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我們與惡的距離:培養孩子善惡觀,其實是在幫孩子「避難」

我們與惡的距離:培養孩子善惡觀,其實是在幫孩子「避難」

有一部電視劇,僅僅只有十集,但豆瓣評分卻高達9.5,它的每一集,都是惡與善的「辯論賽」。

是的,這部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李曉明在電影院開槍造成九死二十一傷。

這部劇根據真實惡性事件改編,但不同於一般,它並沒有單純的譴責殺人犯的惡,也沒有單純的講述一個殺人犯作惡後的下場,更不是為了給觀眾一個平台去發泄對世間惡的痛恨。

這部劇在通過這個案件,講述那些受害者的故事,告訴我們更深層次的東西。

換言之,這部劇在揭露人性。

相比於中文名字《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更貼合現實世界,亦是我們生存的世界,其中投射的一切,都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並沒有乾脆的說哪一方對,也沒有肯定的判斷哪一方錯,而是擺出了一個個值得深思的現實。

人性是惡的

為了了解事情真相避免同類事件發生的王律師,在回家路上被潑糞,只因他為殺人犯辯護;

李曉明殺人,於是他的家人被無數電話恐嚇,上門討伐也接連不斷;

即將落成的康復之家,遭到附近居民和網友的一致抗議,只因大家對精神病患者的恐懼;

知名女主播與相戀男友分手,因抑鬱症自殺,其無辜的男友卻遭到了網路暴力;

這些事劇中講述的事,然而現實中的彈幕、評論卻一樣飽含惡意:

無數人罵王律師「聖母婊」;

無數人在第一集就詛咒李曉明為什麼還沒死;

無數人在看到劇中的犯人後說一句「他該死」;

於是很多人感慨,人性啊,都是惡的。

人性是善的

王律師拼盡全力的為弱勢群體辯護,扛著諸多的壓力前進;

李曉文的房東思悅對這位滿是創傷的女孩照顧有加;

精神科醫生一駿深思熟慮,為了病人考慮,最後挺身而出,站在媒體面前為精神病人發聲;

了解了李曉明家庭的真相後,無數人發聲為李曉明的家人爭取人權,甚至願意出錢幫助這被折磨已久的一家人;

而現實中的網友,同樣也有善的一面:

認真看劇的網友們在為王律師的行為解說;

理清思路的網友們在認真的考慮法與人性的關係;

看清現實的網友們在以王律師為榜樣敦促自己;

於是又有人說:「這世界還是好人多。」

可善惡的定義真的就那麼簡單嗎?

可能大多數人心中的善惡,僅僅是因為一個個小小的善與惡的舉動或行為來定義的,亦是基於自己內心對他人做的事自己是否認同的想法界定的。

但當你點亮一個向上向下的手勢,來表達自己的讚揚或鄙視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他人的行為的背後,有什麼原因。

大家都在根據自己的內心來口誅筆伐,卻從沒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想一想,於是就輕率的判定善與惡。

拳頭可以打斷一個人的肋骨,語言卻可以穿透一個人的靈魂。

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

某個小孩子打了另一個孩子,不是為了表達自己有多痛恨另一個人,也可能只是單純的表明自己對其的喜愛。

《親愛的》里養育田鵬的李紅琴不僅不是人販子,反而是一名被丈夫欺騙的受害者。

馬路邊人人嫌棄的髒兮兮的殘疾少年,可能曾是年幼就被拐賣被迫乞討的可憐人。

本來身心健康的少年,可能因為網友們的負面評論抑鬱自殺。

原本清清白白的某個人,可能因為吃瓜群眾的口誅筆伐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而飽受折磨。

背地裡壞事做盡,表面卻文質彬彬的某個「衣冠禽獸」可能正在受著無數人的讚賞。

很多人習慣了依靠某一件事為某一個人定性,習慣了跟風發言,習慣了隨大流去譴責,去讚譽。卻忘了在定性之前了解真相,忘了在斷言某個人是好是壞之前,自己有沒有真正與之接觸,有沒有真正了解。

世間的善與惡從來不該被直接定義。

可大多數人洗腦一般的認為,所謂的人權就是自己有權利肆意的評判他人,不需要擔負責任。

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評論有很多,其中最有感慨的還是這一句: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只是隔著一條評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每一集的開始,都會有一件惡性新聞事件引發,接下來的畫面就是網友們的評論界面,要麼有人在發泄情緒,要將XXX繩之以法,要麼是寬恕,體諒,但更多的都是對「作惡」的那一方無情的表達自己的憤怒。

每一次惡性事件之中,都不難發現類似的聲音,「不要讓我看到變態的新聞」、「還不殺掉,等著過年嗎?」

「熱心」和「冷漠」從來不曾缺席,第一時間分清敵我,第一時間傾瀉情緒,咒罵一個人渣既正義又安全,網路上每個人都是高尚正義的君子,但鍵盤之外的世界,絲毫沒有變得更好一些。

去年電影《大佛普拉斯》中,有一段流傳甚廣的台詞,暗合了這樣的現狀:「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登上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

在2000年的電影《一一》中,楊德昌借著小男孩天真的眼睛,定格了現代社會的諸多殘酷,其中有一條是:「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我們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

輕易的斷定了某個事件的善或惡,然後因為表面的惡或善就隨意的口誅筆伐、大肆讚美,不僅是隱藏的殺手或推手,其實也可能是在顯露自己的短板,與其如此,不如三緘其口。

然而,三緘其口只是一種態度,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態度。所以,已經成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為了避免孩子被表面的善與惡傷害,而提早做出準備。

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是沒有善惡觀的。

他們看待事情很單一,難以像成人一樣全面(儘管大多數成人也不見得有多全面),需要父母們從小進行引導。

培養孩子的善惡觀,其實是在幫孩子「避難」

孩子明白善惡有報,就能懂得不為惡;明白善與惡並非絕對存在,就能在面對事件的發生時先保持理智;了解世間並不是非黑即白,就能有一顆包容萬物的心,這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

1、善惡有報

告訴孩子善惡有報,不是簡單的對孩子說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是在孩子不知道某件事該如何判斷時進行引導。

例如,當孩子看到某個孩子做了壞事,扔石子砸壞了某樣公物,卻沒有受到懲罰,孩子疑惑,「為什麼他做了壞事卻沒有受罰?」這個時候不妨告訴孩子:「他不是沒有被懲罰,你看見了,並確定了他在做壞事,他就已經在被懲罰了。

因為你知道他在做壞事,並且不會喜歡跟他一起玩了,對嗎?」讓孩子明白,當一個人做了壞事,不是不會被懲罰,而是從做壞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把自己丟進了「壞」的那一邊。

2、善惡並非絕對

做了壞事,把自己丟進了「壞」的那一邊,卻也不代表這個人從此就是個壞人了。這一點在告訴孩子時,可能會讓孩子很矛盾,可我們必須要在長期的相處中教會孩子。

依舊以砸壞公物為例。

告訴孩子做了壞事會有懲罰,但我們不能就此斷定這個人就是壞人。所以我們還要問孩子:「你知道他為什麼砸壞那個東西嗎?」孩子當然不知道,所以我們繼續告訴孩子:「你不知道原因,所以也不能確定他是不是遇到了非常糟糕的事,這樣的行為不對,你不可以學習,但你也一定不可以指著那個人說他壞,因為你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

上面的對話孩子可能會不懂,所以我們還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別太在意,也許他很難過,但我們一樣不能做壞事。」

就像《與惡》中的一個經典對話:

一個發病的精神病患者問被精神病醫生:為什麼是我得這個病?

精神病醫生說:可能是因為你比較勇敢。

3、長久計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無數名校都以這一句作為校訓,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職責就已經降臨,一點一點引導孩子爬行、走路、吃飯、穿衣等等,每一件事都離不開耐心和細心,也許不經意某個疏忽,孩子就有了你意料之外的變化,有好有壞。好的讓你驚喜,壞的卻有可能在某個時刻讓你心力交瘁,但你一定會想辦法將壞的解決。

在善惡觀這一點上也是一樣,你不需要時時刻刻緊緊盯著孩子,卻需要在發現問題時及時與孩子溝通。

將善惡的教育放在你生活的長久計劃中,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引導孩子,長期的實行,在孩子身上耗費大量的耐心和細心,才能更好的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4、以身作則

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裡都是模仿的對象。

一個愛背後議論他人是非的媽媽,孩子也有很大可能會能言善辯,愛論是非,哪怕這個孩子在日後對媽媽非議他人的行為不認可,但他自己也會在不經意間成為那樣的人,這是從小被影響的結果。

想要孩子有一個好的善惡觀,父母也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善惡觀。泰坦尼克號的船長不做出錯誤的決定,這艘巨輪也不會撞上冰山,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無辜喪命。儘管Jack和Rose的故事很感人,但這並不意味著那些喪命的人活該。

父母就是孩子幼時的船長,想要孩子未來的路途上不至於撞上冰山衰亡,父母就要在掌舵的時候慎重對待每一個行為。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就在你的一念之間,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謹言慎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蓮媽媽 的精彩文章:

剖腹產要局麻,「人流」卻要全麻,原因讓人覺得女人真不容易

TAG:木蓮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