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人上了年紀,心血管疾病就容易找上門

血液粘稠會使血流變慢,很容易引發血栓!

其實,早上一杯救命水就可改善這個問題!

早上一杯水,可有效預防血液粘稠

多喝水可以有效減輕血液粘稠的情況,尤其夏季,每天充足飲水,可以有效避免因為缺水而造成血液粘稠度上升的情況。充足飲水時,可以通過足量的水來稀釋血液中的細胞濃度,以此來降低血液粘稠度。

一般來說,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時、晚間就寢前可喝大約200毫升溫開水可以比較有效的預防血液粘稠

血液粘稠是動脈粥樣硬化嗎?

血液粘稠(血稠)在醫學上成為高粘稠血症,是一種中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它與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關聯性,與大眾印象不同的是,血稠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反而是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會導致血液粘稠。

也就是說,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可能會出現高粘稠血症,但高粘稠血症的患者不一定會得動脈粥樣硬化。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為什麼中老年人易出現血液粘稠?

這就要說一說引起高粘稠血症的原因了。主要因素可以歸納成四個方面:血細胞、血漿、血管、其他因素

總的來說就是當出現血液中的細胞濃度過高、血液流動阻力增高、凝血能力異常、血液中部分物質含量過高等情況,滿足任意一種,就可能會出現血液粘稠的現象,即使這些情況都沒有,情緒異常、飲食不當,甚至是氣候變化,也都可能會導致血液粘稠度上升。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首先,中老年人本身身體的水含量就相對年輕人更少,血液中的細胞比例也就相對更高,血液粘稠度自然而然的也就更高;

其次,中老年人多多少少的都存在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等,這些疾病都會導致血管不暢、血液「濃度」過高、血流阻力上升,造成血液粘稠度升高。

再則,隨著身體的老化,血管彈性和直徑都在逐漸降低,被動的迫使血液流動減緩,導致血液粘稠度上升。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血液粘稠真的沒事嗎?

鬧市上人多,人流涌動就緩慢。同理,血液黏稠就是血液流速減慢,會導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缺血、缺氧等問題。

血液太黏稠會增加摩擦力,導致動脈壁易磨損、誘發心梗、腦梗、動脈硬化、血栓等。

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已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群,一旦現了高粘稠血症的相關癥狀,如晨起思維遲鈍、陣發性視力模糊等,應當及時診斷治療。

因為,這些人群出現高粘稠血症,預示著可能會出現或已經出現了血管梗阻、血栓、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情況,如不重視,最終可導致心梗、腦梗、猝死等多種危及生命的急性病徵。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其他降低血液粘稠小竅門:

除了多喝水,生活中還可以通過許多方式來降低血液粘稠度,包括適度加強鍛煉、戒煙限酒、改變飲食結構、保持良好作息等。

多運動

適度加強鍛煉不是說要特地去健身房,或者每天「暴走」,可以每天多散步半小時,和家人、朋友打打太極拳、羽毛球,每周找一天去爬山、遠足,既能有效活動身體,又能調整心情。這些適度的鍛煉能夠加快代謝,增強心肺和血管功能,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血液粘稠度上升。

戒煙限酒

戒煙限酒和保持良好作息,不僅是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方法,同時也是對身體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適用於所有人的建議。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結構是多吃蔬菜水果,減少油脂和糖的攝入量,適當攝入穀物和堅果,改變飲食結構在幫助降低血液粘稠度的同時,也是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研究表明,純素食更能幫助改善血液粘稠的情況,堅持一段時間後,血液流動性評分比其他飲食結構的評分更高。

控制慢病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積極控制已經確診的慢性病,三高也好,冠心病也好,積極、良好的控制它們,學會與慢性病和平共處,是最有效的促進健康的方法。

早晨一杯水的神奇作用?帶你詳解血液粘稠與動脈粥樣硬化

參考文獻:

[1] Pop GA, Duncker DJ, Gardien M,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eth Heart J. 2002;10(12):512–516.

[2] Naghedi-Baghdar H, Nazari SM, Taghipour A, et al. Effect of diet on blood viscosity in healthy humans: a systematic review. Electron Physician. 2018;10(3):6563–6570. Published 2018 Mar 25. doi:10.19082/6563

[3] Grotta J, Ackerman R, Correia J, et al. Whole blood viscosity parameters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Stroke. 1982 May-Jun;13(3):296-3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