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處邊疆卻能滅亡270年幕府江山,日本西南地區為何如此兇悍?

地處邊疆卻能滅亡270年幕府江山,日本西南地區為何如此兇悍?

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日本倒幕派軍隊控制了京都御所的九門,嚴格限制通行並將幕府的警衛隊解除了武裝;隨後,年少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大號令」, 宣告江戶幕府廢止、明治新政府成立。

幕府殘餘勢力當然不甘心大權旁落,1月8日及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於是戊辰戰爭爆發,幕府軍慘敗,明治二年5月17日(1869年6月26日),最後一支忠於幕府的軍隊在北海道戰敗。

享國近270年的日本德川幕府政權就此敗亡,「倒幕運動」勝利,而這一時期主導日本政壇的核心力量並不來自中央地區,而是來自西南偏遠地區的薩摩,長州兩藩。

也就是說,偏遠的西南一隅硬是毀滅了統治日本270年的德川政權,事實上,日本西南地區(九州島和本州島最西)雖然地處偏遠,數千年來卻一直是日本國內不能忽視的一塊地區,每當時局動蕩,此處經常能醞釀出驚天奇變,可為何日本西南地區會如此兇悍呢?

這,首先要從日本的地緣說起。

一,不近不遠的日本

總體上來說,日本這個國家的地緣形勢很特殊,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天生比較封閉,但日本卻並不小,現在日本列島四大島面積有37萬平方公里,這個體量,是足以孕育出比較像樣的文明。

而位置上,日本也比較詭譎,它即不像冰島這種島嶼,離大陸太遠,基本上就是孤懸海外;也不像英倫三島,和歐陸基本就是一個整體,導致和歐陸的隔閡很有限;日本嘛,它離東亞大陸即不近,又不遠。

這導致一個結果:日本既能夠從大陸吸取文明養分(派遣唐使等),又能夠在很大程度抵禦大陸勢力的影響,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比如擊敗蒙古入侵)。日本雖屬漢文化圈,卻也是古代東亞地區唯一沒有正式成為中國藩屬國的國家

但是,在日本內部的各個地緣板塊中,有一個地方除外,而這就是日本西南地區,它和大陸地區的突出部——朝鮮半島距離很近!

二,日本的觸角——西南地區!

在說日本西南地區之前,先來看一下日本整體地形圖。

可以看出日本這個國家絕對不能算富庶,它全境多山地,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平原,而面積最大的就是關東平原,這可以說是日本境內最為富庶的地區,現在日本國內最繁華的東京都市圈便在此;而之後的濃尾平原,大阪平原(關西平原)則分別形成了名古屋京阪神等幾個都市區。

而日本西南地區並不富裕,本州島和九州島西部多山地,平原很少。然而,日本的文明卻是起源在這裡!

為什麼日本的文明沒有誕生在更大的關東平原呢?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對於一個島國來講,在文明興起的階段,誰更容易從大陸汲取到文明養分,誰才能孕育出文明,這一點,日本西南地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為西南地區離大陸很近,這裡就是日本列島伸向大陸的觸角!早期大陸的移民(大和民族先祖)等遷徙到日本,第一站便是西南地區。

從日本的文明傳說就能看出來這點,傳說日本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它於神武元年一月一日(前660年2月11日)建立最早的日本朝廷,而神武天皇的出生地在古代日本的「日向國」,大概是現在的宮崎縣,地理位置如下。

可以看到,宮崎縣在現在的九州島,屬於日本西南地區

那之後呢?天皇當然不能蟄居在西南地區這窮鄉僻壤,之後神武天皇開始東征,遷徙至大和(奈良地區),建立了大和王權。

當然,這些歷史有很強的神話色彩,無足考證,但這些神話也能反映出一個背景:日本文明是由西南地區開始逐漸向東傳播的。

神武天皇東征

而根據比較可靠的記載,「大和王權」最開始也是在日本西南地區,在公元4世紀至7世紀,日本是以大和地區(奈良縣)為中心的,奈良縣不在九州島,而是在現在的關西地區,不過位置仍然偏西,如下圖所示。

三,文明的擴張與西南的蟄伏

前文已經說過了,西南地區雖然是日本伸向大陸的「觸角」,但是並不富裕,所以,雖然日本文明是起源於西南,但是隨著日本擴張,其文明中心肯定會轉移到地緣實力更強大的地區,於是,日本的文明就一路向東傳播,傳到以關西為中心,並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7世紀時期,大和王權已經擴張到如此規模,圖中的蝦夷人屬於本州北部和北海道的日本原住民,後來隨著大和人的擴張基本消亡,只在北海道還殘留了一部分。

而再到後來,日本文明繼續擴張到以前被視為蠻荒的關東地區,12世紀末至14世紀中期日本南北朝時代開始,關東此地為鎌倉幕府的政治中心。16世紀末,豐臣氏發動小田原征伐後,把原本據守三河國的德川氏改易至此地。德川家康在這段偏安時期發展江戶一帶,成為了日後江戶幕府的政治中心。

日本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了地緣實力最強大,地理位置也更靠中的關東地區,這算是正常的地緣情況。

那西南地區呢?這就很有意思了,在這裡位置偏離,土地貧瘠,屬於窮鄉僻壤,當然不可能再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反,它還成了日本內部向心力比較差,最不服王化的地方。

然而在對外交往上面,西南地區仍然是日本的窗口,同時,日本想對外擴張的時候,其指揮中心也要轉移到這裡,這裡舉幾個例子。

7世紀時期,朝鮮半島諸國混戰,日本意圖滲透此處向大陸擴張,卻在公元663年被唐軍打得大敗狼狽逃回本土,之後日本深恐唐軍報復,在對馬島、壹岐島及九州筑紫地區設立防衛據點,並設置大宰府,作為九州及周邊區域的軍事指揮中心,而在8世紀之後,大宰府的功能從原本的軍事目的,變成日本的外交窗口與管轄全九州的地方行政機關,但也因為遠離朝廷,成為中央流放官員的地方。當時中國、朝鮮和日本接觸時,都是以大宰府作為涉外窗口。

大宰府政廳遺址, 位於現在的福岡縣太宰府市

這個時候的西南地區(九州)就已經有些微妙了:它是日本重要的外交窗口,卻也是中央流放官員的邊緣地區。

日本天正19年8月23日(1591年),豐臣秀吉決心入唐(攻打明朝),首先要攻打朝鮮半島做跳板,其指示在遠征軍的集結點宿営地名護屋城(今九州島佐賀縣唐津市鎮西町名護屋),8個月後完工,名護屋城在當時的日本僅次於當時的大阪城,為日本第二大城。戰時,這裡成了日本實際的政治中心。

佐賀縣,日本西南地區

可見,日本自己想要對外擴張,仍然需要以西南地區為總部。

四,亂世中的西南——變革先鋒

到了元明清三朝,由於封建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到頂峰,能夠傳到日本的先進文明有限,加之政策因素(海禁,鎖國等),中日兩國的交流很少,西南地區作為窗口的作用受到削弱,政治經濟地位在日本愈發下降(豐臣秀吉攻打朝鮮這個特殊時期例外)。

然而,這個時候,另一支勢力則填補了中華文明的空白,這就是西方殖民者。

日本一些以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文化作品經常提到一個詞——「南蠻」,這其實指的就是西方殖民者,其實「南蠻」在中古至近代以前的日本用以指稱東南亞地區的,而15世紀後西方殖民者東侵後,這詞被引申用以稱呼在印度至東南亞的港口與島嶼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並試圖向東北亞擴展交易範圍的葡萄牙、西班牙(後期佔主導地位的荷蘭人被日本人稱為「紅毛人」,與葡萄牙等南歐人被稱為「南蠻人」不同)等國。

當時,日本開始和這些西方殖民者接觸,並開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南蠻貿易」

來到日本的葡萄牙人,十七世紀

而這個時候,歐洲文明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日本西南地區又成為日本全國唯一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先進文明的地區。

1543年三名葡萄牙人漂流至日本種子島,將火繩槍傳入日本。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事情越來越微妙了,封建農業時代是以人口多少、土地富庶程度來決定地緣實力強弱程度的;而到了近代,工商業則能夠帶來更強的實力,江戶時代末期,最早就和洋人打交道,也最早受到外來文化衝擊,加之通過發展工商業,走私貿易等實力雄厚的日本西南地區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成了倒幕先鋒,看似強悍的江戶幕府土崩瓦解…

戰後,長州,薩摩勢力進入中央集團,長期把握日本中央政府。

然而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實現了中央集權並逐漸實現工業化,由於鐵路、公路、輪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現,分崩離析的各地緣板塊成了一個整體,日本的核心本部成了關東—濃尾—關西聯合體,毫無疑問西南地區又被邊緣化了!

這下子殘留的西南地區的,之前「倒幕派」的中下層力量自然被壓制,最終他們掀起了叛亂,引起了新的明治政府鎮壓,這導致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西南戰爭」!最終,西南叛亂武士集團慘敗,西南地區作為地方勢力徹底被摧毀,日本中央集權大功告成。

五,西南千年物語

西南地區,它是日本文明的起源點,但是當日本文明穩定之時,它卻毫無疑問地會被邊緣化;然而到了亂世,西南地區又是變革的中堅力量,可變革完畢後,塵歸塵,土歸土,西南地區又會被壓制。

出現這種特殊的情況,本質上在於日本西南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現在的日本西南地區同樣不是日本核心區,福岡,鹿兒島等城市也無法和東京,大阪,名古屋等抗衡。

下關港

然而,我們仍然能從某些方面覺察到西南地區流傳千年的對外交流傳統,比如,至今下關港(山口縣,本州島最西)仍有日本唯一每天都有船班的國際定期海上航線(通往韓國釜山);福岡市(位於九州島)仍然有2.74萬外國人,其中以佔比約四成的中國人最多,比例約二成的韓國人次之…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千年了,但西南地區一直都是東亞三國的交流窗口,從未變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千年擴張!韓民族是如何從東南一隅到控制整個朝鮮半島的?
章太炎女兒的煩惱:父親太有文化,簡直給自己造成了天大的麻煩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