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怎麼不多交些朋友?」、「別總宅在家裡」、「你必須學會和別人相處」……

生活中,內向的人經常被「鼓勵外向」,似乎只要不符合社會定義的外向,就會被貼上「自閉」的標籤。那麼,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在《人格的維度》(1947)一書中指出,人格是一個人所有行為模式的總和(包括情緒穩定性、外向、開放性、盡責性、宜人性五個維度),具有持久性、穩定性,而性格則是人格層面可塑造的那部分。

人的性格就好比一個連續體,內向和外向則是這個連續體的兩端,人在不同環境下呈現的性格傾向是不同的,當傾向於連續體內向端即呈現內向性格,反之則會呈現出外向的性格。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內向和外向不過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性格傾向差異罷了。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甚至提出了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2010),具體而言,

貓性人格:比較內向、宜人性低、盡責性較低、情緒不穩定、開放性較高(興趣探索方面)

狗型人格:非常外向、宜人性高、盡責性高、情緒穩定、開放性低

心理學上對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狹義描述為: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焦慮、緊張、易怒還有抑鬱。

外向則與之相反,外向的人,喜歡配合客體思考、感覺、行動。關心,完全用在客體,以客體為優先,容易受客體的制約。能主動觀察,速度較快,帶有概括性。反應較快,帶有記錄性,有明顯情緒反應。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自我保護行為

然而,現實社會不是心理教科書,廣義範疇內的外向與內向是相對卻又不絕對的兩個概念。每個人在接觸陌生事物時都會產生自我保護意識,正常情況下不會主動透露自身情況。

正如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穎兒,在節目所展示的片段中,她似乎很難快速適應群體,多數時候都在一個人做事。她自己也表示,因為害怕說錯話,做錯事,盡量不表現自己。

可是,一個綜藝節目自然是無法全面、立體的展現一個人的,我們也不可憑藉一些片段就狹隘的定義一個人是否不合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面對不同的人、事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態度。也許,在鏡頭前,她是靦腆內斂的形象,但是在家人、閨蜜、摯友面前,她卻是一個充滿歡笑的開心果。

社會與輿論不應該從一而終的要求每一個人都磨平自己的稜角、強迫看起來「內向」的人掛上假笑的面具。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躲在屏幕後面宣洩自己的情緒

與此同時,人作為所有社會關係的集合,是需要交流和互助的。在提倡開放的當今世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隨著網路等虛擬社交方式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呈現出一種「網路外向,現實內向」的趨勢,這些人更樂意躲在屏幕後面宣洩自己的情緒。

他們或是沉迷遊戲、或是尋求網上的虛擬愛情、更或者操起鍵盤「大殺四方」。此種線下內向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線上外向是虛擬而浮躁宣洩。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外向是進入一個陌生的群體中能更好的找到個體間的共性,以共性激發群體發揚個性,而內向是保有個性、等待別人的認可與激發。

從心理層面看,內向不一定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相對的,外向者也不一定更受歡迎,畢竟比起咋咋呼呼,多數人還是喜歡文質彬彬。

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既有內向與外向的,當我們調和好這兩種處事方法,內斂而又健談時自然就會被更多的人認可,被社會所接受。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嗎?歡迎加入我們~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人的人格結構》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在美國,為什麼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原因你可能想像不到
在美國,為什麼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過時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