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人看到國寶司母戊鼎,說想用手摸一摸被拒絕,說出名字後:請便

老人看到國寶司母戊鼎,說想用手摸一摸被拒絕,說出名字後:請便

雖然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後母戊鼎的保存也並不是完全的一點兒損傷也沒有,但是這件文物在我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標誌著我們國家文明的進步,是當今世界上,人類已經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經歷了太多年歷史的變遷,來自於遙遠的商朝的後母戊鼎,早已成為我們國家的珍貴國寶。

它的重量達到1.75噸,長1.1米,高1.3米,現在在我國的國家博物館中,每天都有很多人從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來到那裡,去感受當時我們祖先的智慧。它由銅、錫、鉛三種材料混合而成,四周盤繞著嚮往著神聖的龍、獸圖案,展現了令人驚嘆的雕刻技術,見到它的人,沒有不為它的藝術水平而吃驚的。關於它的出土,還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

作為一個自古以來,就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河南安陽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很多人都來到那裡,去尋找一些歷史的痕迹,或者說是發財的機會,而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這股風刮的最為盛行。不光是這一行的專家,還有很多盜墓者、古董行業的老闆都爭相來到這裡尋寶,就連當地的農民也利用起了自己的地域優勢,不忙的時候三三兩兩的帶著工具到空地上去碰碰運氣。

當時正在中國大地上橫行的日本人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他們也經常到那裡去找中國的寶貝,就在那段時間,我國流失了很多珍貴的文物。

吳培文是當地的一位農民,有一天晚上,剛吃完飯,他就在家裡閑坐著的時候,自己的堂兄找上門來,神神秘秘的告訴他一件事。就是這句話,對考古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原來,當時堂兄在自家祖墳附近,發現土質顏色有些異常,當下兩人就來到堂兄說的地方,仔細一觀察,果然,稍下層的土質就帶有銅綠色,這下面一定藏著什麼東西。

為了不讓駐紮在當地的日本軍發現我們中國的寶藏,兩人十分小心的商議著對策。回到村裡,他們秘密的邀請了20多位年輕男人,大家一起趁著夜色來到那裡,準備挖掘看看,這下面到底藏著什麼寶貝。一行人挖了很久,足足挖了13米深,才發現了這件青銅器。由於太大太重,他們又找來工具,好不容易才把它弄了上來。

為了不讓日本兵發現,吳培文將它藏在了自己放垃圾的地方。可是涉及的人太多,難免有人不小心透露了消息,日本人還是知道了這件事,他們找上門來,但是每次搜查都沒有結果。為了避禍,吳培文只好暫時離開了家鄉,過上了漂泊的生活。後來,直到日本人被趕出中國,他才得以回到家鄉。這之後,他激動地交出這件國寶,雖然只是一名農民,但是他知道這是祖國的寶貝,也知道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保護好它,如今,他完成了任務。

後來,這方鼎還經歷了很多事情。它先是被獻給了蔣介石,後來由於太大、太重,不方便攜帶,才留在了大陸。但是有一方腳卻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損毀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是經過專家修復的。儘管它並不完整,但是這不影響它的歷史重要性,如今它仍然是鎮館之寶。

關於它的名字,其實還有著爭議。究竟是「司」還是「後」?很多專家依然在爭論。當年郭沫若發現這上面的字,根據文字給它命名,就是「司母戊鼎」。這個「司」,也就是我們認為的「祭祀」的意思,也就是說,是當時的國君用來祭拜母親的。可是後來,又有專家指出,那個字其實是「後」,當然,這不是表示順序的意思,而是與「皇天后土」一般,結合後面幾個字,意思是「尊敬的母親」。兩種解釋似乎都有道理,而如今被普遍認可的是後面那種命名。

不管怎麼說,它都是我們祖先智慧的凝聚,是華夏文明的象徵。2005年,它被送回出土地進行展覽,無數人去欣賞它的美與智慧。按說這種級別的國寶,自然是不能被人隨意觸碰的,就連專業人士都需要用制定工具才可以作業。當時有一位老人,顫顫巍巍地要求說,想要摸一下寶貝,當即就被安保人員拒絕了。可是後來,專家才知道,這位老人就是吳培文,正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才使得寶貝得以留存下來。專家連忙扶著老人上前,請他感受這件文物。

專家請老人回憶,當年挖掘文物的種種場景又浮上心頭,日軍的逼迫也隨之回憶起來。老人十分激動,如果不是吳培文老人,我們國家又要遭受一次文物上的損失,這價值恐怕是不可估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她天生麗質出生豪門,嫁入日本皇室後,換來的卻是60年牢獄生活
明朝最歹毒的奶媽:獲得恩寵後,不僅不感激,還殺死皇帝所有兒女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