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佩克+同意延長減產保油價,老牌產油國集團還能左右全球能源市場嗎

歐佩克+同意延長減產保油價,老牌產油國集團還能左右全球能源市場嗎

7月2日,第6屆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部長級會議在維也納召開,各方一致同意將現有的減產協議延期至明年3月底。但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疲軟、美國頁岩油增產、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施壓,歐佩克這一老牌超級集團是否還能左右全球能源市場?

減產令延期9個月

在2日舉行的第6屆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即歐佩克 )部長級會議上,由14國組成的歐佩克成員國和由10國組成的非歐佩克產油國代表一致同意將減產令延期9個月,從2019年7月1日延長至2020年3月31日,減產量仍維持120萬桶/日。

會議聲明稱,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自去年12月全體會議以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已下調至114萬桶/日。

媒體指出,此次延長減產是為了提升油價。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歐佩克 各國達到維持收支平衡的原油價格相差很大。舉例來說,能讓沙特維持收支平衡的價格約為每桶85美元,伊朗為每桶126美元,俄羅斯所需價格僅為每桶40美元。

近一個月來,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在每桶60-65美元左右,這一價格離一些歐佩克成員國的目標價格仍有很大差距,如果不能提升油價,相當於在做虧本買賣,國內經濟將承受壓力。

實際上,早在2016年底,歐佩克 就已達成原油減產協議,從次年開始共同減產,以推升原油價格。

2018年10月,受供給不均衡及沙特記者卡舒吉失蹤案影響,當月國際油價經歷了從觸及四年高位到史上最長連跌的超級「過山車」。於是,在去年12月召開的歐佩克第175屆大會上,各方再次達成減產協議以提升油價,自今年1月起減產120萬桶/日,有效期至6月30日。

協議實施以來,石油市場供需呈現偏緊態勢,國際油價顯著回升。截至4月底,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今年漲幅高達40%。然而,5月初以來全球經濟放緩和貿易形勢緊張再次令油市和不少產油國承壓,因此延長減產令以穩定油價成了此次歐佩克 會議的主基調。

據彭博社數據,按照協議中每日減產120萬桶至明年3月來計算,預計歐佩克原油供應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將首次降至30%以下,為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多重因素左右油價

不過,減產協議並未對油價起到明顯的提振效果。國際油價在歐佩克宣布減產決定後快速跳水,截至收盤,WTI 8月原油期貨重挫4.81%,報56.25美元/桶;布倫特9月原油期貨大跌4.09%,報62.40美元/桶。

多方機構及專家認為,從長期來看,歐佩克的減產令對油價刺激有限,油價將受多重因素影響。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認為,延長減產短期內可能對油價產生影響,但從長期看油價仍取決於市場供需關係。2014年以來,國際油價總體呈下滑趨勢。在此過程中,歐佩克也多次召開會議,力圖保護油價,但實際收效有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當前的國際能源供需關係發生轉變:過去對石油枯竭的長期擔憂導致油價上升,但隨著頁岩油、新能源的興起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能源需求的下降,導致需求下降,但供應上升。

當前,國際原油需求整體疲軟。歐佩克最新月報顯示,貿易問題可能對全球原油需求構成重大下行風險。美國近期公布的製造業、零售及就業市場系列數據也引發市場擔憂。其中6月美國製造業PMI初值降至50.1,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美國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報121.5,為2017年9月以來最低。歐洲和亞洲各主要經濟體也呈現工廠活力萎縮和進出口數據下滑的態勢。

不過,國際能源署指出,中國等國的經濟刺激政策應該會支撐需求,但必須關注「全球貿易關係緊張化問題」。

與此同時,原油庫存和美國頁岩油產量仍在高位。國際能源署預計,明年除歐佩克以外全球原油供應增幅將達到230萬桶/日,這將遠高於需求增幅的140萬桶/日。另據美國能源信息局數據,美國4月原油日產量為1216萬桶,較三月增加24.6萬桶/日,創下新高。

諮詢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 )認為,市場供應過剩恐難以避免,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會在未來幾個月繼續放緩,進而遏制石油消費增速,年底布倫特原油價格目標仍為60美元/桶左右。

還有一些分析認為,美國的經濟制裁及中東局勢也將給油市增添不確定性。

自美國去年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後,華盛頓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為完全阻斷伊朗的石油出口,今年5月起美國不再對伊朗石油的進口國提供製裁豁免,使伊朗石油出口遭重創。而曾經的歐佩克三大產油國之一——委內瑞拉也因經濟崩潰導致其原油產量連續數年下滑。今年美國對委國家石油公司實施制裁以驅逐總統馬杜羅,使其原油產量進一步減少。

有分析指出,目前伊朗和委內瑞拉共占歐佩克產量份額的10%左右,受地緣政治影響,這些國家或將繼續「被動減產」。歐佩克數據顯示,如果在減產令基礎上考慮因美國制裁造成的產能損失,以2018年10月的產量作為基準,今年歐佩克實際削減的產量達到了250萬桶/日。

此外,非洲國家利比亞和蘇丹的政局動蕩也給油市增添不確定性。

不過,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表示,短期內地緣政治因素不會對油價造成很大衝擊,頁岩油帶來的能源供應上升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對需求的抑制,將使油價下行。但若歐佩克 這次未能延長減產,油價恐將下跌更多。

劉中民指出,歐佩克還面臨集體選擇困境的問題,大家約定都減產,但以往還是有一些國家開足馬力生產,目的是佔領全球能源市場份額;還有一些產油大國之間存在矛盾,沙特、俄羅斯、伊朗等也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因此,其內部組織領導能力存在缺陷,未必能團結一致引導油價。

國際能源格局生變

歐佩克的全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成員國的相關利益。歐佩克目前共有14個成員國,沙特、伊拉克和阿聯酋現為成員國中石油產量前三大的國家。

該組織誕生於冷戰背景下,最初是中東國家為了對抗西方石油公司、掌控石油的定價權而成立。此後,俄羅斯、墨西哥等非歐佩克成員的產油國也參與會議,形成了歐佩克 。

然而,在頁岩氣革命和新能源開發浪潮的衝擊下,年近六十的歐佩克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話語權呈弱化趨勢。僅憑自身力量,歐佩克在維護國際油市穩定和各成員國的利益方面,已顯得力不從心。

路透社撰文稱,歐佩克正被邊緣化,國際油市的決策權已落入美國、俄羅斯和沙特這產油「三巨頭」手中。

從產能上看,歐佩克目前約佔全球產油量的三分之一。美國能源信息局數據顯示,美國在2018年已超越俄羅斯和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另據國際能源署最新月報,非歐佩克產油國產能增速穩步提升,其中美國今年原油產量已經穩定在1200萬桶/日以上,最大峰值為1240萬桶/日,商業原油庫存升至4.68億桶,創兩年新高。而隨著頁岩油技術升級及產地管道鋪設進度提升,美國原油產能有望進一步提升,未來歐佩克的市場份額或將被進一步侵蝕。

另一方面,油價也正脫離歐佩克的掌控。歐佩克想要抬高油價,但這顯然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想法背道而馳,油價持續上漲將進一步拖累美國經濟並影響他的競選連任前景。隨著美國進一步加大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制裁力度,特朗普正不斷施壓歐佩克增產以維持市場穩定供應。

路透社評論稱,面對特朗普這個「大麻煩」,歐佩克「大當家」沙特不得不轉投普京的懷抱,沙、俄幾乎主導了該組織事務。結盟符合雙方共同的利益需求——通過提振油價來拉動國內經濟,這也徹底改變了過去數十載雙方在國際能源市場上互不信任、互為敵對的局面。

孫霞指出,對俄羅斯來說,與歐佩克聯手不僅可以提升石油市場份額、維持較高油價,還可以使其石油出口更多元化,從歐洲市場向亞太地區轉移。

兩名參加歐佩克 會議的俄羅斯代表團官員則稱,俄羅斯與美國的盟友沙特交好,將幫助提升莫斯科在中東的影響力,甚至或將改善美俄關係。

歐佩克內部分歧加深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雖然歐佩克達成了減產協議,但該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分歧日益加深。

此次會議期間,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公開對沙俄的「私下合作」表示不滿。原因是在G20大阪峰會期間,歐佩克「大當家」沙特與非歐佩克成員國「大佬」俄羅斯率先就減產協議達成初步共識。但在贊加內看來,減產應由成員國共同討論,而不是「兩方在歐佩克之外的活動上」提前敲定。

「這是對歐佩克最大的威脅,」贊加內表示,「伊朗不會離開歐佩克,但我相信歐佩克正在走向滅亡。」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圍繞減產協議的討論,凸顯出歐佩克與俄羅斯結盟的真正矛盾:歐佩克需要這一夥伴關係來與美國頁岩油生產商競爭,但除了沙特以外,其他成員國卻覺得受到排擠。

其中,最有情緒的大概要數伊朗。受制於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經濟壓力,德黑蘭的石油產量不斷下滑。據彭博社數據,伊朗6月上半月原油出口量最低下降至19萬桶/日,不到2018年初的十分之一。作為歐佩克的元老、曾經的產油大國,伊朗如今的石油產量卻處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大大削弱了伊朗在歐佩克中的影響力。

伊朗方面還指責「宿敵」沙特兩面派,在極力支持減產、甚至自己超額完成任務來穩定油價的同時,卻在政治上支持美國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制裁,破壞了歐佩克的團結。

但沙特也有自己的算盤。沙特正被美國掣肘,如果想要從美國那裡得到更多軍事支持來對抗伊朗這個地區競爭者,利雅得就要提升石油供給。

路透社指出,有一個問題正浮現出來:歐佩克到底誰說了算?

「我不認為俄羅斯在發號施令,」當被問及普京是否才是歐佩克的老闆時,沙特能源部長哈立德·法利赫這樣回答,但他也承認,「俄羅斯的影響力受到歡迎。」

就連伊朗也很難對俄羅斯說不,因為俄羅斯是為數不多幫助伊朗應對石油封鎖和經濟制裁的國家。來自俄羅斯能源部的消息稱,俄羅斯已就提振伊朗經濟與伊方展開談判,但進展緩慢而困難,也沒有給出具體方案。

還有媒體報道稱,沙特和俄羅斯曾考慮將短期的減產協議轉變至10-20年的長期協議。此舉被認為是沙、俄想要結成石油聯盟,並將減產協議從「一次性合作」轉變為「制度化」的戰略企圖。

事實上,自從今年1月「入會」57年的卡達正式退出歐佩克,該組織的內部矛盾就已凸顯。儘管卡達方面表示「退群」不涉及政治因素,只是出於能源「技術與戰略」層面的調整,但美聯社指出,持續受到沙特抵制的多哈當局,希望在擺脫歐佩克減產政策限制的同時,削弱這一沙特主導的國家集團的影響力。

孫霞認為,處在分裂時期下,能就減產協議達成一致對歐佩克來說是件好事。從短期來看,儘管歐佩克對油價作用有限,但這一組織仍將維持下去,沙特也有意利用其達成自己的目的。

牛津能源研究所所長巴薩姆·法圖赫指出,未來歐佩克將面臨繼續減產還是接受更低油價的艱難抉擇。如果堅持減產,其市場份額很可能將繼續萎縮,如果加入市場份額爭奪,則油價可能因為供需失衡出現斷崖式下跌,正如2014年下半年那樣。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降雨造成部分路段積水,路政行業全力搶排!
胡鍵:文化差異會帶來文明衝突?錯!文明的力量恰恰來自互學互鑒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