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塵封1200年的古寺,成了「第一國寶」

塵封1200年的古寺,成了「第一國寶」

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說:「別人都把自己的寶貝藏在家裡,我的寶貝放在全國各地。」 這寶貝,就是古建築。今天要說的,就是梁思成發現的一座封塵了近1200年的唐代國寶級佛寺。

時間回到1937年6月,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華北的形勢愈發危急。北平一座小樓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唐代古建而眉頭緊鎖。

不僅是因為民族存亡危急之秋,更是因為氣不過日本學者那句「中國的唐代古建還得去日本看!」,兩人正在拚命尋找故土上存在任何唐代建築的可能。偶然間,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里的一張畫映入眼帘。

這幅《五台山圖》形象地描繪了以五台山為中心,東起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縣),西至山西太原,方園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風土人情。

畫上對每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做了註解,「大佛光之寺」五個字,讓二人興奮起來——在唐代敦煌壁畫上被記錄的佛寺,代表著它肯定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但真正的問題就在於,至少1200年過去了,它現在還在那兒嗎?

從現存資料來看,此地確實有一個「佛光寺」,但佛光寺是不是大佛光之寺只能實地考察。

於是,二人一個拖著傷腿,一個忍著肺病,帶上助手,從北平出發,經由火車、汽車、自行車、騾子等一系列手段,終於來到了五台山附近人煙罕至的山門。

除了秀麗的風景,沒看到一磚一瓦,幾人默而不語。突然,林徽因叫了一聲「快看!」在深山中驚到了眾人,順著她手指的方位看去,林海之間,有半邊斗拱悄悄露了出來。

幾人似乎忘卻了一路上所有的疲憊,一路往這個方向衝過去,沉寂多年的山門,被這些執著的人緩緩打開,揭開了一座雄偉的大殿。

「單層屋頂」、「平面廣七間、深四間」、「斗拱高度約等於柱高的一半」,「屋檐出跳深遠」……一邊在建築物附近繞了幾圈的梁思成一邊念叨著這些話,而這每一點濃厚的唐代建築的風格,都讓他更加確定這次沒白來。

「那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了。裡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在一個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猶如一座仙林。」

面對這座1000年打底佛寺大殿,博學多聞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此刻就是個無知的孩子,又充滿好奇,仔細打量了建築的每一處細節,並且記錄下來。他們當晚甚至不願意浪費路程的時間返回縣城,而是直接在大殿里睡了一晚。

為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梁思成忍著腿傷,爬上高高的架子,到屋頂上一探究竟。

他發現:支撐屋頂最高一層梁的結構是被稱作「叉手」的人字形梁架,而不是後世通用的「侏儒柱」,這是十分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這種結構最晚出自於漢,一直延續到隋唐,僅停留在記載中,從來沒有人發現過實物!

後來,梁思成在自己的著作《圖像中國建築史》里也寫下這樣一段:「佛光寺東大殿人字形叉手承脊槫,時國內唯一實例」。

而他的愛人林徽因,也在大殿塵封千年的大樑上,找到了和殿外經幢記載相同的佛光寺修建年代(公元857年),以及寺院的出資建造者(寧公遇)。

兩人對寺廟研究的痴迷,凌駕在了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和寺院居住的惡劣環境之上,事後,梁思成回憶對這次考察的感受,才寫下了這樣的細節:

「照相的時候,蝙蝠驚飛,穢氣難耐,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工作至苦。」

「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頂內,與蝙蝠臭蟲為伍,或爬到殿中構架上,俯仰細量,探索惟恐不周到。」

「因為那時我們深怕機緣難得,重遊不是容易的,這次圖錄若不詳盡,恐怕會辜負古人的匠心的。」

俗話說,不見風雨又怎見彩虹?回到北平後,梁思成立即發表了《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中國建築史》等著作,一下轟動了世界建築學界。

「這是我們這些年裡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結構建築,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菩薩像數十尊,梁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當然,熟悉他們二位的人知道,佛光寺的發現和研究,只是他們眾多發現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梁思成與林徽因,一直在細數中國建築史的往日遺珍。也正因為有像他們這樣的執著者,才讓中華文化永存。

註: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路,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國都為何決不可設在江南?
最後一節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卷子,我再看看你們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