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盛唐的榮耀隨著安史之亂而逐漸褪去,從此之後地方節度使權力日益膨脹,皇室的威風一去不復返,李唐王朝只能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勉強維持統治,最終走向滅亡。然而,在李唐王朝走向沒落的過程中,並非沒有機會重回盛世,尤其李德裕拜相期間,幾乎已經令大唐起死回生,可惜最終功敗垂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李德裕字文饒,出身以經術禮法為家學的山東舊世族贊皇李氏,是元和年間宰相李吉甫次子。他一生歷經德宗至宣宗八朝,主政期間主持多種重要國策:朝中打擊宦官勢力,調整科舉制度;朝外削弱藩鎮勢力,並加大邊關守備,有效防禦了回鶻的入侵。後人評價他:


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遠過裴晉公,錯綜萬務、應變開闔可與姚崇並立。

公元787年,即唐德宗貞元三年,李德裕在長安萬年縣安邑坊的住宅內降生。李德裕雖然出生於官宦人家,卻幾乎一直居無定所。五歲那年,父親被貶為明州員外長史,他只好隨父親一起趕往明州;八歲那年,父親升任忠州刺史,他也同往。後來父親輾轉於任郴州、饒州等地,他也跟著來回奔波。

儘管生活漂泊不定,李德裕在父親的影響下,依舊「有壯志」「苦力於學」,他尤其精通《漢書》與《左傳》。按照常理,年輕人有這樣的才華應該參加科舉,接著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可他偏偏對科舉厭惡,把與諸生一同參與科舉視為恥辱。李德裕對科舉的厭惡,也來自於父親的影響,李吉甫認為進士科試題過於浮華,不切合實際。早年對科舉的看法,為以後改革這一制度埋下了伏筆。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憲宗元和八年,李德裕因父恩萌補為秘書省校書郎。同年,性情耿直的李德裕為避嫌而辭去校書郎一職,輾轉於多名節度使幕府充任幕僚。這一年,他在長安見到好友王起,並寫詩相贈:


共憐獨鶴青霞姿,瀛洲故山歸已遲。仁者焉能效鷙鶚,

飛舞自合追長離。梧桐迥齊鳷鵲觀,煙雨屢拂蛟龍旗。

鴻雁沖飆去不盡,寒聲晚下天泉池。顧我蓬萊靜無事,

玉版寶書藏眾瑞。青編盡以汲冢來,科斗皆從魯室至。

金門待詔何逍遙,名儒早問張子僑。王褒軼材晚始入,

宮女已能傳洞簫。應令柏台長對戶,別來相望獨寥寥。

李德裕拜訪朋友的時候正好趕上雨天,大雨滂沱未能消減李德裕想見朋友的興緻。兩個人相談甚歡,言語之中李德裕發現朋友已經入朝為官,身份的轉變意味著兩人無法如以前那樣無話不談,於是李德裕寫了這首詩表明了心跡。

穆宗繼位之後,李德裕因早年就被當時還是太子的穆宗賞識而委以重任,「凡號令大典冊,皆更其手」。穆宗繼位之初,「怠荒於政」,於是很多皇親國戚趁此機會幹預朝政,以權謀私。李德裕對這種現象恨之入骨,向皇帝進言:


舊制,駙馬都尉與要官禁不往來。開元中,訶督尤切,今乃公至宰相及大臣私第。是等無佗材,直泄漏禁密,交通中外耳。請白事宰相者,聽至中書,無輒詣第。

李德裕把矛頭直接指向了以駙馬為首的皇親國戚,這些人和宰相及各種高層官員勾結在一起,靠的並非是真才實學,只是利用宮中的秘密消息為籌碼進行交換。即便是這些達官貴人,有公事理應到中書省等官署內解決,而不是私自會面。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穆宗雖然自己昏庸,但在任用人才和聽取意見方面,還是有值得表揚之處,當穆宗看到李德裕的建議之後,史書上寫道:「帝然之」。

李德裕能力出眾,秉公辦事,既不徇私,也不越權,他從翰林學士遷為中書舍人,接著填補御史中丞空缺,治肅朝綱。就在李德裕一點一點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候,曾經與他父親不和被罷黜的李逢吉突然回朝就任兵部尚書,李德裕因此外放為浙西觀察使。

李德裕接任浙西觀察使之後,發現前任竇易直將府庫內的財物全部封賞給了將士,「貲用空殫,而下益驕」。李德裕到任後,實施節儉的政策,「雖儉而均,故士無怨」,「留州所得,盡以贍軍,雖施與不豐,將卒無怨」。李德裕到任兩年後,不僅府庫充盈,將士們也精神飽滿,極具戰鬥力。

李德裕不僅治軍有方,在治理地方政務上也頗有手段,敢於革除損害百姓的舊俗和陋俗。新唐書記載:


南方信禨巫,雖父母癘疾,子棄不敢養。

浙西很大一部分地區,當父母親人病重時,便不敢繼續養育而導致父母離開。這一違背人倫的做法,風俗積習甚深,流毒之廣,令人髮指。李德裕專門選擇當地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老等有識之士,宣傳了慈孝及患難與共的道德觀念,並用法律來控制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接著李德裕又大刀闊斧破除非官方祭典認可的祠廟,這些祠堂勞民傷財,蠶食百姓收入,同時為了維持治安,對盜賊土匪進行了征剿,新唐書中對這一舉措有詳細的描述:


四郡之內,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罷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寇盜。

浙西的百姓有厚葬的習俗。從人性的角度考慮,這無可厚非,厚葬體現了對逝者的尊敬,可一旦這一習俗形成攀比,便失去了原本的意味,許多貧窮之家厚葬不起,不僅耗光了積蓄,那些富貴人家便藉此機會以放高利貸發財:


器仗僭差,祭奠奢靡,仍以音樂,榮其送終。或結社相資,或息利自辦,生產儲蓄,為之皆空。

李德裕提出要嚴禁採用金、銀等貴重物品裝飾葬禮,「其陳設樂音者,及葬物稍涉僭越者,並勒毀除······如有人犯者,並准法律科罪」。李德裕的所有舉措不僅得到了百姓的認可,皇帝也「優詔嘉之」。

穆宗去世之後,敬宗繼位,這位小皇帝侈靡成性,李商隱專門寫詩諷喻過他:


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

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

彩樹轉燈珠錯落,綉檀回枕玉雕鎪。

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敬宗的奢華生活在這首詩完全展現出來,尤其是尾聯,錢鍾書先生說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有異曲同工之妙。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李德裕看到小皇帝的所作所為,忍不住上疏,提出了六點建議:


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晚也;二曰正服,諷服御非法也;三曰罷獻,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羣小也;六曰防微,諷偽游輕出也。

只可惜,皇帝雖然聽了他的話,依舊我行我素。不僅如此,敬宗還迷戀上了道術,想要長生不老,先後四次下詔書要求李德裕推舉當地的佛道高人,但是李德裕一人都沒有推薦。後來,敬宗為自己的荒淫付出了代價,被人殺死,年僅十八歲。

如果有人認為李德裕不為敬宗推薦佛、道高人,是因為貶低佛道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李德裕對所有信仰都是一視同仁。僧人法融在浙西講法圓寂之後,李德裕不僅為他修建寶塔以示尊重,還讓好友劉禹錫在寶塔建成之後撰寫序文。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文宗繼位之後,李德裕本有機會入朝拜相,結果被人捷足先登,只好出任鄭滑節度使,接著又官加檢校兵部尚書、充劍南西川節度使併兼成都尹,開始坐鎮西南。

當時成都南部的姚州、協州,西部的維州、松州都被南詔所佔領。為防止南詔繼續侵擾,李德裕「復葺關防,繕完兵守」,「築杖義城,以制大度、青溪關之阻;作禦侮城,以控榮經掎角勢;作柔遠城,以厄西山吐蕃;復邛崍關,徙巂州治台登,以奪蠻險」。

戰爭需要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李德裕一方面修築軍事工事,另一方面對內政進行了整合。原本西南地區所需要的糧草全部自於內地的漕運,漕運的航船取道嘉州、眉州一路運至大度水。這裡存在一個問題,糧食到達的時候大多數為夏季,很多人因為水土不服而死掉了,不僅勞民傷財,也影響邊關的戰事。李德裕修改為從邛州、雅州向蜀中運糧,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李德裕經略西南成效顯著,南詔和吐蕃對此心生怨恨,「南詔請還所俘掠四千人,吐蕃維州將悉怛謀以城降」。李德裕就此事上奏朝廷。

文宗讓大臣商議此事,牛僧孺認為不應該接受吐蕃維州將領悉怛謀的投降。他認為吐蕃面積廣大,維州地理位置偏遠,對吐蕃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吐蕃如果想要進軍,很容易就可以攻打至唐腹地,維州對大唐也沒有幫助,所以不宜同意接受維州將領的投降。

李德裕後來又給文宗上疏,他說維州的地理位置不論是對吐蕃還是唐廷都非常重要,維州城三面臨江,不但是蜀中可以進擊南詔和吐蕃的緩衝地帶,也是吐蕃可以抵禦唐廷的重要咽喉要道。如果現在依靠維州城布置防線,防禦吐蕃和南詔則可以省去很多麻煩,也能威脅到失去維州保護的吐蕃城池。

文宗最後聽了牛僧孺的話,歸還了維州給吐蕃。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資治通鑒》中對此事評論說唐與吐蕃剛剛建立好關係,就佔據維州,無論是從利益或者義理上都是不對的。他認為當時李德裕說此事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牛僧孺則是從大義的角度出發,因此牛僧孺所言更符合他的看法。

明代史家王夫之在其著作《讀通鑒論》中針對此事更為高明,反駁了自司馬光開始一直以來抬高牛僧孺而貶低李德裕的看法,他寫道:


乃所取於牛僧孺之言抑德裕者,曰誠信也。誠揭誠信以為標幟,則謀臣不能折,貞士不能違,可以懾服天下之口而莫能辯。雖然,豈其然哉?夫誠信者,中國邦交之守也。夷狄既踰防而為中夏之禍矣,殄之而不為不仁,奪之而不為不義,掩之而不為不信。使恤彼相欺之香火,而養患以危我社稷、殺掠我人民、毀裂我冠裳也······

維州事件之後,文宗感覺對這件事處理的很不滿意,於是罷黜牛僧孺,讓李德裕入朝為相。李德裕為相之後,便開始針對一些不合理的舊制度進行改革。

整頓吏治

舊制,只有三省六部的官員才能在空閑期拜見執宰,其他官員非公事不能謁見。改革後百官有公事要拜見執宰,必須先通報於憲台。李德裕「又罷京兆築沙堤、兩街上朝衛兵」。中書、尚書兩省的官員為一己私利,可以將一些特權賦予富商。這些作為使得各地本土的小商販所佔據的市場被侵吞,利潤被那些最富的商人所賺取。李德裕認為官員不能與民爭利,因此廢除了這項權力。


改革科舉

李德裕建議科舉以經術為重,進士科以經籍出發討論現實問題為主,刪去詩賦等浮華卻不務實的題目,李德裕這個建議並非看不起詩賦,他本人也是詩賦大家,但是科舉是選拔人才,過分追求詩賦的華麗,只會讓人遠離現實。當時,禮部將進士的名單呈給中書省複查,先將名單交由宰相過目,宰相同意後便可放榜。李德裕認為此舉有增加流言的可能,也可能造成榜單的篡改。於是他下令進士榜單無需宰相審核,直接放榜。


縮減開支

針對李唐皇室成員以及開國貴胄之後,李德裕認為那些人生養在深宮沒有好處,不僅一無所成,而且浪費國家稅收,可以讓諸王出任各地為長官並檢驗他們的才能。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文宗看了這些建議之後全部採納,並且著手落實。然而,縮減開支由於無法確定需要空出的職位,只好作罷。

正當李德裕一點一點革除國家弊病的時候,又一次在黨爭中失敗,遠離京師。等到他第二次拜相之後,達到了他一生事業的巔峰。

會昌元年二月,回鶻內亂,烏希特勒被立為烏介可汗,下屬部落多次騷擾唐邊境,李唐朝廷不知道回鶻內亂始末,因此一方面派遣使節前去宣旨,警告回鶻一方不要再動刀兵,另一方面讓唐軍固守邊疆,沒有命令不要和回鶻動手。

同年八月,李唐王朝終於了解到回鶻動亂的來龍去脈:烏介可汗新立以及和親的太和公主被轉移到其他地方。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李德裕想到對付回鶻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以攻心為主。

當然李德裕絕非完全放心回鶻不會入侵,在攻心的同時,他暗地裡召集太原和振武軍的騎兵在邊境處,提防回鶻的突然進軍。

李德裕受到武宗的信任,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短短數年,外攘回鶻,內平澤潞;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重振大唐國威似乎已經指日可待,而李德裕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

論李德裕:幾乎讓大唐起死回生的名相,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唐宣宗繼位之後,害怕大權旁落,立馬罷免了李德裕。李德裕從荊南節度使、東都留守、潮州司馬,最終流放到海南島,貶為崖州司戶參軍。

即便如此,李德裕依舊「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他在海南宣講儒學,化愈百姓,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李德裕一生都想著報效朝廷,到了晚年卻貧困交加。他在給親戚的信中寫道:


天地窮人,物情所棄,雖有骨肉,亦無音書,平生舊知,無復弔問······大海之中,無人拯恤,資儲盪盡,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絕食,塊獨窮悴,終日苦飢,唯恨垂沒之年,須作餒而之鬼。十月末,伏枕七旬,藥物陳裛,又無醫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病困交加的李德裕死於海南海口,享年六十三歲。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想著的依舊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長安: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