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命要豐富多彩,也要和諧統一

生命要豐富多彩,也要和諧統一

生命要豐富多彩,也要和諧統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體」就是根本,假如要用現代邏輯來講,就是究竟的基礎,最根本的那個基礎,但是這個又有一點跟西方的究竟因、第一義不太一樣。這個本體它到底是個什麼狀況呢?就是不可說,沒有辦法去形容它。在佛法裡面,就說空性是本體,空性是什麼?好像都沒有人講到對的地方,因為講空都錯了,好像什麼都沒有了。

空是告訴我們這個東西的存在是不受限制的,大概是這樣講,所以龍樹菩薩在解釋空的時候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的法就叫空,那有沒有東西呢?你不能說沒有,因緣生出來的法不就有了嗎?但是我說這個就叫空,所以這個東西就變成它不能被固定成某一形式,你不能把它定義成某一個樣子,你無法定義。

為什麼他講道可道,非常道,可道是你把它定義了,被你定義了就不是道了,所以空是究竟本體,道也是究竟本體,究竟本體就是不能定義,定義了就不對,那因為不能定義所以你就不會定義,不會定義就亂定義,就說得一塌糊塗,那就都不對了。那麼要怎麼說呢?龍樹菩薩就用另外一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說這個道,沒有嗎?道還是有,那大概我們來講,老子為什麼用道呢?他就是用軌跡來形容,鳥跡,鳥在空中飛過去有沒有軌跡啊?你不能把它畫起來吧。它有沒有軌跡呢?有!可是軌跡在哪裡呢?你講不出來。

為什麼要特彆強調這個東西,假如這個本體的部分你沒有弄清楚,你根本不知道修行到底在修什麼,因為修行到底有沒有目標?你有目標,好,有目標你一定會執著在那個痕迹上面,那你說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又為什麼要修呢?這個宇宙有一個和諧的規則,但那規則把它定為有,你又找不到。

這裡面就產生了一種狀況,人的生活是豐富的、是多彩多姿的,就是社會現象,森羅萬象,這個森羅萬象是相,體相用的相,這個相,它有一個和諧的運作,那個統一的原則存在。那一個統一的原則就是它的本體,所以我們說多樣性不礙統一性,統一性不礙多樣性。這在華嚴來講叫做行布不礙圓融,圓融是統一,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多樣性。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的,很活潑,多彩多姿很豐富,但是它很和諧。

小孩子生活是很活潑,很多彩多姿,但是「屋頂都快被掀了」因為他不和諧,他吵起來你看看。一個修行人,他也很豐富,也很多彩多姿,但是他很和諧。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呢,為了達到很和諧,那就不準多彩多姿。有一次說我們去游泳,然後說穿短褲就犯戒了,還游泳?那我看人家游泳可以吧,還看?看也犯戒!那就不能多彩多姿了。那你要怎麼樣在這邊讓它豐富,多彩多姿,還要取得一種和諧,這個叫修行人。

事實上生活就是這樣,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被夾在這兩難之間呢?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結構性僵化造成的。修行人就應該這麼自在啊!為什麼不能游泳呢?你腦筋的結構性僵化,你不要問這個問題不就好了嗎?那你要游泳就去游泳嘛。那你是為了去游泳還是去擺POSE的?我想擺POSE一定犯戒,那你假如說這樣的高溫之下,那你要使自己生活的自在一點,我想這個不叫犯戒吧,對不對?那你要把它套上因果說喜歡游泳的下輩子就是水族類,那我沒話說,修了老半天還變成魚,那怎麼講那?那就沒辦法了。

不能夠這樣講,多樣化的時候你要怎麼多樣化,它有一個圓融、和諧統一體在指導你的多樣化,所以你的多樣化不會離譜,因為你是覺知的,小孩子的多樣化是無知的,所以你看他高興到極點常常會出意外,假如一個修行人高興到極點他會出意外,那你的修行有問題了。所以你看家裡有幾個小孩子在一起玩得很高興的時候,大人請你提高警覺,一定有人會摔傷,為什麼?因為他一玩起來像瘋了一樣,是不是這種狀況,那你要開始注意,因為你那時候要壓抑他不行啊,那他內心心靈會受到創傷,那大人要開始去注意。

那修行人不會這樣,他在這種多樣化很活潑的生活形態當中,他會和諧,也就是說修行人的多樣化當中,他是趨向於一種內在的均衡、穩定。修行人是穩定的,是內斂的,叫內在的穩定均衡理論,他從外面的這種多樣性開始會趨向於原點核心穩定下來。所以這個就是你對本體的認知,你對本體沒有認知的時候,你就會執著在相上,到底我該怎麼辦呢?你始終會有那個問題,到底該怎麼辦?因為你始終沒有標準。

站在華嚴的修學立場來講,這個本體更重要,因為華嚴本身是依本起末,依體起用,他告訴我們的修學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先抓住它的核心,抓住它的根本,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華嚴的修學先叫你進入它的核心,掌握住它的根本,所以它前面的熏修階段很重要。

道家的本身呢,它沒有這樣的分析法,但是它告訴我們,根本才是重要的,所以它一直要求我們從根本開始,修行要從根本開始,它的基本上是這個定義。至於它的作用該怎麼樣,道家比較不強調這個部分,我們看好多註解裡面幾乎它只強調到體的部分,相跟用沒有,大概道家的思想就是因為重體而不重相、不重用,因此被人家認為它偏向於消極,這個定義的本身是不對的。站在佛法的立場上來講,它只重體,那麼以《大乘起信論》的標準來講,這個叫做心真如門,它只講真如的部分,它沒講到心生滅門,心生滅門就講三大,體大、相大、用大,所以佛法比起道家來講那是太積極太活潑了。那你以老子來講他以本體、本身的發揮作用的這部分來講,你也不能夠說它消極,它只是沒有講到它該如何去作用而已,它在本體的陳述上面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而儒家本身沒有本體,那它體顯不出來,儒家假如要講本體,一定要講《中庸》,講《大學》,你講《論語》、《孟子》,那你講不到,它是在講它的作用部分,所以它的本體在《中庸》裡面,那老子本身是講本體的,所以真的要研究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老子》、《莊子》、《中庸》、《大學》是不可免的,這個部分我們先有一個概略的認知。

擷自《老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裡?
清清楚楚入睡,清清楚楚醒來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