵循之。而違背天道,則引來前述「憂苦身心」「常沉苦海」的結果。同時,太上老子還指出,社會的動亂不安,百姓無法安樂,國家難於治理,根本上也是因為在上位者違背了清靜淳樸的自然之道。正為如此,老子在經文中提出了許多生活、求道的原則,如其雲「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無為」「清靜」「見素抱樸」等。特別是針對修道者,提出了重要的三德七善論,「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也就意味著說,修道者應當能接近和做到此三德七善,才能「故幾於道」,如果其言其行其心都與此相違,那顯然就不是修學太上老子之道了。

正是依據於《道德經》經文,人們可以了知何者謂之「道」,道具有何種功德,對世界有何意義,人又應當如何追求道,求道者擁有何種體性、特質方才符合天道,進而能夠推動天道在現實的「無為而無不為」,助力於人類所處世界的莊嚴清靜,達到「花雨飛,鸞歌唱」的仙家樂境。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老子智慧:道是善的嗎?
救柴山墜水再生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