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冷飲存在3000年前,「空調房」早已出現!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冷飲存在3000年前,「空調房」早已出現!

古代人沒有空調,更是沒有電,所以他們在炎熱的夏天是如何降溫的呢?而且他們往往還需要穿長袍,熱的更是難受。那做古代人也太痛苦了,但是這個其實就是我們想錯了,我們今天已經適應了大城市的生活,熟悉了空調房這樣的環境,夏天更是有可口的冷飲相伴!古代人真的就這麼傻?一點不知道享受?其實這個我們就錯了,古代人不但會享受,而且我們今天享受的這些,他們早就享受過了!不得不讚歎古代人的智慧啊!

一:扇子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不過我估計這種辦法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 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主人涼爽愜意,僕人當然是要汗流浹背的。

二:涼屋——「空調房」

涼屋 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不論從科技角度看,還是從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種進步。這種涼屋雖然不是用電的,但是還是很有科學依據的,而且比今天的空調要環保的多,到了明代,「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

三:古代人的冷飲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從職者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在當時,它堪稱空調房間,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當大。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炮講堂 的精彩文章:

古建築上的十大神獸,第十掌控雷火,第九萬法之王,第二雌雄難分
明朝討人喜歡的三大原因,不是明朝有多好,而是清朝實在太爛!

TAG:大炮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