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貴州這個地方有一群明朝來的人,至今生活著

在貴州這個地方有一群明朝來的人,至今生活著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1070-貴州屯堡往事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在西南省份貴州,有一群恍如桃花源記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居民。自從明朝時起,他們就生活在貴州的大山裡,結廬而居,自相通婚,至今仍然保留著數百年前的文化樣式和生活習慣。時光彷彿在這裡停止,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種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這裡的居民來說,似乎從未發生過。

結廬而居,不知有漢

這就是貴州獨特的「屯堡人」。從民族學上來看,他們屬於漢人的分支,但與現代漢人相比,這些屯堡人真可謂活化石了。

黔地為西南要衝

公元1381年,已經是朱元璋趕走元順帝建立大明的第14個年頭。

元朝遺脈雖然在核心區競爭中落敗,但拒不投降,此時仍然握有草原腹地,隨時準備南下重建霸業。而在南方,元朝宗室則控制著雲南,與北元形成犄角之勢與明朝對抗,成為了朱元璋眼中的心腹大患。因此在這一年,他親自部署了南下的大軍,決心消滅帝國邊疆區的抵抗者。

雖然北元是最大的敵人

但中原王朝長期控制草原地帶在當時還不現實

最要緊的還是平定雲貴,徹底恢復長城內的帝國秩序

盤踞西南一隅的元朝殘兵自然不是明軍的對手,但隱患仍然存在。元朝不僅在西南雲貴苦心經營許久,當地更有眾多苗人(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現已確認為苗、布依、土家、侗等多個民族)世代居住,始終讓遠在南京的皇帝放心不下。

而對於經營西南不久,對當地情況尚不熟悉,也沒有處理苗漢關係的大明來說,控制西南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在當地布置軍隊。但軍隊也不能無節制進入,必須找到一個關鍵抓手,控其一點而安定全局。貴州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西南方是一個很大的範圍

除了可以設置郡縣的省份

還包括中南半島上的諸多屬國

穩定這個複雜的大區域,一個過渡性的抓手非常重要

正如《黔書》所說:「無黔,則蜀粵之臂可把,而滇楚之吭可扼……黔治則有與之俱治者,黔亂則有與之俱亂者。」上連四川,下接湖廣雲南的貴州,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地理中心。貴州平定,則西南天下太平,貴州有亂,則響應者四方雲集,威脅巨大。

貴州高原相當於深入長江珠江流域之間的高原突出部

貴州的安定一方面維繫著長江和珠江省份的安定

一方面聯繫著雲南,而雲南是最重要的西南地理邊界

而如果要在偌大的貴州找一條關鍵的控制線,那麼非烏江流域莫屬。這是一條起源於三岔河,一路向黔東北奔流,在湘黔省界折向北進入重慶並匯入長江的大河,是貴州的母親河。在貴州這樣多山的省份,有這樣一條貫穿全境的大河,也就意味著河谷一帶會形成寶貴的平地,不僅是控制全省的最重要交通管道,也能提供足夠良好的農業生產潛力。

其實適合開發的農地還是很少的

沿岸絕大部分地區都是這個樣子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而從烏江最上游的三岔河流域向南,穿越少量陸地,就能進入另一條大河六盤江流域。這是雲貴之間的寶貴的通行管道,而且向下游去,還能匯入紅水河,進入當時同樣少數民族居多的廣西,加快中央派駐軍隊的調度速度,將南方潛在的風險化於無形。

烏江流域雖然也是長江支流

但是相對較小,只能算是貴州最重要的河流

而向東部分相對親近湖南,南部相對親近廣西

但能勉強統御全省還要看中部

另外,從融入難度上看,在明朝軍屯進入之前,當地農耕化的苗人就主要活動在烏江流域。他們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比較富裕,與外界溝通也比較多的一支。對於中央帝國來說,這些苗民無疑是鞏固對貴州治理最有效的抓手。

西江千戶苗寨

(圖片來自wikipedia@brookqi)

因此在平定了雲南元亂之後,朱元璋欽點了17個西南衛所,基本都分布在烏江流域。有些衛所的名稱至今留存在貴州的地名中,如銅仁的平溪、畢節的清平、黔西南的普安等。被派駐此地的軍隊主要任務,是保持明軍大部隊入黔通道的通暢,並維持漢人與苗人之間的治安關係。

古人對地理的認知也是很簡單粗暴了

玉皇大帝俯視感

不過貴州對於核心在南京的明朝來說,還是過於遙遠(後來改為北京,更遠了),因此軍糧補給國家就不給解決了。就像在很多邊疆區的駐軍一樣,這些衛所也很快轉為了亦軍亦農的軍屯,甚至工作重心有七成都放在屯墾上。

這就是屯堡的初生年代。

不足與外人道的屯堡

明朝設置的軍屯充分授予官兵耕種的自主權,並根據軍銜給與不同水平的土地,從38畝到292畝不等,並由軍方提供第一批耕牛、農具、種子的原始投資。為了體現出與周邊苗民和其他地區農民的不同,這些人雖然主業是種田,但仍然保持了軍籍。這在戶口分類詳盡的明朝,是一個地位較高的戶籍類型,而且如果沒有國家批準是無法更改的。

其實是一種承襲自元的非常落後的制度

雖然這有利於軍墾官兵的積極性,卻也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這些官兵得到的土地,是官方配發的河谷地帶精華耕地,擠佔了不少農耕苗民的土地,當地土著本就心懷不滿。而由於軍籍在明朝的崇高地位,這些兵農的行為也頗為高傲,拒絕與苗民通婚、通商,實際上並沒有完成朝廷希望的促進苗漢關係的任務,甚至激化了矛盾。

即使在烏江沿岸,這樣的土地也是不多的

小的能撐起一個鎮,大的能撐起一座城

(烏江沿岸,尚嵇鎮)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對於有野心的苗人土司來說,這是挑動民眾的好借口。終有明一朝,衛所與土司之間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有史可查的就有20多起。比較著名的有明宣宗時期的阿骨、阿哈叛亂,其聚眾燒殺,死傷千人,宣宗甚至下了若招撫不得便格殺勿論的聖旨。

這讓軍屯內的兵農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始將聚居點打造為要塞,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屯堡古城形態。

屯堡古城牆的一段

(圖片截自youtube@CCTV中文國際)

所謂的屯和堡其實是兩個區域。屯區是屯堡的核心,是生產和儲存區,一般是當地比較平坦肥沃的平地;堡區則分布在屯區的外圍邊緣,軍事設施更完備,充當前哨要塞的角色,為屯區提供警戒和保護。在屯堡外,一般就是土司區,他們充當了屯堡兵農與苗人之間的代理人,是最外圍,也是有一定風險的防線。

屯堡的農田

(圖片截自youtube@戚瓦倫丁H)

在屯堡內部,則是連片的住家。為了增加防禦力,屯堡的住宅與傳統的中國磚木結構房屋不同,不計成本地採用了當地的石料。四邊不齊的毛邊石頭作為房屋的地基和圍牆;條狀石作為立柱、台階;柱石作為柱礎、硾窩;薄片石則取代茅草鋪在屋頂上。

連片的住家

(圖片截自youtube@CCTV中文國際)

當入侵者進入時,屯堡內的所有家庭就打開後門與鄰居相接,通過外人不知道的秘密過道快速集結,趕往戰場。而最先面對敵人的家庭,就上房用弓箭和石瓦片阻撓敵軍,為大部隊爭取時間。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四處集結而來的屯堡人就已經蹲守在視角良好又有隱蔽性的牆角了,最終一舉衝出擊潰殘兵,大獲全勝。

畢竟是軍隊後裔,屯堡人可謂全民皆兵,連婦女也要上戰場。外人很難摸清楚屯堡內的通道結構,即使沒有人來阻截,也會在無盡的行軍中迷路,精疲力竭。

當然,前提是這是一個較大的軍屯區

要有足夠的財產值得保護

也要有足夠的人口可以動員

在貴州往往也是以小盆地的形態存在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屯堡拒絕通商與通婚。越少人知道屯堡里的秘密,屯堡也就越安全。

本質上,屯堡和客家土樓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設計原理高度相似,都是在土客矛盾中,客居群體為了自保建造的帶有防禦性的住所。不過由於屯堡人是職業軍人後代,在防禦方面顯然更有心得,因此總體來說,屯堡的防禦面積更大,對抗外敵的效率也更高,內部紀律也更嚴明。

如今也隨處可見的屯堡石頭房

(圖片截自youtube@【大陸尋奇】官方頻道)

苗漢一家親

明亡清興,新王朝取消了屯堡人的軍籍,恢復為庶民,並斷絕了屯堡人在生產資料獲取上的優惠,與世隔絕數百年卻周遭遍布仇家的明代屯堡人生存就成了問題。

不過這一時期,清代對貴州苗民的治理也同樣激進,以武力摧毀了土司系統,並在康雍年間基本完成了改土歸流。沒有挑頭鬧事的野心家,苗民也能更好地與屯堡人相處。

再加上清代為了鞏固改土歸流的成果,向貴州遷入了新一代屯堡駐軍,並開放了貴州門禁,允許其他漢人進入,苗漢交流在規模和質量上都明顯提高,屯堡人與苗人的關係也逐漸融洽了起來。在黔北遵義,甚至出現了漢多苗少的情況,爭鬥已經沒有必要。

典型的苗族房子

(圖片截自youtube@huanzitv)

甚至為了反抗清政府,兩者還站到了一起,由屯堡人提供防禦設施,領導苗人伏擊官軍。到了道光年間,貴州地方志已經出現了「(漢民)與苗民彼此無猜」的和諧景象。

到了民國時期,兩者的關係變得更好,已經有了屯堡民與苗人婚嫁的記載。《安順府志》記載,當地有不少女人「語言與普通漢人無大異……也知道苗語和土語」,說明她們是介於屯堡老漢民和苗民之間的橋樑,民族融合的趨勢已經顯現。

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於1902年所攝的屯堡婦女

(圖片來自wikipedia@鳥居龍藏)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黨重視民族團結、尊重民族習俗,從中央派駐的官員軍隊,到陸續進入貴州的漢人都與少數民族同胞有禮有節地相處,苗漢關係中的衝突部分完全消弭。屯堡人作為最早進入貴州,並向當地同胞展現漢人優秀品質的先鋒,功不可沒。

到了此時,自明代初年綿延到晚清民國的屯堡建築,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實際意義。它們現在的作用,是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用自己的身姿,演奏出一曲曲屬於貴州漢人和少數民族同胞從對抗到相知,到相交的動人樂章。

屯堡里做手工的人

(圖片來自youtube@dileepb)

但它們仍然是隱藏於貴州各地深處,不可不看的歷史文化遺迹。下次去貴州時,除了爽爽的貴陽,一定要記得去探訪一下這些神秘的屯堡。

參考文獻:

1.曾芸. 二十世紀貴州屯堡農業與農村變遷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 2008.

2.劉亞. 貴州屯堡人與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研究[D]. 貴州師範大學, 2008.

3.孫兆霞. 屯堡鄉民社會的特徵[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4, 1.

4.吳羽, 龔文靜. 屯堡文化研究述評[J]. 貴州民族研究, 2009, 2.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青海能餵飽中國人?這不是在吹牛,是真的
「土耳其沙縣小吃」是如何佔領歐洲的?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