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安徽六安合興村第一書記張仕勇:一戶一策「強筋骨」

安徽六安合興村第一書記張仕勇:一戶一策「強筋骨」

在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姚李鎮合興村,有一個職級為副縣級的「村幹部」。他白天入戶為貧困戶謀致富之路,晚上駐村為村集體思發展之策,他就是安徽省商務廳選派的駐合興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張仕勇。

兩年多來,他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用實際行動「講述扶貧一線的故事」。

故事一

戶戶有致富門路

粉坊村民組的司皮國,自幼因小兒麻痹落下後遺症,語齒不清。家中80多歲的老父親,患有高血壓,家庭收入僅靠幾畝薄田維持著。

在一次走訪中,張仕勇得知他每年都會季節性地捕撈小龍蝦賣錢補貼家用,對小龍蝦的生活習性有一定了解,便三天兩頭地跑到司皮國家,動員他利用自家的7.4畝稻田進行稻蝦種養,還組織商務廳的黨員為其捐款2萬元建設高標準示範蝦田基地。

那段時間,張仕勇白天同司皮國一道蹲在蝦塘,查看小龍蝦生長情況,晚上和司皮國到專業養殖大戶的蝦塘實地取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半年的探索,司皮國的蝦田見到了效益。他逢人便誇「張書記好!張書記好!」

啟示

駐村以後,張仕勇入戶走訪,全面掌握了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他總結出,打贏扶貧攻堅戰,精準是關鍵。何為精準?就是要為貧困戶「量身定製」脫貧方案,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按照這一思路,張仕勇與村兩委研究制定了合興村貧困戶 「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的精準幫扶辦法,為貧困戶「強筋骨」「拔窮根」奠定了基礎,實現了戶戶有致富門路。

圖為張仕勇(左一)查看農戶家南瓜種植情況

故事二

送人一技之長

今年38歲的楊遠洋眼睛有殘疾,妻子又是聾啞人,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家庭因殘因學致貧,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2016年以來,合興村大力發展小南瓜脫貧產業,張仕勇便積極動員楊遠洋學習小南瓜種植技術,後又利用產業扶貧政策,幫助楊遠洋建成7個小南瓜種植大棚,並積極聯繫大型超市、電商企業拓寬銷路。

「我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就掙一萬多元。去年搞小南瓜種植後,一個大棚就收入5000多元,7個大棚年純收入達3萬多元。今年,我計劃種植28個大棚,目標是掙10萬元以上。」楊遠洋高興地說,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啟示

如何發揮貧困戶優勢,改變窘迫的生活狀況,是張仕勇從事扶貧工作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通過大量走訪觀察、歸納總結,找到了擺脫貧困的訣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合興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採取「積極發展產業、鼓勵外出就業、抱團發展共同創業」等方式,鼓勵貧困群眾以調整產業的辛苦指數,換取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

故事三

再苦再累不言棄

上庄村民組60多歲的晏翠華,愛人身患癌症多年,醫療花費10多萬元。

張仕勇得知其家庭情況後,首先為她落實新農合、大病保險等健康扶貧政策,又為她代繳醫療保險、農業保險,購買意外人身保險。

晏阿姨通過光伏扶貧政策,每年可獲得分紅3000元,自己又養了60多隻雞鴨,村裡的扶貧驛站還幫她在網上銷售肉類和禽蛋。

晏翠華由衷地感慨道:「是黨的扶貧好政策,讓我晚年過上了無憂的生活。」

啟示

每當聽到貧困戶渴望脫貧的心聲時,張仕勇總會告誡自己,再苦再累都不能偷懶、不能放棄,更不能忘了自己駐村的「初心」。

投身扶貧事業以來,張仕勇陪伴家人的時間少,陪伴貧困群眾的時間多,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尊重。(鄉村幹部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農林科技網 的精彩文章:

萬文華:從軍人到駐村第一書記,我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
魏延安:多功能農業的形成邏輯與現實挑戰

TAG:中國農林科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