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9年前兩個小國開戰,我國從中賺到數千億元,從此經濟開始騰飛

39年前兩個小國開戰,我國從中賺到數千億元,從此經濟開始騰飛

近日以來,美伊矛盾越發尖銳,大有一言不合就開打的架勢。說起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居然會對小小伊朗如此謹慎,除了地緣政治與投鼠忌器等因素外,根本原因還在於伊朗本身實力不弱,甚至可以說是中東地區當之無愧的強國。當年伊朗剛剛獨立建國,就面對中東強國伊拉克的入侵,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最終以伊拉克慘敗告終,伊朗的區域強國地位由此確立。鮮為人知的是,在這場兩敗俱傷的戰爭中,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中國卻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賺取了數千億外匯,為我國經濟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

「兩伊戰爭」發生於1980年至1988年,當時我國正好處於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整個國家可謂一窮二白,經濟建設嚴重缺乏資金,各項事業起步非常艱難,發展也很緩慢。另一方面,由於當時國家重心全部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國防開支隨之減少,還進行了著名的「百萬大裁軍」,後勤部門有大量武器裝備積壓,許多失去訂單的軍工企業也面臨倒閉風險,若是任由這一情況繼續惡化下去,很可能我國就會面臨日後蘇聯解體時烏克蘭軍工業急劇萎縮的悲劇。

誰也沒有想到,「兩伊戰爭」的爆發和持續進行,給這一危急情況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轉機。197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成功,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在新政權建立之後,伊朗將什葉派發源地——伊拉克作為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另一方面,軍事強人薩達姆一直謀求海灣地區霸權,想要趁伊朗政權初建而撈取好處,同時解決邊境隱患。就這樣,雙方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隨即爆發了邊境戰爭,這一打就是八年。

兩國開戰的第一年,交戰規模最大,參戰軍隊接近百萬,一年下來,雙方不僅沒有分出勝負,反倒將之前所積累的槍支彈藥全部打光。由於兩國軍工業都不發達,無法憑一己之力支持規模龐大且曠日持久的戰爭,國際軍火市場因此迎來了春天。為攫取暴利,美國和蘇聯軍火商聯合起來故意抬價,還要求歐洲等地其他軍火企業不得出售武器給兩國。我國看到這一形勢後,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便不顧美蘇兩國所謂的禁運條例,主動聯繫交戰雙方,希望能將倉庫中積壓已久的武器彈藥賣給兩國。

由於我國武器質量上乘、價格實惠,性價比極高,而且許多裝備並不比美蘇兩國生產的差,所以伊朗和伊拉克方面都積極採購我國軍火。八年時間裡,除槍支、彈藥、坦克和戰車等常見武器裝備外,就連導彈、反艦導彈、戰鬥機等先進武器都被兩國買去不少。據親歷者回憶,當時從上海港出發的專用運送船隻,通常是滿載起航,目的地不是伊拉克就是伊朗,兩國武器需求之大可見一斑。更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國家本身就擁有大量石油資源,根本就不缺錢,付款時非常痛苦,所以我國也就樂見其成,索性將積壓武器大量出口。

根據相關解密資料顯示,我國當時大量積壓的武器中,凡是跟不上時代、必須淘汰的基本都便宜出售給兩國。與此同時,大量訂單還使得瀕臨倒閉的軍工企業恢復元氣,它們開足馬力,為兩國加班加點生產武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光是賣給伊拉克的武器就接近100億美元,出口到伊朗的也相差無幾。以當時美元的購買力進行換算,這兩百億美元相當於如今的數千億元人民幣,可謂是天文數字。誰也沒想到,這一場戰爭讓我國賺得盆滿缽滿,憑藉著這筆外匯,軍工產業不僅沒有倒閉,反而徹底強大起來,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也憑藉外匯大量開設工廠,中國經濟就此騰飛起來。

參考資料:

《兩伊戰爭雙方都用中國武器》《兩伊戰爭與國際軍火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作霖落魄時差點餓死,一婦女好心收留,發跡後他以這種方式報答
歐洲此國居民懶得出奇,工作時間短卻收入極高,真實原因令人深思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