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始於性價比卻不止於此,RedmiBook 14細節不懼考究

始於性價比卻不止於此,RedmiBook 14細節不懼考究

技術經濟在發展,消費環境在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性價比在很多場合已經淪為一個偽命題。

不過,這並非表明這個概念真的失去了意義。

簡單講,差別主要在於它曾經一度是個充要條件,今天則是必要條件之一。至於分寸的把握,選擇權完全交給了用戶自己。

上月底,與「大魔王」手機K20 Pro一道在發布會上登場亮相的RedmiBook 14筆記本,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也是Redmi品牌最顯著的基因——頗高的性價比。但是,相信每一位看過5.28發布會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強烈的信號,那就是Redmi品牌獨立後不再以性價比為至高訴求,並且又與一貫的低價策略不相矛盾。

如何做到呢?

K20 Pro手機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那我今天就來聊聊RedmiBook 14這款筆記本吧。

首批上市的RedmiBook 14有三個型號,售價從3999元到4999元不等,我取其中庸,選擇了4299元這款,因為它採用了512GB的SSD,可以徹底打消需要外接硬碟的顧慮。其他比較詳細的指標和特性,我會放在後面再詳述。外觀方面,這台機器採用了全金屬一體化機身,ACD三面都為噴砂陽極工藝鎂鋁合金,從物理學角度看屬於兼顧顏值、輕薄和散熱的理想結構。

這也是高性能輕薄本的必要前提。

RedmiBook 14的整體設計風格是極簡務實,沒有額外裝飾。磨砂材質頂蓋上有一排小小的文字:Redmi DESIGNED BY XIAOMI。沒錯,這確實與小米筆記本的極簡風設計理念一脈相承。

這台14英寸的筆記本重量約為1.5kg,可以輕鬆地放入背包或挎包,說到這裡不由得引申出了一個新話題,為什麼RedmiBook會選擇14英寸作為突破口?對此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至於我自己的判斷嘛,先賣個關子,待會兒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會感受出來的,可以到時候再對比一下是不是和你的經驗相一致。

這台筆記本在介面方面中規中矩,既沒有標新立異,也沒有忍痛割愛。機器右側是3.5mm耳麥插孔和USB 2.0介面,還有一個針孔般大小的通電指示燈。

什麼?USB 2.0?都9102年了怎麼還有這個老古董介面呢?我知道一定會有不少朋友對此細節產生困惑。那麼我就斗膽班門弄斧一下,以一個老玩家和研究過多款筆記本的資深用戶的視角來談談這個細節。

事實上,右側帶一個USB 2.0介面的新筆記本是非常多的,這是一個挺合理的設計。這處介面一般用於外接遊戲鍵鼠,或者2.4GHz無線接收器等等,這些設備都不需要用到高速傳輸,市場保有量卻很大。至於高速外設如移動硬碟、U盤或讀卡器,兩個USB 3.0介面也夠用了。

第一反應也許並不客觀並不科學,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機身左側,從後往前分別是電源插孔、HDMI和兩個USB 3.0。出於定位的考慮,這台機器沒有設計USB Type-C,而很多高端超輕薄筆記本卻只帶有USB Type-C,甚至包括電源插孔也是USB Type-C。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了。USB Type-C是極致輕薄的必要條件,保證顏值的同時也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畢竟,我手頭每一個USB Type-C外設都自帶小轉大轉接頭,反過來則全沒有。

誠然,出於大而全的考慮,RedmiBook 14倘若再增加一個USB Type-C顯然會更完美,但如果因此造成了整體成本的上升從而無法保證標配3999元或頂配4999元的售價,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我看來,今天筆記本行業已經進入高度細分的時代,唯配置論早已過時,而在具體功能的選擇上,每個用戶都擁有了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度。具體到RedmiBook 14身上,還存在著一項可以令不少玩家針鋒相對的重大革新,而那處革新甚至可以促使每個人都重新審視自己選擇產品時的思維定式是否真的奏效,包括我在內。

RedmiBook 14的鍵盤區域比較充裕,所以實現了19mm大鍵距,鍵程也達到了1.3mm,普通用戶很容易適應,手感和打字效率都不會比傳統鍵盤差太多。對於我這個經常用電腦打字的碼字工人來說,這樣的鍵盤已經很好用了,畢竟我的打字速度不會比腦子轉動的速度更快。我的這篇文章,就是用這個鍵盤敲出來的。

機器的C面、D面與A面一樣都是磨砂質感的金屬材質,比起塑料材質,散熱能力上升了好幾個量級。另外,磨砂表面也不容易留下掌紋或指紋,更不會褪色,長時間使用後優勢會逐漸凸顯。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眼下是盛夏時節,但RedmiBook 14在使用中溫度並不高,只是在跑分時鍵盤左側區域有些發熱,內部的散熱系統還是值得肯定的。

時至今日,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早已不限於「滑鼠替補」這一單調的角色,而是被賦予了更多實用的功能。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觸控應用模式便有了足夠強大的群眾基礎,從而演化得比滑鼠點擊更加方便快捷且易於掌握。Windows 10的手勢操作就是基於這個理念的產物。RedmiBook 14的這塊觸摸板儘管面積不算很大,但技術毫不馬虎,通過了微軟的「精準觸摸板(PTP)」認證,可以完美兼容Windows10自帶的多指觸控手勢,感知細微的手指移動。用慣了筆記本的觸摸板,很多時候感覺比滑鼠操作更愜意。出門在外,無線滑鼠已經不再是電腦包里的常客了。

出於成本考慮,這台筆記本不支持鍵盤背光。我也想做個小調查,真正需要用到筆記本鍵盤燈的用戶有多少?

簡潔大方的C面只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小標籤,英特爾第八代i5的貼紙。英特爾擠牙膏這件事啊,我實在是不想多提,因為已經被說得太多太多了。往積極一面的地方想吧,第八代i5之間其實也有細微的差別,比如這台機器採用的Whiskey Lake架構i5-8265U就比更早一些的Kaby Lake Refresh架構i5-8250U提升了睿頻頻率,具體數值為0.5GHz,大約15%左右。雖然實際測試的差別不像理論值那麼明顯,但本著買新不買舊的原則,顯然是前者吸引力更大一些。

將筆記本立起來,便能看到其D面的全貌。RedmiBook 14的散熱設計比較有特點,通俗地講,它是簡單粗暴地增加了散熱孔的數量和面積,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更大、更多的散熱孔可以採用更大尺寸的風扇,而熟悉電腦的朋友都知道,大風扇不僅代表更大的風量,更代表更低的轉速和更小的噪音。在其他條件都得到保證的前提下,風扇越大差不多等同於屏幕越大,好處是相當直觀的。

金屬外殼加上更大的散熱孔,使得機器無需單獨重新設計複雜且高成本的連通式大直徑熱管,這也是RedmiBook 14能夠在較低價格下保證較強性能的先決條件之一。

行文至此,相信你對這台RedmiBook 14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知。接下來,我想重點說說這台機器所彙集的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細節,以及二十年來我親身經歷的關於性價比的變遷故事。

作為一名80後父親,有了孩子以後,我選擇了一種節奏不那麼匆忙、時間更加自主的生活方式。有時候,當我送孩子去到幼兒園或者學校以後,甚至可以在附近找一處能上網的地兒,完成一天的工作,再接孩子回家。

說起來好像挺輕巧的,但為了實現這種轉變其實並非易事。我也非常感謝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讓普通人也能擁有「生產資料」,這是SOHO工作的大前提。與北上廣深的同齡人相比,我可以將每天平均四小時的通勤時間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便給了自己更大的自由。

在我最初接觸電腦的時候,情況可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時候電腦非常貴,相比普通人的收入,幾乎算得上是天價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性價比」成為了年輕的電腦愛好者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

那是DIY組裝機與品牌電腦整機的一次激烈交鋒,90後或者00後小夥伴也許對那個年代沒太多記憶,80後估計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交集。相同的CPU、硬碟、內存、顯卡……如果買國外進口的品牌整機,價格比自己買零件組裝要貴得多。對於需要從牙縫裡摳出錢來買電腦零件的用戶來說,「性價比」實在是一個太沉重的信念,因為品牌整機除了理論上售後服務更好之外,真的與自己組裝的電腦沒什麼區別,那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的差價是實實在在的,於是那個年代誕生了一大批年輕的電腦DIY玩家,我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對於今天的用戶來說,電腦已不再昂貴,而且產品之間形成了愈發明顯的差異化。就算是一樣的晶元、一樣的存儲器、一樣的屏幕,但造型、外殼、材質、做工、功能等方面,再也沒法用「性價比」這樣一個比較原始且簡陋的定義去區隔和選擇了。所以,性價比並非不再重要,而是不再唯一。

我在把玩RedmiBook 14時也深深覺察到,很多東西不是僅僅用性價比幾個字就能囊括的。

比較直觀的地方就是屏幕。同樣是14英寸,同樣是全高清解析度,同樣是16:9,那麼所有的屏幕都一樣了嗎?很明顯不是的,屏幕有IPS、VA和TN等規格,也有鏡面屏、霧面屏等材質,色彩對比度和亮度的範圍也各有千秋。這些指標會因需求不同,或主觀感受不同而造成不一樣的體驗,自然沒法用性價比來概述,只能因地制宜地考慮優先順序。

具體到RedmiBook 14,它採用了一塊霧面屏,比鏡面屏有著更好的適應力,不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霧面屏都不會因為環境光的變化而對效果產生影響。此外,在抗摔和防眩光等環節,這塊屏幕也有一定的優勢。

屏幕的色彩效果,用照片很難準確還原,所以我更傾向於用語言來描述。RedmiBook 14的屏幕不算鮮亮,相對柔和,沒有令人驚艷的對比度,與之相對應的是畫面真實感較強,且眼睛不易疲勞。要知道這是一台民用級筆記本,不是專業型號,屏幕看著舒適就行了,而且在這個價位的產品中,RedmiBook 14的屏幕效果還算不錯的。

從正面望過去,也能看出屏幕的邊框很窄,這台機器的屏佔比達到了81.2%。和手機一樣,筆記本的屏佔比絕非只是數字遊戲,這會真切影響到使用感受。

在我看來,不客氣地說,大邊框筆記本無一例外都是耍流氓,哪怕是再大牌的廠商,只要是在非技術限制的情況下造出大邊框筆記本,都是對用戶智商的愚弄和極端蔑視。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想想,筆記本的規格無一例外是以屏幕尺寸為首要指標的,這個數據很真實也很精確,沒法造假。數字越小,機器越小,數字越大,屏幕越舒適。方便攜帶與舒適屏幕的矛盾,受到物理學的制約,這在筆記本領域是一個至今無法逾越的鴻溝。

大邊框筆記本就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設計,如果一台筆記本名義上是13英寸,因為用著13英寸的屏幕,卻因為邊框寬大,結果是14英寸的體積,這是多麼憋屈的一件事?

在過去的歲月里,我還真的遇到過好幾台大邊框筆記本,實在是哭笑不得。朋友們在選購筆記本時,千萬不要忽略邊框這個指標,而這同樣也是超出性價比範疇之外的因素。

說到這裡,我要回答前面提到的一個問題了,RedmiBook為什麼要選擇14英寸?

12-13英寸屬於超輕薄範疇,常見於高端商務本,基本沒有獨顯。15英寸及以上,則以犧牲便攜性為代價,往往能提供強大的遊戲性能。14英寸不大不小剛剛好,產品種類多、數量大,成本也好控制。再者,小米筆記本正好缺少14英寸這個規格,RedmiBook填補了家族的空缺。

以上都是邏輯上的依據,都說得通。而我在使用RedmiBook 14的過程中,居然有個「史詩級」的發現,也許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廠商和用戶對筆記本尺寸選擇的認知。

我的結論是,14英寸是可以讓筆記本完美運行在全高清解析度下的最小尺寸。

看著有些矛盾,不是嗎?現在幾乎所有的筆記本都是全高清解析度起步了。然而,由於筆記本畢竟不是台式機,屏幕普遍要小得多,在台式機上運行1920x1080絲毫沒有問題,筆記本的小屏幕則令人很難適應。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大部分用戶都在Windows 10里選擇了150%的顯示比例,這也是系統的推薦比例。

字體太小的問題倒是解決了,可是顯示範圍太小的弊端又怎麼破?

我用Word軟體做了一個對比,上圖是雙100%條件下(即系統顯示比例和Word顯示比例均為100%)的顯示效果,下圖是把系統顯示比例調節到150%的顯示效果,二者的顯示範圍差別非常大,經常用Word的朋友一定能深刻體會到效率和感受的差異。

如果是看網頁,差別也很明顯,比方說微博的Web頁面。

再看看小米官網。

在製作小米官網的這張截圖時,我的思緒又飛走了,請原諒我這樣做,但我不得不這樣說,RedmiBook真正做到了讓利於用戶。我注意到618和624兩次促銷,用戶都能夠以3999元的價格買到中配版RedmiBook 14,相當於免費將SSD從256GB升級到了512GB。作為一個時刻關注硬體行情的玩家,當然知道近期SSD價格迅速走低的事實,以往這種好事只能被DIY玩家所享受,而今天RedmiBook 14在第一時間讓整機用戶也享受到了SSD降價帶來的幸福感,這確實是一件相當厚道的事情。

回到正題,以往我已經習慣了在小尺寸筆記本上將系統縮放比例調節到150%,並忍受著由此帶來的遺憾。而在操作RedmiBook 14時,我發現就算把縮放比例調到100%,依舊能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文字。

瞧,這就是100%顯示比例的效果,在日常操作筆記本電腦的距離條件下,眼睛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

這讓我瞬間對14英寸的好感度提升了不少。要知道,以往傳統筆記本廠商大行其道的年代,萬年不變的1366x768是經常被詬病的硬傷。好不容易熬到全高清解析度普及的年代,畫面是細膩了,影音表現是更卓越了,可物理限制卻使得很多用戶不得不以1280x720的規格來瀏覽網頁或處理文檔,由於這個問題的責任不在軟硬體廠商,所以大家也就心照不宣地「適應」了150%。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很希望在筆記本電腦上以真正的全高清解析度瀏覽網頁,那麼14英寸的體驗要比屏幕更小的型號好很多。在魚和熊掌之間,天平是不是稍稍傾斜了一點點?

也許是先入為主的緣故吧,我對電腦的喜愛和需求,遠遠超過了智能手機。自打筆記本普及以後,不論走到哪裡,我都喜歡將電腦帶在身邊,十幾年來,我折騰過的筆記本電腦也不計其數。長時間不用手機?這個對我來說其實並不困難,但要我長時間不能打開電腦和登錄Windows,長時間不能摸到鍵盤,我可能真的會六神無主、如鯁在喉了。

RedmiBook 14的製造商是北京田米科技,屬於小米生態鏈的參與者。

CPU-Z和GPU-Z是兩個非常普及的軟體,出於習慣在初次使用新電腦時我都會先用它們看看基本信息。具體數據如圖,我就不贅述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款i5-8265U在CPU-Z中的多核性能超過了台式機處理器i5-7600K,這應該是一個比枯燥的數據更有說服力的對比結論。

至於顯卡,這款機器內置了GeForce MX250獨顯,跟遊戲本的1060不能比,但相較眾多類似價位、類似檔次獨顯本的MX150則提升了一個檔次。

有了NVIDIA的獨顯,那麼NVIDIA控制面板就能經常派上用場,你可以在這裡設置應用程序與獨顯/集顯的匹配,從而兼顧省電與性能。當然,如果你對這個領域不熟悉或不在乎,那麼統一用默認的「自動選擇」就好了。

之前我曾聽說RedmiBook 14的音效很不錯,這次留意到系統自帶的這個DTS音效軟體可以強化筆記本小體積揚聲器的立體聲表現,並在音樂、電影、遊戲和自定義四擋之間切換。

再一次翻到D面,可以看到左右兩個揚聲器的規格相對較大,從硬體上保證了效果。軟硬結合,RedmiBook 14的聲音表現確實令人滿意,在狹小的房間將音量開到最大的話,甚至覺得有些響過頭了,這在筆記本自帶揚聲器上還不多見。

好了,下面我要說說RedmiBook 14給人留下最深刻烙印的一個特點,花生瓜子茶準備好了沒?

我刻意放上一張A面的照片,請你回憶一下,之前在介紹屏幕時,你有沒有留意到,RedmiBook 14沒有自拍攝像頭。

沒錯,RedmiBook 14不帶攝像頭!不帶攝像頭!不帶攝像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想你不會感到過於驚訝,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你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第一反應也許並不可靠,取消攝像頭的設計,真的僅僅是為了縮減成本的取捨之舉嗎?

先講一個名人的老故事吧。

2016年6月,Facebook上扎克伯格的一條消息引發了公眾的注意。本來這張照片只是一張普通的「慶祝Instagram月度用戶數量達到5億」宣傳,不過眼尖的讀者還是發現了不同尋常的地方。在照片身後的一角,扎克伯格使用的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和Mic的位置全都貼上了膠帶,此舉是為了防止黑客遠程操控電腦竊取信息。

當時看到這則新聞時,我不由得會心一笑。因為從2010年開始,我就給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貼上了黑膠布。原因和扎克伯格是一樣的,其實早在2010年以前,被黑客遠程打開攝像頭偷窺的案件就出現過多起。我雖然不是女生,但一想到可能被黑客看到我在家裡的一舉一動,心裡還是很不爽,於是索性用黑膠布將攝像頭貼起來。

我能夠那麼果斷,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筆記本攝像頭真的沒什麼用,網路視頻聊天的機會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後來有了智能手機,視頻通話的應用場合幾乎全被手機搶走,筆記本攝像頭的利用率進一步被剝奪。相信絕大部分用戶是從來不會啟用筆記本攝像頭的,對於這樣一個早已失去存在感的零件,成本也因為公版的原因幾乎降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所以,就算RedmiBook 14取消攝像頭有一部分是成本因素,但我依舊覺得這是一項重大革新,其意義甚至超過了將3.5mm耳麥插孔從手機上抹去。因為,我再也不用維持給筆記本攝像頭貼膠布的習慣了!

當然,凡事講究周全,如果你的應用需求列表中有筆記本攝像頭這一環,那麼無可厚非,一票否決有效,RedmiBook 14不是你的菜。

關於這台筆記本的性能,很多媒體都進行過評測,我在這裡就選擇長話短說了,畢竟這方面純粹是客觀數據,沒太多值得分享的感受。

我還是更喜歡用對比而非數字,通過權威CPU測試軟體CINEBENCH R15的跑分,這台筆記本的處理器單核性能163cb超過了大部分3系i7的水平,多核性能539cb也接近了i7-3720QM,而MX250獨顯的OpenGL跑分不僅遠超核顯,甚至把好多專業顯卡甩在身後。

簡而言之,處理器和顯卡的性能絕對不會令人失望,如果是i7版,性能還會更強些。

在3DMARK Time Spy的DX12測試中,這台機器也跑出了1223分的成績,說明其足以勝任市面上絕大部分的3D遊戲。

跑完Time Spy,機器風扇在轉,但整體摸起來只是鍵盤區域輕微發熱,大面積的散熱孔在這種時候就派上用場了。

如果不是跑3DMARK或運行大型遊戲,風扇在夏天也是不會轉的,省電並且靜音。

我又打開AS SSD Benchmark,看到這台機器內置了一塊三星512GB SSD,儘管是SATA匯流排,卻跑出了1115分,這在SATA SSD中並不多見,我以前評測過很多SSD,700~900分的居多,可見這塊SSD的體質還是挺好的,單看峰值傳輸速度並不能準確反映SSD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

得益於SSD近期的降價普及,使得512GB也變得唾手可得,而這將成為SSD徹底取代機械硬碟的一個分水嶺。之前在機械硬碟時代,500GB就是一個神奇的型號,作為主流存在了六年以上,哪怕2TB、4TB硬碟已經誕生,大部分電腦依舊首選500GB硬碟。站在經濟學角度,500GB處於邊際效應的臨界點,也就是說一旦達到這個數字,大部分用戶將不再感覺到硬碟容量捉襟見肘。

因此,之前當主流SSD多為128GB或256GB時,很多用戶都得考慮再加一塊數據盤或備用盤,而隨著512GB的普及,臨界點被突破,徹底放棄機械硬碟的日子終於來了。

隨著年齡的增加,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我內心依舊是那個熱愛遊戲的少年。現在我偶爾玩玩的遊戲只有兩個,英雄聯盟和星際爭霸高清重製版,後者是我二十年前就最熱愛的遊戲,可惜沒法用來測試電腦性能。

在英雄聯盟高特效下,遊戲初期FPS可以達到140以上。

交戰時,也能在100FPS附近,如果團戰激烈,幀數會略微降低,大約80FPS上下,很少有低於80的時候。因此,這台機器玩英雄聯盟完全沒有任何障礙。對於其他配置需求類似的遊戲,也可以類推。

關於續航時間,RedmiBook 14內部配備了一塊46Wh鋰聚合物電池,屬於輕薄本的標準水平。根據我本人的測試,早上9點開機,正常使用到傍晚6點,電池的電還沒有用完。如果用節能模式,電池續航時間可以超過10個小時,出門在外再也不用攜帶電源適配器了。

寫到這裡,我已經有些累了,可能你也看得有些累了,最後再記錄一下這台電腦的幾個小特色吧。

RedmiBook 14的預裝軟體很少,只有三個。第一個是米粉們都很熟悉的小米畫報。筆記本上的小米畫報和手機基本保持了體驗上的一致性,但大部分圖片是豎版的,適用於筆記本屏幕的橫版素材較少,希望以後隨著這個軟體在筆記本上的用戶越來越多,橫版高清素材也能進一步增加。

第二個是小米服務中心,尋找維修網點的功能很人性化。

第三個比較特別,名字叫「小米智能解鎖」,只要你擁有小米手環3,簡單設置後就能用手環解鎖RedmiBook 14,非常方便。

幸運的是,我正好有個小米手環3。

為了實現這個功能,手機上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設置。

只需將戴著手環的手臂靠近電腦,瞬間就能解鎖,比錄入密碼或PIN碼快捷多了。

除了快捷,我感覺這個功能挺好玩的,也增加了對AIoT未來的期待。我還了解到,這種極速解鎖功能,剛剛發布的小米手環4後續也會支持的。

如果沒有手環的話……

這些年來,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我得以有很多機會,可以去了解和洞悉不同朋友對於電腦採購時的不同需求,中間也發現了一些存在且尚未解決的問題。比方說,真正了解自己需求的用戶,其實並不算多。另一方面,在不夠理性的市場環境下,即便是生產廠家的產品經理,有時候也會被感性的呼聲蒙蔽了雙眼,做出不夠準確的判斷。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面面俱到就是個偽命題。想要滿足輕薄、酷炫和長續航時間,卻又渴望強大的遊戲性能,噢,很遺憾,這在今天看來還是一種妄想。我曾見過一些有「選擇困難症」的朋友,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只是他們缺乏將產品指標優先性排序的好習慣。理性的用戶,是需求左右選擇,而不是被硬體的名字和型號來動搖決心。

另一方面,也許不少電腦用戶跟我一樣,曾經遭遇過物資極度匱乏的歲月,所以對產品的綜合素質有較高的期待,而這顯然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的環境。過去一件中山裝就可以滿足所有場合,可是今天如果有人希望擁有一件正面穿是西裝、反面穿是夾克的衣服,是不是有些滑稽呢?對待電腦也是一樣的,大部分電腦用戶都不止一台電腦,那麼,家裡的台式機、工作用的筆記本、老人用的一體機……各種產品都有自己的特點是最好的,辦什麼事都用專業設備,既實現了最優的使用體驗,也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重複投資。

歷史上筆記本電腦的另一個誤區,是過度追求平板化設計,這方面的案例較多,而且顯著,我在這就不指名道姓了,各位一定能想像得出的。

試想一下,一台單手可以輕易舉起的筆記本電腦,我何必要求它非得鍵屏分離?為此增加的巨大成本與性能妥協,能換回什麼?

因此,在AIoT戰略中,我們看到手機和筆記本都以極高頻度出現,但平板幾乎見不到影子。洗盡鉛華之後,平板之風終將成為煙雲。

一台筆記本電腦,涉及到的指標實在是太多太多,從處理器的品牌、頻率、核心數,再到功耗、製程……單是處理器這一項就可以列出一大堆數據。那麼,加上顯卡、內存、硬碟等等,排列組合起來幾乎就無窮無盡了。從這台14英寸RedmiBook身上,處處體現出始於性價比卻又不止於此的設計理念,抓大放小,敢於取捨,哪怕是可能造成爭議的革新,也要大膽去做。免費擴容SSD,果斷取消攝像頭,低價不失特色,個性鮮明無明顯短板,嗯,性價比這個流行詞,真的不夠用了。

沒有一個產品能夠適用於所有人,但每個人都能夠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個產品。

本文作者極果見習體驗師:大老客

本文由極果見習體驗師大老客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果 的精彩文章:

北斗導航一路暢行,超大電量暢快遊戲:聯想Z6青春版體驗
千元內捷波朗悅搏,帶給你最真實的聽覺盛宴

TAG:極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