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莫高窟中最感人的壁畫——小沙彌守戒自殺

莫高窟中最感人的壁畫——小沙彌守戒自殺

上千年的天然博物館

至今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這些

遺留下來的敦煌壁畫

了解千年前的故事

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疑問

敦煌莫高窟的這些洞窟

在古時候是用來做什麼的

其實這是僧人修行、打坐的地方

而僧人修禪時需先觀像

為了滿足這種修行觀想的需求

所以他們就依照佛經的記載

在石窟的壁上描繪了

各種各樣的佛教故事

敦煌壁畫因果故事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因緣故事,是佛教故事中的一種。佛教中的因緣故事並不是釋迦牟尼創作的,而是他依據古印度、東南亞等地流傳的神話、寓言、童話故事改編而成的。

「因緣」一詞來源於梵文nidana,是nidana的意譯,音譯為尼陀那。釋迦牟尼佛在講解佛教教義時,利用這些優美的故事和傳說,勸喻世人崇信佛法,不恃強凌弱,言必有信,多行善事,積累功德。

因緣故事出自《增一阿含經》、《賢愚經》、《大般涅槃經》、《大方便佛報恩經》、《撰集本緣經》、《法句譬喻經》等佛經。

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

橫轉手機,欣賞全幅壁畫

故事是講久遠之前,有一位篤信佛教的長者。他有一位獨子,正當及冠之年,長者誠心信佛,所以就將獨子送入佛門,期待他求得高深佛法,得脫輪迴之苦。

長者居住的國家裡,有一位深悉佛法、德行高超、持戒極深的大和尚聲名遠播。於是長者領著自己心愛的兒子去見大和尚,請求收其子為徒。老和尚見這個少年誠實憨厚,內聰外慧,根基很好,是能凈修持戒、領會佛教真義和弘揚佛法的好根苗,於是欣然答應收其為徒,並親自給他剃度,給他講授佛法和戒律。

自此以後,長者的兒子就進入佛門成為沙彌。這位小沙彌在老和尚悉心教誨下,進步得很快,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造詣很深,能摒棄七情六慾、不動塵心。

老和尚和小沙彌的生活,靠本城一位親善居士供養,每日居士都會派人定時供送飯食,積年累月從不間斷。

這一天,居士的一個摯友請其闔家老小、奴婢童僕赴宴,居士接受了邀請。但是又擔心家財安全,若留童僕奴脾看守又不放心,而他和夫人又必須去赴約。正在為難之際,居士的女兒看出了她父親的心思,就說:「父母可率童僕使女前去赴宴,我在家留守門戶。」居士十分高興地說:「你留在家就像我和你母親在家一樣,我十分放心。」於是,率領全家人去摯友家赴宴。居士的女兒便關門閉戶,獨自在家裡守護。

可是,居士匆匆啟程,竟忘了吩咐給老和尚和小沙彌送飯食的事。太陽已經偏西,快下山了,老和尚想:時近傍晚飯食還沒有送來,大概世俗之人雜事太多,有所耽誤。於是叫來沙彌,吩咐他去居士家取食。臨行前老和尚又諄諄教誨小沙彌要攝收慾念,切勿貪圖聲色,嚴格遵守佛家戒律,以免墮入地獄,毀壞釋家教譽。沙彌虔心受教,拜別師父而去。

居士女兒自父母走後,獨自一人坐在家中,情竇初開的少女覺得凄涼、孤寂,她渴望著生活中美好的未來。在她已經度過的十六個春秋中,她的生活既有快樂又有憂慮,尤其是現在她已到了待嫁的年齡,雖然自己曾多次暗示,但是父母似乎都毫無察覺。今天,平日有節奏、有生氣的歡樂生活方式,突然從家中消失,一幢巨大的房屋,到處都是靜悄悄的,只有她一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篤篤的敲門聲打斷了她的思路,「誰呀?」她膽怯地問。「我是小沙彌,師父讓我來取施主布施的飯食。」

久處寂寞的少女猛然聽到這柔和的異性聲音又驚又喜,她懷著激動的心,急速得打開了門。一個俊秀的沙彌出現在了她的面前,一種莫名的情感使她獃獃地盯住他。沙彌見開門的是一個衣飾華麗的美貌少女,一下子面紅耳赤,靦腆地低下了頭。「施主,師父叫我來索取供養。」他喃喃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心裡默默地叨念著師父平日里教誨並不斷地警告著自己,目不斜視地望著地下。

「請進,請進。」少女的心像怒放的花朵,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盎然春意和對這個陌生小沙彌的愛慕。熾熱的愛慕之情充滿了少女的心房。她用纖細的手拉住小沙彌的衣袖:「可愛的小師父,請進來吧!我這就給你取飯食」。小沙彌被少女大膽而突然的舉動弄得不知所措,身不由己地被拉進了門裡。他心跳神慌,連少女閉門落鎖都沒有察覺,只顧叨念著戒律。

少女轉回身來,用充滿柔情的雙眸毫不掩飾地看著沙彌。她紅雲飛上雙頰,大大的眼睛進發出渴望愛情的火花,明亮而惹人喜愛。她似乎感到自己所渴望的幸福就在眼前。她無法抑制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渴望,不願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親愛的沙彌,人生是那麼美好,又是多麼短促。上天造就我們,難道就是為了讓我們伴隨那青燈古佛、忍受長久的孤寂嗎?你家富可連城,我家也富甲天下,我們都擁有數不盡的奇珍異寶,享不完的富貴尊榮,為什麼一定要在那空山古剎中消耗這難得的人生和寶貴的青春?我的父母僅有我一個女兒,我們……」少女一下低下了頭,偷偷注視著小沙彌的反應。但是當她看到小沙彌那無動於衷、冷若冰霜的表情時,少女的自尊心促使她更強烈地渴求得到自己鍾情的人。她不顧一切地抓住小沙彌的手:「不如……不如你還俗與我……!」

小沙彌知道自己無法脫身,反倒冷靜下來。「我禪心堅定,嚴守戒律,決不會被女色所誘惑。但是,她的念頭不熄就決不會就此罷休,也必然會怨恨我。若她惡意誹謗,我將難以自辯,那時,將會辱沒佛門清譽。曾聽師父說,先前有大德被淫女所逼,投火自焚,以身殉戒。我也應堅定禪心,效法先師,以生命來護衛佛門戒律。」想到這裡,沙彌內心萬念俱靜,於是對少女說道:「你的心意,我不敢拒絕,但我必須先入靜室向佛祖懺悔,然後才能答應你所提出的要求。」

「太好了,你快去懺悔吧!」少女興奮得聲音都發抖了,接著沙彌就走進了一間靜室。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了,而總不見沙彌出來,急切等待中的少女終於忍耐不住,在門外連聲呼喚,但屋裡毫無回聲。她急忙推門進去,一幅慘景驚得她目瞪口呆——只見沙彌已自刎身亡,鮮血滿地。一見沙彌自殺身死,女郎顏容驟變。這意外的結果使她驚恐、慚愧。她懊悔得無法自制,披頭散髮,倒在地上。

正在這時,其父從友人家回來了,叫門不應,只好命人逾牆進去打開院門。當他看見女兒披頭散髮、滿面淚痕時,懷疑她受人欺辱,急忙詢問。女兒一時難以回答,心內暗想:如以實情相告,實在難以啟齒;如說沙彌欺辱了我,這更是誣陷良善,錯上加錯。事已到此,還是如實相告吧!

於是哽咽著說出了前情,無比悔恨的懺悔著自己所犯的罪業,並誠懇地表示:為了贖清自己的罪過,情願領受任何懲罰。居士為女兒的醒悟而高興,更為沙彌的堅貞而感嘆。他以敬仰的心情虔誠地禮拜了沙彌的屍身。然後對女兒說道:「你不必驚慌憂傷,國家法度規定:若有沙門死在俗人家,將罰俗人金錢一千。我們拿金錢一千去贖罪吧。」

國王聽罷了前來贖罪的女郎的述說,深為驚嘆,立即起駕親往居士家裡禮拜沙彌屍身。然後命侍臣將沙彌屍身裝入華麗的七寶車內,鳴鑼擊鼓,號令全城僧侶及俗人相隨車後,讓少女坐在高台之上。然後對聚集在廣場上的所有臣民及佛門弟子說:「這一少女年處妙齡,妖嬈美麗,世人見了誰不動心?而此小沙彌獨能嚴守禁律,不為色相所迷,以身殉戒,堪為佛門典範。」

人們爭相觀看,敬重並讚歎沙彌的誠心守戒。及後,國王以檀香木火化了沙彌並起塔供奉。

故事出處

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出自《賢愚經·沙彌守戒自殺品》,繪於敦煌石窟第257窟、第254窟、第285窟,其中第257窟所繪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是敦煌石窟同一題材中最完美的。

參考 | 《賢愚經 · 沙彌守戒自殺品》、《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敦煌研究院

編輯 | 伊豆

圖片 | 網路、敦煌研究院、雅昌藝術網

責編 | 明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除了住持,你還知道寺院里有哪些職務嗎?
佛菩薩也有分工?那觀世音菩薩管不管消災延壽?

TAG:上海玉佛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