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王朝:男權社會下女子的抗爭,盤點那些命運悲慘的美麗女子

雍正王朝:男權社會下女子的抗爭,盤點那些命運悲慘的美麗女子

《雍正王朝》是近年來難得的優質歷史劇,也是一部比較務實的電視劇。不同於現在的社會狀況,在皇權社會,又是男尊女卑的時代,都說一個男人的成功的背後,必然有一個成功的女子。是不是也可以說,每一個失敗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失敗的女子呢?

其實不然,不管男人成功或失敗,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悲慘的女子……

前面我們已經詳細分析了悲慘女子第5到第8名,分別是烏雲琪琪格、喬引娣、阿蘭和翠兒。今天我們繼續盤點《雍正王朝》中的奇女子,誰才是你認為最悲催的人?

一、第四名:蘇舜卿

蘇舜卿並不是劇中最悲慘的女子,相對來講,她是很幸運的,她的出身決定了她的命運,但是她遇到了劉墨林,收穫真愛的同時,她也翻了身。因為劉墨林為了她竟然向雍正帝求情,希望雍正帝去掉蘇舜卿的賤籍。

這裡就是要講到雍正帝即位後不久就頒布的一條政令,這一條政令廢除了中國近千年歷史的賤籍制度。這其中就包括廢除山西和陝西二省的樂籍;廢除浙江紹興等地的墮民,也就是所謂的「丐民」;同時廢除的還有安徽徽州和寧國二府的伴當,廣東等地的蜑戶等。

蘇舜卿很像金庸筆下的穆念慈,她是比武招親,蘇舜卿類似於比文招親,目的都是為了把自己嫁出去。但是這種方式找尋愛情,往往帶有賭博的性質,賭對了,幸福,賭錯了,甚至搭上性命,比如杜十娘。

蘇舜卿的四道難題也非常有意思,第一題是用一根弦彈琴,這道題其實考驗人是否懂音律,懂音律的人往往有情調,情商也高;第二題是考殘棋,劉墨林竟然是盲下,也就是不看棋盤,背對著下,可見這道題除了考驗棋藝以外,還考驗記憶力;第三題和第四題考驗的是書畫,劉墨林可以在薄如蟬翼的紙上作畫,最後一筆竟然是用辮子甩過,這番才情,一下子俘虜了蘇舜卿。

劉墨林後來科舉中了探花,也從側面表明他不僅僅是具備才情,容貌也絕對是佼佼者,就這樣,他們兩個好了。實際上,蘇舜卿明白自己的身份,雖然也是京城名妓,但是並不希望劉墨林中舉,所以當得知劉墨林高中探花之後,蘇舜卿一瞬間是茫然的,是不知所措的,是失去安全感的。

但是她賭對了,劉墨林並不在意她的身份,甚至替她求情消除了賤籍,正大光明的娶回了家。

後來的劉墨林堅定的站在了改革派這一邊,得罪了自己的同僚,實際上他也是無奈,被雍正帝和弘曆綁在了一個戰船上。送李紱被拒後,劉墨林傷心不已,擔心繼續被排擠,連雍正帝升他的官都不敢接受。

「皇上,科甲朋黨一案,微臣的老師殺頭的殺頭,革職的革職,微臣卻反而得到升遷,微臣何以立朝為官,何以在世為人?」

但最終他還是被清流們所唾棄,一方面他當年逛妓院就已經被人噴作風問題,後來因為田文鏡的事,他不過說了一句公道話,結果又惹了眾怒,後來李紱臨走時更沒有喝他敬的酒,同行的人一個個從他身邊走過……

我想蘇舜卿一定會把這些問題的發生攬到自己頭上,會想當然的認為,是自己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劉墨林為了弘曆擋箭而死,也宣告了蘇舜卿的死亡。

直到最後蘇舜卿毅然而然跳河的那一刻,不知道雍正帝聽從老十三的建議封蘇舜卿的一品誥命夫人是賞賜,還是諷刺?

二、第三名:鄭春華

要說全劇中哪位女子是最漂亮的,我想大部分人會選鄭春華,確實,鄭春華的美是帶有一種淡淡的凄涼。這種美不同於四福晉的古典美,不同於喬引娣的潑辣美,不同於年秋月的大方美,也不同於蘇舜卿的才情美。

但是鄭春華的悲劇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她沒得選擇,從她答應太子胤礽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能看到未來,可惜她又沒有辦法拒絕。

可是她根本就沒有搞明白太子胤礽對自己的感情,她以為是愛情,實際上摻雜著更多的是感激。之所以太子胤礽能愛上她,說到底還是鄭春華在康熙帝面前替他說的一句話:

「太子爺是一國的儲君,萬歲爺不該當著這麼多奴才斥他訓他……」

沒想到這句話讓太子胤礽充滿著感激,一個從小就沒有享受一天母愛的太子,又在一個嚴厲的父親下面當太子,還當了幾十年,內心的脆弱可想而知,後來鄭春華對王掞講:

「從那以後,太子爺經常變著法子來找我,我真無恥呀,竟然答應了他!你說的對極了,我就是一個不詳的女子……」

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鄭春華還以為是因為自己不詳,才害了太子胤礽,這種自卑是刻在骨子裡的。

鄭春華還是太單純了,懷了太子胤礽的孩子,還幻想能全身而退,真的是幼稚,尤其是面對太子胤礽的保障時,竟然還默認:

「春華,求求你,答應我,安好胎你替我把孩子生下來!」

她以為她能給太子胤礽更多的保護,甚至在暴露之後,還唱搖籃曲,以暴露自己的方式喚起康熙帝內心的父愛,可是要知道,畢竟是親骨肉,又是男權社會,暴露了自己,怎麼可能會活?

最終太子胤礽妥協了,復立之後再不講一點情面,甚至對昔日的戀人痛下殺手,就這樣,鄭春華還對老十三胤祥講是自己勾引的太子,看到太子復立,自己可以放心的走了。

可是等真正要走的那一天,她哭了整整一晚上,不知道那時候已經被圈禁的太子胤礽,是否也曾想起他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三、第二名:年秋月

很多人會把年秋月排到第一名,但是我覺得放在第二名更合適,待會會講明原因。

年秋月,就是年羹堯的妹妹,親妹妹,按照劇中的說法,年羹堯是老四胤禛府上的包衣奴才,所謂包衣奴才就是家生奴才,也就是說家裡養的奴才。

年秋月一開始並不在胤禛府上,原因就在於老四胤禛揚州賑災的時候,看到年秋月在伺候鄔思道洗腳,隨口問了年羹堯一句:

「她就是秋月,幾年沒見,倒也出落成大姑娘了。」

兩種可能,一種是之前年秋月確實跟著年羹堯在京城,後來年羹堯到地方當官,把妹妹帶走了,帶走的時候還很小。其次就是年秋月或許曾經到京城見過老四胤禛,本身並不跟年羹堯一起,但是被哥哥叫來伺候鄔思道。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年秋月就再也沒辦法脫身了,但她的悲劇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發生的。這個時間的推移,就是年羹堯的官越做越大,年羹堯越有實力,年秋月就越不高興,直到後來見都不想見他,這是為什麼?

用年秋月自己的話講就是:

「反正旗也抬了,放著自家的女兒在王府里,不管死活!」

也就說明,年秋月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成了政治的棋子,這也是她最後一次抗爭之後意識到的。當時她向鄔思道表達了愛意,問鄔思道:

「我們就真的沒有那一天嗎?」

而鄔思道紅著眼圈說了一句:

「你早晚都是四爺的人!」

鄔思道為什麼這麼認為?實際上從熱河狩獵之後,老四胤禛要給年秋月一家抬旗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們沒戲了……

嫁到王府的年秋月一點都不幸福,一方面她嫁給的不是愛情,另一方面她並不受婆家人待見。尤其是雍正帝即位之後,畢竟奪嫡目的已經達到,後來年羹堯又失利,年秋月失去了利用價值。

太后烏雅氏當著所有人的面喊不想見年家的人,雍正帝除了會卸年秋月的「甲」,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柔。臨死前的年秋月還是想起了自己的愛情,想起了自己當年的爭取,說了一句:

「告訴鄔先生,我先走了……」

不知道鄔思道替老四胤禛策划了那麼多計謀,卻有沒有算過自己的愛情?

四、第一名:烏雅氏

按理說她是最幸福的女人,看過《甄嬛傳》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後宮裡的女子爭什麼?一方面爭自己是否得寵,如果這一點爭不來的話,那就爭誰的孩子能繼承大統,那時一下子翻身。

而烏雅氏確實算是幸運,劇中並沒有出現康熙帝的妃子怎麼算計她的劇情,以她的智商,也確實不值得算計。但是她卻幸運的升為皇太后,雖然這個皇太后也是她不想當的。

實際上老四胤禛從小到大沒有一天是自己的生母帶大的,畢竟那時候的烏雅氏還不夠資格自己帶孩子,這樣造成了兩種結局,一種是老四胤禛所說的:

「生恩不及養恩大。」

另一種結局就是跟老十四胤禵關係太好,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所以在康熙帝遺詔宣布老四胤禛即位之後,烏雅氏是不相信的,在《清世宗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甚至不想接受這個現實,打算一死了之,雍正帝自己都講:

「皇父駕崩之時,母后哀痛欲絕,決心隨皇父殉葬,不飲不食。」

最後雍正帝以死相逼,太后才開始吃飯,再到後來還有不肯搬到太后應去的宮殿,不肯換太后的衣服等。在劇中老十四胤禵從西北後來大鬧靈堂,就是因為看到烏雅氏還穿著妃子的衣服,才發的飆。

「你穿的是皇妃的服色,你不是太后……你管不了大將軍王!」

後來的太后烏雅氏一心想給老十四胤禵爭取更大的權力,不止一次的為難雍正帝,實際上就差說出最後一句話了:

「老四胤禛你是當哥哥的,為什麼就不能把皇位讓給十四弟呢?」

這種想法是多麼的荒唐?

烏雅氏能做的只能是堅決擁護雍正帝的統治,勸說老十四胤禵妥協,不要讓他表現出一絲絲抵觸雍正帝的表現,不要讓他有一絲絲自己可以當皇帝的妄想,更不要想通過親情來綁架雍正帝的權力,以此挑戰皇權。

雍正帝都對烏雅氏明確講了:

「祖宗有家法,後宮不能干政!」

如果烏雅氏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她就不會暴斃身亡了,她不死,老十四胤禵也不至於被弄得那麼慘,說到底,還是她沒有搞明白,不是什麼東西,老大都會讓著老末的,尤其是權力。

烏雅氏也成為了,自己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卻鬱郁寡中的女子,實在是悲哀!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角風發作 的精彩文章: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時三王爺胤祉為何不在?他的意圖你難猜!
大明王朝:戚繼光如何對待倭寇手中解救的女子?怪不得他總打勝仗

TAG:楊角風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