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極高的人生境界:過一種哲學的生活

極高的人生境界:過一種哲學的生活

哲學與人生

每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精神生活在他的人生中所佔的位置或比重。大致有三種情況:極少數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哲學本身成為生活方式;重視生活意義和精神生活的人,哲學是精神生活的形式之一;不關注精神生活、靈魂中沒有問題的人,不需要哲學。

問:你覺得現在的人最缺失的感情是什麼?

"

周國平:要我說有兩種感情都缺失,一個是善良。善良,對生命的同情,這是最基本的感情。一個社會要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至少運動是大部分人都具備善良的品格。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環境讓人不敢善良,你善良就倒霉。另外一個是缺乏高貴,做人的尊嚴,往往只要利益,為了利益不要尊嚴。

"

問:周老師,你是個哲學研究員,可以經常思考人生意義問題,可是在世界上忙忙碌碌的我們,能在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心情下去思考人生問題呢?這種思考會有明顯的現實意義么?

"

周國平:我思考人生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我的專業,如果我沒有從事哲學專業,我仍然會想這些問題。同樣,我知道許多不是這個專業的人在思考這種問題,而一些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卻未必思考這種問題。真正說來,思考人生問題和職業沒有什麼關係,只要靈魂中有困惑,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而且,這並不佔用你特定的時間,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可能作這種思考。

當然,為了想明白這個問題,我也許要去看很多有關的書,這是要佔用一定時間的,這是另一回事了,思考本身是自發的,是不由自主的,不是由職業決定的。至於忙忙碌碌的人思考這種問題有沒有用,這要看你怎麼理解有用或沒用了。哲學的確是最沒有實用價值的。如果你從來沒有被這種問題困擾,那你當然不用去思考,這樣你也許生活得更加簡單和輕鬆。

如果是相反的情況,你就欲罷不能,不讓你思考也難。所以,這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很可能和一個人的氣質有關。我的體會是,雖然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可能使人沉重,但其中也有很大的樂趣,這種樂趣是別的事情不能代替的。

"

問:你用大量篇幅闡述了人生超越價值的問題,對我們年輕學子來說,應該具有什麼樣的信仰?請列舉幾種。

"

周國平: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每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信仰,這是因人而異的。我當然可以給你列舉出世界上現有的幾種信仰形式,幾種宗教,但這毫無意義。真正的問題也許在於,如果你對它們都不信,在信仰問題上該怎麼辦。如果是這樣,我就向你推薦哲學。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對於失去了統一信仰的現代人來說,哲學是最好的避難所。他的意思是說,在你還沒有尋找到一種確定的信仰之前,哲學一方面可以幫助你去尋找,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一種不確定的東西,是對信仰的一種探索過程,因而可能正好是最適合於你的東西。

"

問:在生活中你是一個當局者還是一個旁觀者?當局者清還是旁觀者清?

"

周國平:我想我們每個人既是當局者又是旁觀者。我自己盡量做到兩種角色能夠時常調換。當你身為當局者無法忍受時,就要儘可能跳出來做一個旁觀者,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身為當局者的痛苦。

"

問:周教授我想請問一下,剛才您談到內在生活指標第一條是創造,而且說把一個內在的稟賦實現出來就是創造,我想問一下您,一個人的內在稟賦在哪一個階段表現得比較明顯或者自己能夠感覺到,或者被社會認可?社會的承認和人的內在稟賦是什麼關係?

"

答:其實一個人是最難認識自己的,你到底有些什麼樣的稟賦,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很難認識,所以古希臘人要把「認識你自己」當作神的箴言,放在它最重要的德爾菲神廟上。

我自己的體會是,如果你知道什麼事情是你不喜歡做的,你一做就煩,什麼事情是你喜歡做的,做起來很愉快,你就大致知道自己的稟賦在哪裡了。

你剛才提出時間的問題,我想這可能是因人而異的,從我自己來說,我覺得我比較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能力在哪裡,大約是在我三十來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就知道讀書和寫作是我最愉快的事情。可能我還有別的稟賦沒有被我發現,可能就浪費掉了,這種可能性也有,但是我想到現在為止我做的是我很喜歡做的事,能夠到這個地步也就很可以了。不過,稟賦的實現和社會的承認是兩回事,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的環境。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里,兩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趨於一致。情況應該是這樣,你做合乎你的稟賦的事情當然能夠做得最好,也就容易得到社會的承認。

"

問:一個人怎樣才算愛智慧,才是過一種哲學的生活呢?

"

把哲學家們的有關論述加以歸納,我認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大致有以下這些特點。第一,關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力求從整體上把握世界和人生。這是指哲學家總是關心那些最根本的問題,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願意糊裡糊塗地活著,要活得明白。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就是「未經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世界在時間上是永恆的,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一個人的生命卻極其短暫,凡是對這個對照感到驚心動魄的人大抵就有了一種哲學的氣質。那麼,他就會去追問世界的本質以及自己短暫的生命與這本質的關係,試圖通過某種方式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如果建立了這種聯繫,他就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好像有了一個穩固的基礎,一種永恆的終極的意義。否則,他便會感到不安,老是沒有著落似的。這就是所謂終極關切。所以,要過哲學的生活,前提之一就是先得有這樣一種氣質,已經對世界感到驚奇,對人生感到疑惑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說,哲學開始於驚疑,這一點對於個人同樣是適用的。當然,如果沒有這種氣質,我看也沒有什麼不好,可以少受很多痛苦。

第二,除了理性的權威,不承認任何權威。哲學從整體上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手段是理性,因此堅持獨立思考是哲學的生活的必有特徵。對於一切既有的理論、觀念、意見,哲學家都要追問其根據,經過自己的思考而決定取捨。任何形式的盲從,包括盲從既有理論、政黨立場、公眾輿論、流行觀念等等,都是哲學的生活之反面。

第三,關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實用性,能夠從思想本身獲得最大的快樂。關於這一點,也許沒有比亞里士多德說得更清楚的了。他在他的好幾種著作(《形而上學》卷一,《政治學》卷七,《倫理學》卷六、卷十)中都談到:非實用性是由哲學的愛智慧的本性決定的,明智是善於從整體上權衡事物的利弊,智慧則涉及對本性上最高的事物的認識,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有無實用性;非實用性是哲學優於其他一切學術之所在,「思想要是純粹為了思想而思想,只自限於它本身而不外向於它物,方才是更高級的思想活動」,這一特徵使哲學成為「唯一的自由學術」,「為學術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學術」;幸福生活的實質在於自足,與別種活動例如社會性的活動相比,哲學的思辨活動是最為自足的活動,它的非實用性恰好保證了這種沉思的生活的自得其樂,因而是完美的幸福。古希臘哲學家都具有以思想為至樂的特點,畢達哥拉斯發現了勾股定理,殺一百頭牛慶祝,那心態何等天真,何等可愛。

第四,與社會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哲學家對於社會現實可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完全不關心,如黑格爾所說:哲學是一間隔離的聖所,它的祭司必須遠離俗世,潛心真理。另一種是有所關心,但他是站在永恆的立場上來看時代,從堅守人類最基本的精神價值的角度來關心政治的。席勒說:在精神的意義上,擺脫特定國家和時代的束縛,做一切時代的公民,是哲學家的特權和責任。羅素引伯奈特對畢達哥拉斯倫理觀的描述:「在現世生活里有三種人,正像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最低一等是做買賣的,其次是來競賽的,最高一等是來觀看的,哲學家相當於這最後一種人。在這一點上,柏拉圖有些想不開。他在《理想國》第6卷中談到: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只有極少數,他們如同落入野獸群中一樣,只好「保持沉默,只注意自己的事情」。因此,哲學需要「找到如它本身一樣最善的政治制度」,由此提出了哲學家王的理想,試圖通過賦予哲學家以最高權力來為哲學的生長創造一個最佳環境。在我看來,這隻能是烏托邦。他孜孜以求哲學的大用,一心把哲學和政治直接結合起來,恰好也暴露了他對實際事物的無知。他本該明白,哲學之沒有實用價值,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政治生活中也如此。哲學關心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政治關心的是黨派、階級、民族、國家的利益,兩者屬於不同的層次。我們既不能用哲學思考來取代政治謀劃,也不能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哲學問題。康德在《論永久和平》中正確地指出:不能指望君主變成哲學家,也不能指望哲學家當上君主,權力的享有不可避免地會腐蝕理性批判,哲學家對於政治的最好期望不是享有權力,而是享有言論自由。

第五,為了精神的自由而安於簡樸的物質生活。關於這一點,蘇格拉底說得最精闢:「一無所需最像神。」古希臘許多哲學家為了過哲學的生活,自願放棄權力或財產。現在這樣的人少了,但仍然有,例如維特根斯坦放棄大筆遺產,並且不肯以哲學為職業。

把哲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過一種哲學的生活,這是極高的境界,在全部歷史上也只有很少的人能夠達到,當然不能對一般人提出這個要求。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把哲學當作精神生活的一種形式,在過世俗生活的同時,能夠常常進行哲學的思考。

"

你認為最好的人生境界是什麼?不妨寫在評論里,與大家交流?

其他優質文章推薦

問:請問您是如何看待孤獨的?我們學生應該參加到熱鬧的活動中,還是活在一個人的自在中?

周國平:我的體會是兩者都需要。當然,因為性格和志向的差異,兩者的比例可能是因人而異的。我不排斥與人交往和參加活動,關鍵是交往有沒有質量,活動有沒有意義。如果只是圖熱鬧,怕孤獨,我覺得你就應該反省了。

盧梭說,獨處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認為......

想知道周國平老師完整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林清玄:學會表達你的愛意
這個80後女孩,想讓中國女人擁有醉美的中式珠寶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