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英年早逝的養生專家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秘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注重養生,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過許多養生經典理論文章,教育大家注意養生。

60歲,剛到退休年齡,和中國人均壽命76歲差距一個「青春少年」的時長。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都說舞蹈能長壽,跳舞的陶金36歲走了;

都說早鍛煉能長壽,天天在中央電視台教大家早操的馬華36歲走了;

都說學佛能長壽,向佛的陳曉旭42歲走了;

都說唱歌能長壽,歌手姚貝娜、葉丹、臧天朔、布仁巴雅爾分別於30多、40多、50多歲走了;

都說笑能長壽,一輩子幽默、說笑話的侯耀文、笑林都50多歲走了,李詠才50歲也走了;

都說勤動腦,多動手指能預防老年痴呆,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動腦動眼動表情,動手動腳動全身也痴呆了……

養生到底有沒有效果,有沒有意義?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老年人有病是常態,無病是例外。

時下,有許多老年人在生理指標與正常值失之偏頗時,助長了過度講究健康的傾向。

以一台汽車為例,出廠指標與堪用指標一定是不等同的。

如果拿出廠標準檢查我們家家戶戶的在用汽車,恐怕全都是不合格的,但我們不是每天都開得好好的嗎?

老年人血糖稍高一點,血壓稍高一點,只要相對穩定,一點問題也沒有。

現在老年人中流行的理念是「以健康為中心」,這種提法值得商榷。人生在世,應該以快樂開心為目標,健康只是條件,不是目的。

如果以健康為中心,甚至以健康為目的,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一天到晚抱著個血壓計、血糖儀(我確實見到過每天三餐,餐前餐後測六次血糖的朋友),這哪裡是人生?哪有幸福?充其量是戰戰兢兢地苟活著。

近日網上流行一句話:你要過日子,不要讓日子過你。是否也可以用來套用一下老年人健康問題:你應該享受健康,而不應該讓健康奴役你。

生命有時在於運動,但有時也在於靜養。

經常鍛煉身體的人會比較健康,但不經常鍛煉的人未必不健康。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強,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樣也能活得長久。

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藥罐子不離身邊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著,把那些所謂的身強體壯的人都「熬」下去了。常言道:柏木桶熬不過破瓦罐,小心駛得萬年船。而生活中常看到過於健壯的人說沒就沒了,根本都不帶商量的。就像體育運動員並不比一般人長壽一樣。

過激的超負荷、超極限運動,只會損害人體、縮短壽命。貌似健康,其實並不長壽。我們可以開展一些適量的體育活動,但不要一決雌雄……

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個小時就很好。北大老校長馬寅初癱瘓在床,哪有多少運動?但也活到九十九歲。過度的運動會損傷身體,加速人的損耗,加快了代謝並不一定會長壽。

烏龜沒有兔子跑的快,但是烏龜比兔子代謝慢,壽命要比兔子長得多。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長壽,可能與代謝慢有關係。所謂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用來形容急性子很恰當。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許多老年朋友的不健康,恰恰在於過度講究健康。

健康只能說明你的身體狀況好,而長壽則是說明身體的持久性和延續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明明都是使用了六七十年的「老設備」,卻希望能檢測出年輕人身體運行的參數,這怎麼可能?追求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傷害自己,能健康么?

說到底,我們還是要接納大病急病沒有,慢性病老年病有那麼一些,只是基本健康或者說不那麼健康,學會與各種慢性病老年病和睦相處,相依為命,這是現實。

總之,我們要習慣與「疾病」共存,攜手同行,不那麼健康地過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開心生活!人生才有意義!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長壽,就要順其自然;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老年人不要貿然改變生話習慣。網路上流行什麼食物治什麼病,做什麼運動能使什麼器官保健,要自己辨別真假,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最好是正常生活,適當運動,食量不能太多、太少,要適當多飲清水。蛋白質食物要適當多吃。

人老了,交往不必過多。沒事多坐著休息,感到累就躺一會,早上不要起床過早或太晚,走路要慢步防跌,過一種"慢節奏生活」。這樣做最大好處是能使情緒平穩,心臟不致過於疲勞,能使整個人都得以放鬆、修養。

老年人切忌猛吃海喝,運動不能過量。一定要自尋其樂,常與人交流,不把煩惱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整個人有了精氣神,生命才能得以延長。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敬畏生命,也要學會笑對歸宿。

現代醫學科技的發達,給與人類防治疾病和減緩痛苦的外力,有病就治,有葯就吃。過度的治療,得到的是無尊嚴無意義的生命。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個「孝」字,真是對晚輩嚴酷的考驗。

敬畏生命的同時,也要學會笑對歸宿。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著名養生專家59歲英年早逝,引人深思:我們養生到底有沒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