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俱舍論》講記(六)

《俱舍論》講記(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俱舍論》第一品——分別界。

第一(分別界品)分三:一、有為法;二、別名;三、廣說蘊界處。

甲三(廣說蘊界處分)分三:一、蘊界處之自性;二、攝他法之理;三、界之分類。

乙三、(界之分類)分八:一、有見等五類;二、有尋有伺等分類;三、有依等五類;四、三生之分類;五、具實法等五類;六、見斷等分類;七、見與非見之分類;八、以二者了知等分類。

丙三、有依等五類:

有緣即是七心界,以及法界之一半,

九無執受八與聲,其餘九界有二種。

首先講有緣無緣。若問:十八界中有緣法有哪些?無緣法有哪些?我們怎樣如實回答呢?有緣即是七心界,彼等緣對境而執著之故。十八界中,屬於心王的有七個界,這些都是有緣法,因為這些法都可以緣取自己的對境而執著。

還有,法界的一半,即一切心所也是有緣法。十八界中法界包括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行、三無為法,「一半」是指法界中的一部分,即四十六心所,它們可包括於有緣法之中。即一切心所也是有緣法。在此處心王和心所是分開的,心所也可以緣取各自的對境,所以也屬於有緣法。什麼叫緣取呢?即緣取自己的對境而執著。

剩餘的十個半界是不相應法,因而成立無緣。「十個半界」指五根、五境,都是物質;「半界」法界的一半:十四不相應行、三無為法、無表色、得繩等不相應法,他們都沒有緣取對境的功能,因而稱為無緣法。總之,能緣取對境的是有緣法,不能緣取對境的是無緣法。都要了知。

第二,十八界中有執受的有哪些?無執受的有哪些?既是有執受又是無執受的有哪些?

十八界中有九種界是無有執受的。無執受即未被心執受的有九界。是哪九界呢?也就是所說的有緣七心界及法界的一半——無礙界八種以及聲。無有執受,即未被心執受。什麼是有執受?「執受」的意思是對根等色法作利害,結果會產生苦樂的感受,並作為心與一切心所的所依,也就是世人所說的有心。有心執,就由執而受。

眼等五根、色香味觸(不含聲音),其餘九界,既存在有執受又存在無執受。其原因是,當下的五根以及現在根群體中存在的色等(香味觸)四境是有執受,都是現在的。

過去、未來存在的眼等五根以及為相續所攝並是現在之法的色等四境也是有執受。第一,相續所攝持;第二,現在之法的色等四境(色香味觸),這些是有執受。

但除了根本身體之外的鬚髮、指甲、血液等以及不被相續所攝的法是無執受。即使是現在的,也是無執受。因為眼等五根絕對是有執受,對這些法進行利益或損害,肯定會產生非苦即樂的感覺。所以,八無礙與聲九界唯是無執受,對這些不能直接進行損害,不會產生苦樂感受的結果,所以是無執受。

五界(即五根)唯是有執受,四界(即四境)既是有執受又是無執受。

無有執受的,就是不被相續所攝的法如身外的塗抹等,還有屬於我們身體,但非身體本身的,如頭髮、指甲、血液等等,也是屬於無執受,即無執受有三種情況。

所觸大種大所造,剩餘九種色法界,

大種所造無表色,十種色界即積聚。

若問:十八界中是大種與大種所造的有哪些?不是大種與大種所造的有哪些?大種指地水火風四大,大種所造就是四大和合而形成的法。

十八界當中,所觸是既有大種也有大種所造,因為所觸中的地等四大是大種性,地水火風。所觸中,還包括柔軟等七種(柔軟、粗糙、輕、重、冷、熱、饑渴),是四大作為因所造的。這些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所觸法,是由四大而造的,但不是四大。

剩餘的眼等九色唯一是大種所造,眼根等五根,和五境中除了觸境外的四境,唯一是大種所造。還有法界的一部分無表色也是大種所造,因為所說的「一切大種作為因,彼者稱為無表色」已說明了無表色為果色。餘下的七心界,除去無表色以外的法界,既不是大種也不是大種所造。

那麼,十八界中哪些是積聚的呢?哪些是不積聚的呢?眼等十色界絕對是極微積聚的。剩餘的八界不是極微積聚的。

五根、五境,是極微積聚。雖有細微和粗大的差別,但皆不離物質,都是極微塵組成的。剩餘的八界,即七心界再加上除了無表色外法界的大部分,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領域,所以都不是極微積聚之法。

能斷以及所斷者,即是外之四種界,

如是所焚與能稱,能燒所稱說不同。

若問:十八界中如斧頭般的能斷有哪些?如木柴般的所斷有哪些?哪些既不是能斷也不是所斷?能斷所斷,都有屬於物質所具備的特徵,也就是問十八界中,可以進行破壞的有多少,不能進行破壞的有多少。

如斧頭般的能斷與如木柴等的所斷是外界的色香味觸四界,這些既是能斷也是所斷。而諸根(眼根、耳根、舌根等)則如光芒般清澈,這些雖然是物質,卻是極其清澈、透明的物質。光芒般清澈意指極其清澈、透明。因此既不是能斷也不是所斷。

所謂的「斷」是指截斷有為法的相續,諸根的相續無法斷開,色香味觸,不包括聲音,因為聲音無有相續,所以無有能斷所斷。

有部宗認為,根既不是所斷,也不是能斷,根是不能斷的。但是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如果身體的某個部分,比如手或腳被割斷與身體分離後,還會有一些顫動,因為根沒有斷掉。手或腳離開了身體,不具備根還能顫動嗎?所以根可以斷掉,也是所斷。

有部宗對此反駁道:這不是根,其實是風沒有斷而起到作用,所以有顫動。根是不能斷的,不是所斷。還有一些論師認為,根可以斷掉,也是能斷。雖然有一部分斷掉了,但是沒關係,還可以存在,所以沒有問題。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應理的。根是不能斷掉的,因為根是清澈、透明的,不能變成所斷。任何法、物質不能割斷。但為什麼身體有些部分斷掉或被割掉了,還可以長出來?因為根是有形狀、顏色的,按經部的觀點,根的部分也應該可以受到損害,此處可以這樣理解:根是能量具足的、又細微又透明的物質,可以縮伸。

當身體有些部分受到損害時,可以縮進去,手腳斷掉後又可以接上,這時又伸出去了,若是因緣具足是可以的,這是應理的,也特別符合有部宗的觀點。大家自己可以分析,但我認為這裡其實沒有什麼可辯論的。

還有一些論師說,根是可以斷開的,根是所斷。比如蚯蚓被割斷後,變成了兩截,但是各自都可以存活,成為兩個蚯蚓,這就說明根是可以斷掉、可以割開的。

但是我覺得蚯蚓是種特殊的生命,所以,是不可思議的。如果真的變成了兩個蚯蚓,肯定是一個中陰身進入了另一段身體里,變成了另一個具相續的眾生,這種特殊的生命不計其數。我們講的是普通的生命,人的頭上不能長角,但有些人的頭上也可以長角,這是特殊情況。

有部宗認為聲音沒有相續,每一剎那的聲音都從它的因和緣中產生,自己沒有相續,所以無法安立能斷所斷,因為能斷所斷只能在相續上安立。

八種無礙界(七心界以及法界的一部分,即心和心所)無有身體,它不同於物質,它是精神,不是物質,所以無有身體,也就不存在聚合了,因而它們既非能斷又非所斷。

如果有人問,十八界當中能被火燒的有哪些,不能被火燒的有哪些?能用稱來稱量的有哪些,不能用稱來稱量的有哪些?如同外四界既是能斷也是所斷一樣,被火所燒,能用秤稱量的也是此四界。色香味觸這四界既是能稱量的也是能焚燒的。

對於能燒與所稱的問題,有些人說:能燒唯一是火,所稱唯一是重量,能燒與所稱二者唯一是所觸。如果這樣的話,都是所觸,這是不應理的。另有些人說:並不是唯一的所觸,而是外四界。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世親論師也講了外四界,外四界應該是應理的,因為每一個物質都是這樣組成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由八個微塵——地水火風色香味觸組成的,此處最小的單位不是指極微塵,而是組成物質時的最小單位,八個微塵組成了粗物質。

丙四、三生之分類:

異熟生與長養生,即是內在之五根,

聲者非為異熟生,等流生及異熟生,

即是八種無礙法,其餘則有三種生。

這裡講了三個因——長養生因、等流生因、異熟生因,是這三個因中產生的有哪些,不是這三個因中產生的有哪些。

若問:十八界中哪些是異熟生,哪些不是異熟生?眼等內五界(眼根、耳根、身根等)是異熟生與長養生(以養生法能增長的),原因是善趣(人、阿修羅、天人)與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的根依靠善不善有漏法而產生(故為異熟生)。

三惡道的根,肯定是惡業的異熟果;善趣的根,雖然是善業的異熟果,但是都是有漏之善,所以我們做善事時一定要做無漏之善,這樣我們才可以脫離輪迴。我們身口意都在做善業、行善法,但是如果沒有斷除我執和煩惱,都會變成有漏之法,將來發芽結果的時候,也是在輪迴里,即使是上三道,也是離不開痛苦的本性。所以大家學習理論,首要明白這些道理。大家都是學佛的人,都願意行持善法,積累善根,經常做上供下施等善事,但是應該以智慧觀察,自己所做的善根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如果這些善根是有漏的,將來還會在輪迴里感受這些果報,雖然能得到人天的安樂,但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

眼根耳根等根,並依靠長養之因的飲食、塗抹、睡眠等持也可以增長,故為長養生。長養之因即是養生之法,我們以此增長和強壯自己的身體。養生之法包括飲食——即營養;塗抹——通過洗澡、汗蒸、抹油,讓身體更強壯;睡眠——也是一種養生,要好好睡覺。現在有些人不知道養生,尤其是年輕人,經常熬夜,十幾年後,身體就垮了。睡眠是很重要的養生之法。

佛說禪定也是一種養生之法,現在世間經常搞的一些禪修班,也是為了養生。

佛共講了四種養生之法:飲食營養、洗(洗手、洗腳、泡澡、蒸)塗抹、睡眠及禪定。如果不走火入魔,禪定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之法,強於睡眠等其他幾項。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的禪定,如果心能靜下來,就是一種養生,即冥想。

聲界不是異熟生,因為異熟被不相應法中斷後就不會再繼續產生,並且只是想一想也不能產生。心和心所是相應法,除了心和心所,屬於異熟果的一切法,都有這個特徵。異熟果是觀待因的——善因、惡因,並非隨意的,而聲音相反,想發聲時就可以發出聲音。所以聲音不是異熟果,異熟果中斷或失去是有原因的,或者更強大的因緣出現了,或者善惡因果已經窮盡了,否則不會中斷,中斷後就不會繼續產生,繼續產生也是另一個果。但是聲音不具備這兩個特徵。

而聲界則與之相反(想發聲便可以發聲,故非異熟生),這也是有部宗的觀點。聲界不是異熟果,也不是異熟生,不是以善惡產生的,但是聲界可有長養生與等流生,因為體力增強聲音也會變得響亮高昂故為長養生,並以語有表色具染遍行因所生,聲音屬於語言,是有表色法。此處具染是有煩惱之意。眾生的一切聲音都是以前面的同分、同類產生後者故為等流生。

七心界與法界此八種無礙界是等流生與異熟生,它們是由同類因與遍行因以及異熟因所生的緣故。由同類因和遍行因所生,所以是等流生,是異熟因所生所以也是異熟生。

這八界(七心界加上法界)無有長養生,因為它們不存在積聚,也就沒有色法的長養。剩餘的色、香、味、觸界既是異熟生,也是等流生,又是長養生,凡是於長養生群體中存在的都是長養生,凡是於異熟生群體中存在的都是異熟生,凡是不為相續所攝的都是等流生。色香味觸都可以有。

丙五、具實法等五類:

具有實法唯一界,最後三界剎那性,

眼與眼識界各自,一同之中亦獲得。

若問:十八界中哪些具有實法呢?哪些不是有實法?十八界中具有恆常穩固實體的是法界的一部分——無為法,無為法是實法。這裡的有實法是恆常穩固的,只有無為法具有此特徵,其他不具備無為法這些特徵。前面也講過,虛空、抉擇滅、非抉擇滅。

實法有恆常穩固而存在、能起作用、自然而成以及此外他法四種,此處是就第一實法而言的。主要是恆常穩固的實體,除了法界以外剩餘的其他界均是有為法,無有恆常穩固的實體成立。只有屬於法界的無為法才是實有法。其他的都不具備這個特徵,不具有實法。

再者,這些界中苦法智忍(無漏法)的第一剎那中具足的意、法、意識此最後三界是無漏法,因為世間勝法位(加行道)以下均是有漏法,苦法忍的前面無有無漏法,由於不是同類因所生,因而它不是等流生的剎那性,這個剎那卻是時際剎那,苦法忍是成事剎那,第一個是時際剎那,他是無漏法但不是等流果,因為他是相續中所產生的第一個無漏的功德的第一剎那,第一個無漏智慧,他之前是有漏並非無漏,所有不是等流生。

它的第二剎那以後是等流生。前前為因,後後為果,這樣產生相續,所謂的「等流生及異熟生,即是八種無礙法」(七心界和法界的一部分——心所),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而這裡顯然是特殊情況,因為無漏第一剎那的意等三界與法界無為法不屬於三生。

若問:本來不具備眼界而重新獲得,眼識界是否也重新獲得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四種類別。所謂的「眼與眼識界各自」是指前兩類,其中第一類(先得眼識,後得眼根):轉生欲界後次第獲得眼根,善法與有染的眼識在以前就已獲得了。先獲得眼識,再獲得眼根。但是此處獲得眼識指的是得繩。小乘承許得繩,這個法還沒產生,但是得繩已經提前產生了。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類(先得眼根,後得眼識):二禪以上只有依靠現前一禪的眼識才能看色法,而色界本來即具足諸根,因此眼根以前就已獲得。

剛才是欲界,現在是色界。投生色界時是有色身的,五根肯定都具備,但是沒有眼識,只有依靠一禪的眼識才可以看到色法,這種情況只有眼根先生,眼識後生;先得眼根,後得眼識。

第三類(眼根眼識同時得):眼根界與眼識界同時獲得的,一起獲得的,諸如從無色界的眾生死墮後轉生到欲界與一禪天,在無色界沒有色身,既沒有眼根也沒有眼識,沒有眼根肯定就沒有眼識。離開無色界之後墮落欲界和色界的第一禪,這時要重新獲得。四禪的第一禪,既有眼根也有眼識,都具備。由於以前不具足眼根與眼識而於轉世中陰具足諸根;無論轉生欲界還是一禪,都是在轉世中陰界時同時產生。善法與染污性的眼識未來得繩也出現在那一階段。同時出現,之前沒有。

第四類(眼根與眼識均不得):「亦」字是指除了前面三類以外的情況,諸如無色界轉生於無色界。無色界的一個眾生轉生於無色界,這樣的情況可能不多,但也有。此種情況都不得。因為什麼?無色界沒有眼根也沒有眼識,所以眼根、眼識都不會獲得。

總共講了四種不同的類別。其中提到的「得繩」有些難以理解,這些後面會講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真堪布 的精彩文章:

6月17日 20:50 加行講堂答疑輔導
6月12日上師微博法語

TAG:達真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