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藝術家簡介: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保安 Wang Baoan

1964年生,江蘇徐州人。現為西安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陝西省文史館研究員,陝西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陝西國畫院山水畫院副院長,西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人文千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評審委員會評委。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Cai Yonghua

1968年生於廣東澄海。1991年6月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94年6月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校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管理指導委員會委員。2000年獲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對話藝術家

策劃:許曉生

受訪:王保安、蔡擁華

採訪:當代院風

以下採訪內容中,王保安教授簡稱「王」,蔡擁華教授簡稱「蔡」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問:我們知道對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考察,寫生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關鍵詞。現代山水畫寫生是近百年來逐漸完備起來的現代繪畫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國時期,在諸如李可染、傅抱石、石魯、趙望雲、關山月、黎雄才等藝術大師的努力下,山水畫在「寫生」這條道路走上了高峰。那麼,如何去突破前人的範式,架構起自身的風格語言譜系,我想這是當代山水畫家們共同面臨的問題。老師能否對此談一下?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圖1 王保安 初識華山之一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王:自明清以來,山水畫臨古、擬古之風盛行,從形式到內容都缺少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丟失了師造化的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起,李可染、傅抱石、石魯、趙望雲、關山月、黎雄才等畫家紛紛到大自然中去寫生,掀起了中國畫寫生的熱潮。對於我個人而言,寫生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多年的奔波中我對寫生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加深。這個過程需要積累,要連續不斷地觀察大自然和記錄生活,從生活和自然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和符號,只有這樣才能架構起自己的繪畫語言。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圖2 王保安 初識華山之一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現代社會發展之快有點令人應接不暇,這也意味著很多事物都會以更多面的形式出現。這種新面貌需要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如你剛才所說,寫生的「高峰」是在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下創造出來的,那麼當下我們需要做的應該還是向經典學習,與前輩一樣——「走出去」。只有將地域、人文及精神層面的理解和感受轉換為筆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創作出更有生活、更有高度的作品。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圖1 蔡擁華 玉屏風華 180cm×388cm 紙本水墨 2019年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圖2 蔡擁華 玉屏風華 180cm×388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蔡:寫生是古往今來所有藝術家都高度重視的一種方式,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成為振興畫壇的一股新風。對於寫生的深層思考,我想寫生不外體現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現實的關懷。關注我們身邊的生活,對生活的情懷,是寫生的原點。我在2005年出版的個人寫生集中有段感言:「有一種情懷,是很難忘卻的,譬如老家灶上的瓶瓶罐罐,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父親破舊的茶碗,老媽用過的臉盆……這白得只剩下鍋、勺、瓢、盆的日子,都讓我感到日子樸素的溫暖;有一種力量,連綿不斷,風吹浪打,巋然不動!山,這寧靜內斂的性格一旦與外在的感受相互激蕩時,便會產生雷霆萬鈞的力量。」我讀研時,先生給我講得最多的詞是「赤子之心」。她說:「藝術家必須先有赤子之心,才能引起對生活的熱愛,對現實的關懷。」二是擁有文心的情懷。鄭板橋在談畫竹時說過: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放在對寫生的深層解讀上,就是一個從寫生到寫心的升華過程,也是一個關於畫家的思維定式的問題,或者說寫生更是一種思考和批評的習慣。擁有一顆特別的心,才能與自然默契,心領神會,拈花一笑。唐代畫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寫生到寫心的轉化過程才是今天我們探討寫生問題的真正意義所在。因此,古人經常以「胸有丘壑」來讚賞一位山水畫家的高度。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圖1 王保安 延綿西嶽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圖2 王保安 延綿西嶽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山水寫生這一創作方式在您的當代山水實踐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請老師談談自己藝術實踐中的工作方式以及個人的「寫生觀」。

王: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我教授的學生,對於寫生始終堅持「觀」「行」「練」「悟」「寫」「作」六字法則。「觀」相對於「看」更為深入,是一種有思想和理性的認識,它使客觀事物在意識中構成形象,同時也是自我世界觀的體現。山水畫的學習離不開「行」,走入自然、走入生活,在行走的過程中把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隨時記錄於心中,也可以看作是心的「行走」,感知自然對於內心深處的召喚,不斷地行走也是為了保持對繪畫的探索和創作激情。光看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是畫。因為對於自然細節的表現一定要走進自然並深入自然,歷史上的畫家重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不言寫生,但生活對於畫家的藝術發展卻有著重要的影響。重視細節在畫面中的呈現,要從整體的繪畫關係上出發,處理時要注意細節部分與主體部分的協調關係。最後的「寫」和「作」是最為關鍵的兩步,由寫生向創作的轉化是需要突破的,在寫生的過程中已經從自然中提取了一部分元素,在創作時應當理性地繼續完成。第一手素材固然可貴,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絕對不能當作唯一,只能是參照,如果照抄它將會阻礙自己思維的自由發揮,更會失去山水畫中自由度的展現,從繪畫的形式和主觀意象上入手,理性的表達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月移壁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松影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蔡:這個話題不妨從我個人的經歷切入,從西畫到中國畫的轉變,講得動聽點是一個版畫的血液與國畫的氣韻相融的歷程;從現實來講,卻無異於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當完成這種認識觀的融合,對於「寫生」的認識似乎有種更加自主的意味。而且,對於「寫」的意味更有一層隨心所欲之感。去年我辦了一個主題為「被觀看的自然」的寫生展,我提到:每個人應該用自己特殊的眼睛去看世界,再用獨特的樣式表達出來。畫家將自身情思與自然相融合,寓於目而得於心,是一個觀看與內化、再觀看再內化的過程。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以「直覺主義」解釋過:藝術使我們進入一種完全準備接受外來影響的狀態,我們在這種狀態中就會體會那被暗示的意思,就會同情那被表達的情感。因此,寫生也好,寫心也罷,對我來講,也許別有一番意思了。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初識華山之二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初識華山之二 180cm×97cm×6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這次展覽很有意思,它關注的是造化自然與繪畫之間的關係這一命題。展覽通過「華山」和「黃山」這兩個由古及今探索不止的山水畫創作主題,把「華山」主題創作和「黃山」主題創作放在一起進行對話。老師可否談談各自介入主題創作是源於怎樣的出發點?

王:提起華山心中還是會有止不住的嚮往,這座龐大、雄偉的自然奇蹟還需要我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了解。將納蘭性德曾說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用在我對華山的情愫之上也毫不誇張,懷揣著最大的熱情去結交一位永遠無法探索完的自然「朋友」是我莫大的榮幸。它所展現出的震撼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正是這種情緒讓我堅持要把華山向大家講述出來,所以這次展覽我將「初識華山」作為主題。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華山系列之三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黃山和華山雖一字之差,其指向的卻是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山脈,它們更代表了兩個地域和兩種文化。因其地理結構的不同,所以在表達方式上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我和蔡老師對大山的敬畏和執著。把這些南北差異和不同特點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覽,既可以相互比較和借鑒,又能使觀者在同一空間中感受到中華大地上兩座大山的雄偉。

宋朝宰相寇準在登華山時曾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詠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這讓我想起了在孩童時代初登華山時的情景,當時隨家人夜登華山,看不到萬丈懸崖,所以毫無恐懼感。快到西峰時聽到喊聲:「鎖鏈斷了,上不去了。」無奈而返,從那時起我的心裡就埋下了一顆要徹底了解華山的種子,所以「華山」系列作品的創作並非偶然。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天光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古往今來,以華山為主題的創作不勝枚舉。華山之奇雄、瑰怪之觀,非寥寥數筆所能概括,我們易去追求其「形」「神」,過於注重形和程式的表達,而忘記「心」和真實的現場感。對於這樣一個不斷重複卻又難以駕馭的題材我也在不斷思索,所以若想準確表達心中的完美之山並非易事。正如元末畫家王履所言:「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融入、體悟、再現是我在創作時遵守的一貫藝術法則,只有對事物有了感受和衝動,表現出來才會有激情。這座形式自由、性格堅毅、風雨不動、巋然獨存的大山在精神上給予了我太多的啟示。這些年,經過多次並且連續的近距離接觸,我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因華山西峰的陡峭和險峻,無數畫家都被這種氣勢吸引,我認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華山精神的表達。既然以華山為主題的存世創作已經形成固有的語言符號,那麼我在自己的創作思路上就必須要避險就平、避重就輕。但其剛毅的本體語言不能丟失,其花崗岩般的堅實感必須在用筆上得到體現。自以華山為主題進行創作以來,我始終在思考自身被華山打動的原因。在不同時節,我多次上山去寫生,沿著華山山脈一路去追尋。華山周邊的山系無不充滿著詭異,它可以使觀者或創作者隨時進入亢奮和激情之中,可以讓人浮想聯翩,甚至是讓人進入無法喘息的狀態。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素韻 (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蔡:這是本次策展最讓我感興趣和覺得有意義的地方。黃山和華山都是祖國大好河山的代表,也是讓無數山水畫家為之流連忘返,並願意傾其一生為其鑄魄的文化母題。王保安老師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畫家,我們倆所處的地域不同,藝術風格也是各有其貌,但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我們對山水的認識觀是一致的,也是默契的。我們的作品多次一起展覽,我們一起寫生、交流,這次更是同台對唱,黃山與華山的「對話」讓本次策展充滿了濃郁的文化內涵與學術意義。以黃山為例,徐霞客發出「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之感嘆。黃山更成就了歷史上諸多的國畫名家,尤以新安畫派為首,如弘仁即「以黃山之奇抒發胸中之奇,以黃山之骨顯示自我之骨,以黃山之品格、黃山之精神,顯示自我之品格、自我之精神」。最令我崇拜的藝術大家賴少其先生也這麼說過:「黃山是一寶庫,處處是畫,但無從著手,使人望而生畏,嘆觀止矣。」先生有一首題畫詩這麼寫道:「老夫歸故里,日日夢黃山,夢中寫來苦,筆筆汗濕衫。」著名詩人艾青謂其「長住黃山,自有少其風」,是非常到位的評價。對賴少其先生的崇拜和研讀,漸漸地讓我能處嶺南遙遠之地而做臥遊黃山的「白日夢境」。用句現在時髦的話講:能夠讓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演變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夏音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十幾年來我多次到黃山寫生,以個人的習慣,我每次的紀游都不帶任何任務,「走到哪算哪,不夠時間下次再來」的散游心態。本次畫展命名為「黃山微步」也即是我寫生創作心態的真實寫照。在多年的紀游中,我漸漸積累了心中對黃山的認識,並通過對黃山的描繪傾訴內在的心聲。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華山系列之一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老師在山水母題的探索中所欲追求的是怎樣的文化理想?

王:藝術作品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還能參與到時代精神的建構過程中去。藝術最終的落腳點是對創造性和表現性的表達,這也是藝術價值實現的要求。而價值的實現最終會落在文化認同上,如果沒有文化的根基是不可能實現的。陝西是文化深厚的地方,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華山一方面是西部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接點,古代華夏文明傳播的文化通道;另一方面也是道教創始地與首發傳播區域,佛教東傳的重要地域。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華山系列之二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這些年我總是重複以華山為主題進行創作,是因為我想借華山之力將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表現出來。因為這與我欲傳達的文化精神是相符的,都包含有正能量。華山那倔強的山體上充滿著摺痕和不屈,高傲的松樹昂胸挺立,彷彿在藐視一切困難險阻,有征服一切的雄志氣場。這種文化精神在中國歷史沿革流變中,不僅熔鑄諸多民族的文化積澱,更是在當下中國文化建設中所欠缺的,它是我們華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半山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蔡:在黃山的幻境中:松石千姿,鐵骨錚錚,峰海相依,幽谷祥雲;一片石,一株松,都蘊藏著大千世間變幻輪迴的神奇。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所謂「松邊傍石,竹外臨溪」,處處體現著中國文人的隱逸迫求、生命意識和悲涼聖潔的情感指向,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深刻審美內涵的意象。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流雲飛瀑,彷彿承載著歷史和生命的意味。黃山常常以一種「蒙太奇」式呈現,使人在邏輯與非邏輯之間脫生出超越時空的鏈接,自然而然地帶動著畫面上對「生命精神」的迸發。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遊子意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中國畫講究意在筆先,以心造境,每幅作品都是作者眼光和情懷的外化,是作者心靈的訴求。在傳統繪畫的價值體系中,宇宙不是機械的物質世界,而是健動不息的生命空間,一個人與萬物彼攝互盪的廣闊空間。在我看來,「生命精神」實在是中國畫家看待世界和表現世界的核心,也成就了今天我藝術創作的基調和表現方向。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青弦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我在前面講過,黃山給了我一種奇妙無比的靈感,這裡的山石松泉與中國畫特有的筆墨紙硯是如此的默契。這種默契在創作中對我產生了無窮的誘惑。眾所周知,中國畫發展的重要特點就是文人畫的出現。文人畫關於詩書畫印的內涵營造及其繪畫題材的象徵主義程式,令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東方情懷。而梅蘭竹菊松的經典性與掛軸條屏手卷等形式的約定俗成,都蘊含著一定的傳統文化理想。黃山松代表著堅強不屈的精神,它孤獨、正直、樸素,不怕嚴寒、四季常青,象徵著錚錚鐵骨的詩化精神。黃山山石千奇百怪,情趣迥異,令人叫絕。歷史上文人墨客特有的膜拜讓黃山多了浪漫的理想主義情思。「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歷史上類似米芾拜石的經典故事不勝枚舉,這象徵主義的傳統令眼前的山石雲海演繹著無窮的文脈才思。正如我前面講到,黃山諸多視覺元素的「蒙太奇」式呈現給了我一種特殊的文心妙境,而創作過程中產生的精神體驗,更讓我的內心產生自然的流淌和激蕩,這也許就是黃山的魅力所在吧。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華山系列之四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老師們能否談談各自在當代山水畫探索中的審美追求?

王:人有精氣神,一幅優秀的作品同樣也應該具備,靜默的佇立是其特有的狀態,行走於畫前嗅到這種感覺的觀者則會細細去品味,這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氣」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理想寄託,包含有一個人的信念、嚮往和將要去努力實現的方向。山水畫重在意境,這是從「手」到「心」的轉化,這種感覺來自於作品的「氣」。「氣」不僅能夠體現出山之魂,且能令人深思。畫山水講求重「心」略「物」,不僅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更多的是對「澄懷觀道」的追求。我們常說的「遊山玩水」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嚮往,是一種品評和體會的過程,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理解和共鳴。我也是經常徘徊于山水之間:一是借取自然空氣;二是觀察自然之結構;三是發現瞬間之美;四是在自然中調整自我的心性。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雨後之妙境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蔡:曾經有位先生說過:「山水畫越帶有理想主義,就越能透露東方藝術的靈魂。」黃山給我的印象就是一派活生生的海市蜃樓,變幻萬千,奇妙無比。我在一張畫上這麼題:雨後之妙境,全然不入情理也。黃山主題創作的啟示在於「不入情理而合乎畫理」。在創作中,眼前的松石雲泉與傳統的筆墨紙硯是如此的吻合,這種文化上的清心妙契在創作上產生了神奇的藝術魅力,也讓我在超越外表的直覺上產生內在的力量和想像。陸桴亭認為「人性中皆有悟」,這景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許就是山水精神的精華所在吧。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庭院系列之一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清代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強調筆墨的時代性,這也為今人普遍認同。那麼在山水畫的創作方面,您在面對多元化的時代時,是如何把握創新的尺度的呢?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王保安 庭院系列之二 123cm×123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王:創新,是藝術家們共同追求的目標,但在理解創新這一問題上會有不同誤區。很多人將「當代性」作為創新的標誌,我認為,如果藝術作品離開了人們的生存現實,那麼就很難有真正的當代性,也就是石濤所強調的「筆墨當隨時代」。創新,既要求新,又要務實;既能反映當下的環境,又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我認為藝術創作不是停留在表皮的形式,不是快餐文化,對中國畫和中國畫材料要有敬畏感,它是神聖的。因為中國畫是我們本民族文化有區於西方文化的藝術,它是東方文化的象徵。由形到意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那些只重視表面形式而缺失文化底蘊的作品是沒有價值的。時代雖在改變,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不可能改變的。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被繼承,本民族的文化精華需要被弘揚,這實際上是對審美的延續。一個藝術家在研究自己的本體藝術時,應該明確其目的和最終追求的目標,體現出應有的價值,這樣才能夠實現持續創新。

院風新體:初識華山、黃山微步——對話藝術家

蔡擁華 玉屏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蔡:我所講的「創新」是與「傳承」相匹配的。在傳承與創新方面,傳承的意義不消多言,創新卻時常是發生在有意無意之間的。熟知藝術史的人知道,最大的創新往往不是刻意的,即使是表面上的銳意求新,其本質都是畫家深入傳統、深入生活、直達藝術的內核的。以黃山為例,賴少其先生曰:「昔之畫黃山者,石濤得其性,梅清得其情,漸江得其逸,程邃得其神,黃賓虹家在黃山白岳之間,浸潤鄉土,況又博雅,成就亦大,豈偶然哉。」常言道「入古求新」,吳昌碩先生入古最深,與古為徒,作品卻自出新意。反思我學畫的歷程,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我不惜一切代價地接觸傳統文化。慢慢地在創作中原來掌握的版畫語言、硯台文玩、碑帖古籍的滋養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也許,最入古也就是最出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國家畫院青年畫院畫家——青年雕塑家柳青的城市景觀
高更人體油畫《精靈在注視》的續作——《永不再》賞讀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