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馬化騰和張小龍:踏不進同一條河流

馬化騰和張小龍:踏不進同一條河流

馬化騰和張小龍站在同一個機遇前,也站在同一個誤解前。不同的時代河流,給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2010 年的一個深夜,張小龍用兩個小時寫下一份產品提案,用郵件發給了馬化騰。

這個決定性時刻在微信歷史中被不斷提起。張小龍自己說是 " 搭錯一根神經 "," 上帝突然在腦海里種下了一個念頭 ",微信就這樣開始了。

收到信的 Pony 也許會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12 年前,馬化騰也寫下過一份產品提案。可惜收到提案的不是 39 歲的馬化騰,而是當時的潤迅管理層。這個提案被否後,馬化騰離職創業。

人們總以為馬化騰創辦騰訊是因為幸運,認為從公司發展軌跡中看不見他的個人意志。他們也認為張小龍前半生是個 " 悲情人物 ",以為微信的成功是因為騰訊。

這些都是誤解。

從某個角度來說,馬化騰和張小龍是相似的,他們都曾被世界用幸運解釋他們的成功。但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都曾被一個上帝種下的 idea 點亮過。

互聯網公司的名字,往往反映創始人的內心情結。就像京東的名字來自劉強東和他的初戀女友,騰訊的名字也來自馬化騰的 " 初戀 " ——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公司,潤迅。

不管是馬化騰的性格,還是騰訊的命運,上面都有潤迅留下的烙印。

馬化騰喜歡天體物理和宇宙,但他大學卻選擇了家旁邊的深圳大學計算機系。因為他覺得如果從深圳考出去的話,可能就把深圳的戶口弄沒了,回不來了。

找工作的時候,馬化騰選擇了隨大流。1993 年,馬化騰從深圳大學畢業,進入華南傳呼市場的龍頭公司潤迅——當時深圳市公認福利最好的公司之一。

5 年後,技術能力不錯的馬化騰升任開發部主管。但隨之而來的是上升空間消失。" 馬化騰當時的位置在技術上有很多許可權,但是在業務上說話沒人聽。" 馬化騰潤迅前同事林興陸告訴記者。

2001 年的馬化騰

很快馬化騰發現了一個機會。當時,ICQ 正在橫掃全球。上線短短 7 個月後用戶數突破 100 萬。儘管 1997 年 ICQ 未正式推出中文版,但已在中國互聯網圈中快速流行。

馬化騰從 ICQ 中受到啟發。他判斷將傳呼機和互聯網結合的 " 網路傳呼機 " 才是未來。潤迅擁有幾百萬傳呼用戶,無疑是巨大優勢。馬化騰向潤迅高層提議我們也做一個,做出來不僅有 ICQ 的功能,還能向 BP 機傳信息。

但潤迅正抱著一隻下金蛋的雞,對馬化騰研發的 " 網路傳呼機 " 毫無興趣。提案失敗後,1998 年底馬化騰離開潤迅,開始創業。

Pony 的性格自始至終沒變過,無論是當時離職的落寞青年,還是今天 4301 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董事長,他始終是一個謙遜、沒有太多存在感,會在深夜發郵件找產品細節漏洞的工程師。但馬化騰有一個能力——他在利益關鍵時刻總能做對。這種決策能力歸功於他最早在潤迅經歷。

潤迅的經歷像一個魔咒一樣,讓馬化騰從來沒有高估過自己、低估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新事物。因為他親眼見識過一個不被認可的東西後來有多麼強大。

離職創業後,馬化騰遇到全球互聯網泡沫,人們對互聯網的信心一落千丈。廣為人知的是馬化騰多次試圖賣掉 QQ 的經歷。對比騰訊今天的強大,當年想賣而沒有賣掉最終找到救贖之路的遭遇,讓馬化騰更像是一個幸運而平庸的創業者。

張小龍也有類似的經歷,不同的是,他成功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產品。

Foxmail 由張小龍以一人之力在 1997 年寫出,憑藉 Foxmail 他躋身成為中國十大程序員。

但即便年少成名,張小龍很長一段時間依然被外界看作一個 " 中年逆襲者 "。在媒體的描述中,他的人生前半段是個 " 失意英雄 ",後來因微信才再次獲得承認。這個刻板印象來自於《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

2000 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將張小龍稱為免費軟體的 " 悲劇人物 "。文章稱 Foxmail 沒有給張小龍帶來任何收入。他離開廣州一家開發文檔管理軟體的公司後,成為自由軟體開發者,日常狀態是 " 餓著肚子寫軟體 "。

但事實是,張小龍當了 2 年的自由職業者,因為能賺到比在公司上班更多的錢。而那篇署名 " 魏然 " 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是博大公司為了收購 Foxmail 發布的造勢軟文。Foxmail 被博大在 2000 年以 1200 萬元收購。

而據張小龍身邊的好友稱,在博大是張小龍最開心的時光之一。張小龍和團隊幾乎一到下午就踢球去了,每周都要去踢三次球,日子過得很舒服。" 完全不悲情。" 張小龍一直特別懷念那段時光,現在博大的團隊還有一半人在在騰訊。

2001 年的張小龍

此後 5 年,張小龍和馬化騰開始走出斜率不同的人生曲線。前者平緩延伸,後者在劇烈的波動後開始高速上揚。

在嘗試了 2B、2G 的方式都不成功後,馬化騰最終通過 2C 讓手機 QQ 賺了錢。騰訊也成為中國最早通過 SP 模式賺錢的互聯網企業。

馬化騰做過電信,對傳呼機很熟悉。最早手機 QQ 只要訂閱就可以通過簡訊收 QQ 和發 QQ。這對當時的人們吸引力巨大。

騰訊迅速一個省一個省擴張,找當地電信運營商接入手機 QQ 業務。騰訊同時爭取到了屬於自己的特服號—— 1700。因為在手機鍵盤中,"Q" 位於數字 7 的按鍵上。擁有特服號,相當於獲得了將互聯網服務和電信網打通的資格。

想要使用手機 QQ,你得花 5 塊錢包月。手機廠商要安裝手機 QQ,還要給騰訊公司錢,因為內置了手機 QQ 會賣得更好。

騰訊通過 SP 業務掙夠了錢。2004 年 6 月,騰訊在香港掛牌上市。當時香港上市規則未改革,對互聯網企業並不友好。多數互聯網公司上市第一選擇都是美國納斯達克。

馬化騰願意讓騰訊到香港上市,除了劉熾平的力推,跟潤迅的影響也有關係。潤迅一個老闆是香港人,一個是大陸人,潤迅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所以馬化騰更能夠接受在香港上市。

馬化騰是一個永遠把自己從哪裡來、把自己的出處放在自己名字前面的人,這些都強化了外界對他謹慎、性格溫吞的認知。而張小龍相反,他永遠知道自己是誰,第一位始終遵循的是自己的內心,這塑造了他自由、甚至有些放浪不羈的形象。

2005 年,為了發展郵箱業務,馬化騰從博大手裡收購 Foxmail,張小龍團隊加入騰訊。

這是騰訊第一次收購,也是騰訊 20 年歷史中在遊戲內容領域之外為數不多的收購。後來我們看到了騰訊不斷交出自己的團隊、不斷去投資各個垂直賽道,但已經很少人能想起——當年的騰訊,對成功、對人才和團隊是多麼的渴求。

這個決策,影響了騰訊移動時代的命運。

張小龍進入騰訊,接管了郵箱業務。第一年張小龍沒怎麼主導產品。他覺得他是管理者,下面有很多專業人士,應該讓他們來做。但後來他發現,他必須按他的想法來做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位接近張小龍的人士告訴記者,以前張小龍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產品優勢,他寫了 Foxmail,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很好的程序員。後來他才發現,其實他是個很好的產品人員,寫代碼只是額外做的工作,怎麼把它做成一個產品,這才是能力。

現在很多互聯網從業者沒有這個機會——一個人從寫代碼開始完整構造一個產品。

張小龍接管後,QQ 郵箱成為了騰訊最成功的業務之一。一位騰訊原 QQ 郵箱團隊人士說,當時 QQ 郵箱的成功讓公司欣喜若狂,誰都沒想到它能超過網易 163 郵箱。

從郵箱到微信,是張小龍對通信系統認知的延續。

但微信時代不存在即時通訊,因為你是永遠在線。後來手 Q 做了很長時間才改成微信這樣,之前手 Q 還是 PC 的一致——先登錄進來,看誰在線,誰不在線,頭像亮沒亮。

微信是一個通信和社交產品,郵箱是個通信產品。對於張小龍來說,這是一個底層體系構建的過程,QQ 郵箱的經歷,讓他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個程序員,還是個很專業的產品經理;而從 QQ 郵箱到微信,他一邊做一邊去想清楚,一些本質、核心的東西。

" 在郵箱里,其實我們做了很多很多東西,這些內心的思考,構成了我對於這一類產品的整個思想體系。" 張小龍曾分享說。

很多人評價 Pony,像空氣、像水,他要做的是沒有偏袒的生態本身,而不是生態里的上帝、做決策的那個人。

2010 年前後發力移動社交時,騰訊內部有多個團隊都在同時開發。其中最有力的競爭者包括三個:張小龍領導的微信團隊,手機 QQ 團隊,QQ 通訊錄團隊。

外界一度將此看做騰訊內部 " 賽馬 "(又稱 " 煉蠱 ")機制的典型,但事實並非如此。

騰訊內部從來沒說要搞三個團隊同時來做,賽馬是有發令槍,要告訴大家——你們開始互相競爭了——這才是賽馬。當時情況是,張小龍跟 Pony 說有個 Kik,他們想做一個類似的,Pony 迅速回了郵件說可以,然後把手 Q 團隊拉進來一起。於是手 Q 團隊想,他們也可以試一試,於是有了 QQ 通訊錄團隊的嘗試。

" 一個公司幾萬人,有兩個人說,這個方向我去試一下,這不叫賽馬。但 Pony 佛系,後來外面說賽馬、搶跑道,我們也沒有反駁。"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說。

很多人把張小龍做出微信歸功於他的幸運和在騰訊體系內的生長優勢,他通過要到 QQ 的關係鏈有了先發優勢——這其實是另一個誤解。

微信最開始是直接用 QQ 登錄,而非手機通訊錄登陸。真相是當時運營商忌憚微信,不允許微信用手機通訊錄,所以微信只好從 QQ 好友里挑選好友來添加。

QQ 登錄和 QQ 關係鏈是兩回事。QQ 登錄不等於關係鏈的使用,微信對 QQ 關係鏈的使用,只是添加好友時可以從 QQ 好友里選擇(因為當時不能從手機通訊錄里選擇)。

所以外界誇大了 QQ 關係鏈對微信的作用。事實上手機通訊錄的價值和作用更大——因為是更真實的好友,QQ 好友里很多是陌生人。

如果微信當時選擇把 QQ 關係鏈複製過來,那是另外一個 QQ 了,反而是災難性的。

這個時候,張小龍也成了馬化騰——世界開始用幸運去解釋他的成功。

微信如何戰勝手機 QQ、米聊,外界有很多解釋,其實從產品本身出發,就可以看到結局。

手機 QQ 從 PC 版 QQ 衍生而來,有堆東西的習慣。從 QQ 秀到 QQ 空間,雜七雜八的附加功能一大堆。

而小米當時開發的米聊做了一個廣播功能,雷軍在裡面很多粉絲——這不是社交思維,是媒體思維——讓所有人去關注某一個公眾人物。

後來當微信可以接入手機通訊錄時,微信也並沒有像米聊一樣,把手機通訊錄中的所有人一次性導入全變成好友,微信需要用戶一個個添加好友。

批量導入通訊錄,看上去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用戶,卻容易讓用戶感到害怕。

無論是手 Q 還是米聊,都沒有靈魂人物,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只有完成大公司的任務——這是大公司最可怕的地方。底下都是一幫小朋友在幹活,如果 Leader 說你的目標是讓每個 QQ 的用戶多幾個好友,他們要做的就是拚命去填數據。

但這種目標,只會更快讓這個產品完蛋掉。

微信的技術能力,早期是張小龍從郵箱帶過來的幾個人,是騰訊最普通、最邊緣的工程師,伺服器全是託管的,機房都是一樣的,都是花錢買的,並沒能利用到騰訊所謂核心的一些工程能力。

做好一款成功產品的底層體系是什麼?本質上不是足夠多的用戶基礎、不是經驗,也不是伺服器、帶寬、技術能力。就像張小龍曾經在騰訊八小時演講里就說了很多個點,其中一點是——在微信裡面,你的好友是越少越好?還是越多越好?

張小龍的結論是越少越好,因為有很多好友,人是會煩躁的,為什麼人有很多好友會煩躁?因為在人類進化史上,人類還是原始人的時候就沒有很多好友,人認識不了那麼多人,處理不了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

張小龍對於複雜關係、對於人性的意識和理解,很多都來自他自己,他覺得他處理不了複雜關係,他覺得其他人本質也一樣。很多思考是同理性帶來的,只是多數人不會相信自己這種認知是是正確的。

世界上並不存在普世性的方法來做產品。只是說不斷挖掘人是什麼,用戶是什麼,人性是什麼,真不斷問自己——越原始的人,他可能會怎麼想?

這是張小龍思考的起點,一個一個小體系最終構建成的產品體系。這不是天賦、不是幸運,而是專業性——對於產品和人的感受、領悟能力。但之前沒有這樣的先例,只能靠自己去想,把自己當作一個真實的用戶。

" 我需要不需要那麼多好友?" ——從一個問題出發,找到一個答案——一個好的社交產品就應該是這樣。

微信是馬化騰除了 QQ 之外,唯一一個親自帶過的產品。馬化騰和張小龍,都是從程序員開始,擁有從寫代碼到構建一個產品的能力。

張小龍曾和朋友分享感受,他覺得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去做產品。做產品是一個塑造東西的過程,每天按自己的意識去往前改一點、改一點、改一點。

這需要這個人有天生的驅動力,這個驅動力就是你願意去做一個東西,看起來很棒很完美。但很多人沒有這種意願,或者沒有享受做一個東西的樂趣。所以張小龍總說,如果他是個木匠,也會是一個很好的木匠,而且他會享受他做的事情。

這是世界對這兩個男人的誤解。騰訊是給了微信一個好的環境,但其實並沒有給它太多。如果沒長在騰訊,微信大概率依然可以起來、可以成功,但那就是另外一條路、另外一個故事了。

而對於 Pony, 人們看到的角度是,馬化騰前半生,靠抄襲了一款產品,中期靠張小龍做出微信,再後來靠劉熾平四處收割、撒網,建立騰訊王國。

過去,人們只看到騰訊在社交領域的霸主地位,現在,人們只看到騰訊面對新生競爭對手時的恐慌和遲鈍。而騰訊和微信的起點:對產品的感知力,那個被上帝種下 idea 的瞬間。也許更值得被記錄、被思考。

無論是馬化騰還是張小龍,他們本質上有著同樣的精神、同樣的對產品的洞察,只是站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契機、不同的河流上,有了不同的人生。

沒有人記得騰訊的第一個收購,2005 年,他們想做好一個業務——郵箱,收進來一個團隊,那個團隊的帶頭大哥叫張小龍。

當然,很多人還可以解釋這是因為幸運。

來源:晚點LatePost?吳楊盈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引入了新的深度學習模型 使Alexa更具會話性
實現新光控制水平,物理學家實現粒子純側向散射光線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