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新發現證明巨型恐龍的演化從「頭」開始

新發現證明巨型恐龍的演化從「頭」開始

作者丨江氏小盜龍

中國雲南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它的發現顯示巨大的蜥腳類恐龍演化很可能是從「頭」開始的!

我們都非常熟悉體型巨大的蜥腳類恐龍,比如梁龍、雷龍、腕龍、阿根廷龍等等。儘管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巨大,但它們也是由小個子的祖先一步步演化而來的。蜥腳類恐龍在大型化的過程中身體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呢?中國雲南發現的一種新恐龍證明這種變化或許是從「頭」開始的。

雲南祿豐的新發現

2002年,祿豐縣國土資源局對當地化石資源進行調查的時候發現了一具恐龍化石,經過挖掘和修復,恐龍化石被裝架陳列於「祿豐世界恐龍谷」的博物館之中。

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區,祿豐縣,川街鎮,渡坊村附近,化石編號為LFGT-ZLJ0033(LFGT是祿豐縣國土資源局首字母的大寫)。化石包括有完整的頭骨、下頜骨、骨盆、前肢及股骨。值得注意的是,骨骼以鏈接的狀態保存,其中有基本完整的脊椎,包括了9節頸椎、14節背椎、3節薦椎和5節前尾椎骨,證明化石是原地埋藏的。

來自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和雲南省祿豐縣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對化石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於2018年秋天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雲南下侏羅統祿豐組一具有「蜥腳類」頭骨的新蜥腳形類恐龍》(A new sauropodiform dinosaur with a 『sauropodan』 skull from theLower Jurassic Lufeng Form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的論文。

論文將新恐龍命名為孫氏彝州龍(Yizhousaurus sunae),屬名來自於發現地楚雄彝族自治區,意為「彝州的蜥蜴」。模式種名則是獻給古生物學家孫艾玲,以紀念她為祿豐古生物發現和研究以及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做出的貢獻。

兩足行走的長頸龍

彝州龍的體型並不大,它的體長約7米,臀高1.5米,體重約1噸。

彝州龍長有一個小小的腦袋,在它的嘴中長著兩排細長呈勺狀的小牙齒,這種牙齒是專門用於切割樹葉和樹枝,證明彝州龍屬於典型的植食性恐龍。在彝州龍的小腦袋後面是長1.5米的細長脖子,長脖子能夠有效擴大彝州龍的取食範圍。

與或小或細的腦袋和脖子相比,彝州龍身體相當強壯,身後長有一條粗大的尾巴,作用是在運動時保持身體的平衡。在彝州龍身體前後長有一對前肢和一對後肢,儘管前肢沒有後肢長,但是都非常粗壯有力。

根據骨骼結構判斷,彝州龍應該具有四肢行走和靠兩條後肢行走兩種步態,當它們進食的時候會靠後肢站立,整個身體抬高保證嘴巴能夠夠到高處的食物。雖然看上去有些笨重,但是彝州龍的運動能力還是很強的,能夠奔跑。

從「頭」開始的彝州龍

如果你仔細看彝州龍論文名,會發現其中出現了兩個相近卻又不同的名詞,一個是蜥腳類,一個是蜥腳形類。從分類關係上看,蜥腳類屬於蜥腳形類,但是除了蜥腳類,蜥腳形類之下還包括了一些原始基幹的類群,彝州龍就屬於這些原始基幹類群。因此,彝州龍屬於蜥腳形類而非蜥腳類。是不是有種繞口令的感覺?

與體型巨大,以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不同,位於基幹位置的蜥腳形類恐龍一般個頭不大,能夠以後肢雙足行走,就像本次發現的彝州龍一樣。除了彝州龍,在雲南發現的祿豐龍、雲南龍等也有相似的體態結構,它們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儘管與祿豐龍等位於基幹位置的蜥腳形類恐龍相似,但是彝州龍的化石中卻展現了進步的特徵,這些特徵都集中於它的頭骨上,如上頜開始出現唇側齒板,眶前孔和外下頜孔縮小,淚骨垂直等,這些特徵與進步的蜥腳類更接近。說白了,就是原始的彝州龍卻長出了先進的腦袋,其腦袋不同於蜥腳形類長長的腦袋,反而與蜥腳類高高的腦袋一樣。古生物學家表示這屬於鑲嵌演化(mosaicevolution),就是身體的某些區域或者系統率先演化,而其他部分保持原狀,其實這種現象在較長的地史時期內很常見的。

彝州龍獨特的頭骨結構顯示蜥腳類恐龍的演化很可能是從「頭」開始的!

彝州龍的世界

彝州龍生活在距今1.9億年前的早侏羅世時期的中國雲南,當時雲南的氣候與今天相似,溫暖濕潤。從目前發現的恐龍看,與彝州龍生活在一起的恐龍包括有與其同屬於蜥腳形類的祿豐龍、金山龍、雲南龍等,還有屬於食肉恐龍家族的中國龍、蘆溝龍等。

生活在侏羅紀的彝州龍很可能是群居的,它們組成較大的群體在森林和平原上遊盪。對於彝州龍來說,最大的威脅便是中國龍,這種恐龍完全有能力殺死成年的彝州龍,所以彝州龍才要組成群體相互保護。

彝州龍的發現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其進步的頭骨顯示在蜥腳類恐龍的演化中,很可能最先從腦袋開始,而它也成為我們探索蜥腳類起源演化的重要一環。

參考資料:

1.Chatterjee, S.; Wang, T.; Pan, S.G.;Dong, Z.; Wu, X.C.; Upchurch, P. (2010). "A complete skeleton of a basal SauropodDinosaur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China and the origin of Sauropod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Abstracts with Programs. 42 (5): 26.

圖片 / 網路(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保護生物多樣性對農業有什麼用嗎?
不良飲食習慣成為全球死亡主因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