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文:唐東輝

首發:騰訊道學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之治」的出現絕非偶然,離不開道家「三寶」的強勢助攻。現在一說到「三寶」,人們就以為是佛教的三寶:佛、法、僧。其實「三寶」一詞源出道家(教),只是佛教久假而不歸,而道家(教)也不予追究。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是慈以待人;二是儉以待己;三是後以處事。正是這「三寶」,促成了漢初的「文景之治」。

一、慈以待人

道家(教)所說的第一件法寶是慈愛。儒家講仁者愛人(愛有等差),佛家講慈悲,道家(教)也講慈愛。道家(教)認為,對待他人要有一顆仁慈之心、慈愛之心,時時處處都要心存仁慈、心存慈愛。

漢文帝以慈待人,以慈愛安民,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和諧的社會基礎。

漢文帝的慈愛,突出表現在廢除肉刑這件事情上。大家都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小緹縈為救父親,上書文帝,為父鳴冤,願為官府奴婢,以贖父親肉刑之罪,並呼籲廢除肉刑,給犯人改過自新的機會。文帝讀罷,深受感動,不僅赦免了緹縈,為其父平反,還廢除了肉刑這一野蠻的刑罰。

漢文帝還廢除了連坐法,他發布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麼好處。

此外,漢文帝見列侯多居長安,遠離受封的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轉輸負擔,就詔令列侯回歸封邑,以減輕人民的負擔,等等。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過秦論》),漢文帝寬大為政,以慈安民,從而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安定的社會基礎。

二、儉以待己

道家(教)所說的第二件法寶是節儉。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講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通過儉樸的生活作風來培養自己的美德;佛家講要「惜福」,通過勤儉節約來培植自己的福報;道家(教)也強調要節儉,通過節儉這一法寶來接近無為的大道。

漢文帝「躬修節儉」,與民休息,為「文景之治」奠定了豐裕的物質基礎。

《漢書·文帝紀》記載,漢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便召工匠前來作預算,造價大約一百斤黃金。文帝就說:「一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繼承先帝留下的宮室,時常擔心自己無德而有辱於先帝,還建造露台幹什麼呢?」隨即放棄了這一計劃。

漢文帝在位23年,「履不藉以視朝」,穿著草鞋上朝辦公;「身衣弋綈」,龍袍用的是暗淡粗厚的布料,一穿就是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毫無增加;哪怕是自己寵幸的慎夫人也是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綉;甚至自己的陵墓「霸陵」也沒有大興土木,而是因山起墳,儉省從事,陪葬品也沒有金、銀、銅、錫之類的寶物,而只有瓦器之類的尋常物件。

「儉者所以自小」(《文子》)漢文帝自小以儉約奉己,大民而與民休息,從而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充實的物質基礎。

三、後以處事

道家(教)所說的第三件法寶是從後。儒家強調有為,敢為天下先,順勢而為,促進事物的發展;道家(教)則強調無為,「不敢為天下先」,只有順應自然,合乎規律,才能「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才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

漢文帝後以處事,「不敢為天下先」,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和平的外部環境。

呂后死後,南越王趙佗見漢朝中央無人,便自立為皇帝,且興兵到長沙邊境,準備向北進攻。漢文帝即位後,鑒於天下幾百年的戰亂,民力疲敝,財富匱乏,人才凋零,所以他在修明內政、調兵遣將的基礎上,委派能臣陸賈帶著他的親筆信出使南越,向趙佗陳說稱帝興兵的利害關係,「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趙佗見信,知道漢朝有備而來,且南越之地仍舊歸他管轄,也就「改號不敢為帝矣」。

「不敢為天下先」,漢文帝不輕易主動發起戰爭,以一卦書信消弭戰爭於無形,為國家恢復元氣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和平的外部環境。

漢文帝躬行黃老「三寶」,慈愛以安民,節儉以與民休息,不敢為天下先以消彌戰爭於無形,開創了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為我們修身治國提供了最真實可感的歷史典型。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老子:不要問我是誰 只管傾聽「道」的召喚
老子智慧:和光同塵,不顯山不露水的修道境界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