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女人最重要的決定是給娃找個好爸爸?「生育觀」才是當代人的照妖鏡

女人最重要的決定是給娃找個好爸爸?「生育觀」才是當代人的照妖鏡

來源 | 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最近,主持人李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談到的「生育觀」上了熱搜。

一度恐婚的李艾曾經在兩性關係上很沒有安全感,作為一名40歲的高齡孕婦,她坦言「一個女人最重要的決定不是找什麼工作,不是去哪裡生活,不是嫁一個什麼樣的男人,而是給孩子找一個什麼樣的爸爸」。

在她看來,「工作可以換,地方可以換,甚至老公都可以換,但是這個男人一旦是孩子父親的話是不可能改變的事情。」

有不少人贊同李艾的觀點,認為「生育孩子就要對一個生命負責,作為母親,慎重選擇孩子的父親很重要」。

但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談血緣大於一切?跟誰生活才更重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爸爸固然重要,但遠不及你自己重要」。

還有特別有辯證思維和換位思考能力的網友,「選媽媽也很重要啊,工作可以換,地方可以換,但是孩子的媽媽無法改變」,「謀愛先謀生、渡人先渡己」。

「生育觀」話題已經快成為熱搜榜的常客了,跟「生育」沾邊的消息總是能觸發大家最激烈的討論。

之前,Angelababy曾經因為一段生孩子的言論遭到網友炮轟。

她在採訪中表示:「生孩子不需要做太多準備,想想自己的孩子20年後可以照顧自己就很開心」,「女孩不用想太多,找到了對的人,就趁年輕趕緊要個孩子」。

我們從未寫過這件事,如果非要表態,我覺得AB是真的活在自己的公主夢裡。她有這樣的資源、財力、自由度,甚至一定的運氣——這是普通人學不起的生育觀,甚至不是每個女明星都擁有的。

從女明星Ella談生育後遺症、黃磊王力宏為求子連生三娃、小S生不出男孩深夜痛哭,到張歆藝陳意涵深夜哺乳、姚晨和穎兒抱怨產後沒工作,再到各種「孕婦被逼跳樓身亡、孕婦攤上惡婆婆割腕」的社會新聞——

圍繞「生育」引發的產後抑鬱、喪偶式育兒、職場媽媽、婆媳關係,幾乎把所有人都裹挾其中。

為什麼不同的人談「生育」總有一種雞同鴨講的感覺?因為要不要生孩子、生幾個孩子、孩子怎麼養都是太過私人化的問題,脫離自己的實際處境和經濟實力談生育是一件很扯的事情。

畢竟,「生育觀」的背後,濃縮的是每個人的人生。

去年,張柏芝產下第三子贏得一片祝福聲。

一直以來,童年不幸的她都對生育有執念。2005年張柏芝在參加《康熙來了》時說過,「丈夫有外遇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我的小孩,只要能跟小孩在一起就OK了。」

她甚至默認小S說的「你只是要他的精子,他只是你生小孩的一個機器而已。」

孩子成了張柏芝在這個世界上「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因為對親密關係心存恐懼,對婚姻和伴侶抱有悲觀態度,生育於她而言,成了一種救贖。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生育卻只是一項「消費支出」。

之前寫過「非婚生孩」可上戶 | 「男人有沒有資格當爸爸,女人說了算」的時代來了嗎?最近幾年,很多女明星和國內很多單身女性選擇去國外凍卵,甚至赴美求精生子,徐靜蕾就曾經在節目中坦言,我不渴望婚姻,去美國凍卵就是給自己買一顆後悔葯吃。

新京報的一篇《單身女性選精生子:到美國買常青藤精子生混血寶寶》文章中,越來越多的高級白領選擇在美國、俄羅斯選精,通過試管懷孕生子,費用至少需要50萬元。

這些經濟高度獨立,在私人領域實現「生育自由」的女性,早就站在人類資源鏈頂端,生育充其量不過是她們構建自己人生可能性的一個選項罷了。

還有一些人選擇了不生。

這種選擇背後有的是出於自己主動掌控人生的合理規劃,就像憑藉《地久天長》成為中國內地首位柏林電影節影后的詠梅,她特立獨行的只挑選自己想演的劇本、嫁給外界看來不那麼匹配的搖滾歌手,接戲時考慮的是「我得到的滋養是什麼」。

在深思熟慮後詠梅選擇了不生育,「結婚晚、不生孩子只是我的個人選擇,並不能代表什麼。女性生育這件事有很多面,不應該被標籤化。」

還有的女性,為了追求自我,跳脫出傳統生育觀念束縛後的豁達。中國最著名的孔雀舞舞蹈家楊麗萍為了能保持在舞台上的最佳體態,雖然為此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生活,但她仍然堅定地選擇了不生育。

「我不是一個犧牲者,我知道如何享受生活,花花草草都是我的孩子,所以我不會感覺欠缺,也沒有遺憾」。

選擇不生育的不僅有女性,還有男性。

出於對自己和社會反思後的絕望,生性敏感的朴樹對娛樂圈的浮華喧囂很是反感,每天的日常就是寫寫歌,遛遛狗,散散步。

2014年,朴樹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自己的生育觀,他坦言,因為沒有把握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好人,所以選擇了不把孩子帶到世上。

你會發現,在生育這件事上,格外需要邏輯自洽。

生育觀的背後,是每個人的人生,不同經歷、不同立場的人想法往往南轅北轍。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在生育這件事上,我唯一想提醒大家的只有一點,女性和男性存在永恆的不平等,處於天然的劣勢。

香港導演爾冬陞年輕的時候立志要終生丁克,還和妻子達成不生孩子的共識。誰知老了以後想法大變,因為「很多事情掌握不了」,跟其他女人生下女兒後,和不能生育的妻子離婚。

羅大佑和女友李烈在一起多年,不結婚、不生子。分手以後羅大佑不僅和金融業女職員艾米粒很快結婚,還在57歲突然改口稱渴望孩子,通過人工受孕生下女兒Gemma,一代音樂教父瞬間變成「女兒奴」。

年輕的時候,很多男人為了「自由的生活」堅決不要小孩,但是到了某個年齡段,他們往往又突然改變想法,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完全沒有考慮到身邊的伴侶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生育觀」里,不僅折射出一個人的人生,還映射了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不僅三觀要合適,生育觀也要匹配。

說了這麼多,當我們在聊「生育觀」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聊什麼?

李艾的言論里有一句話給我感觸也很大,她說,盔甲她一直都有,軟肋最近才有,且感到有點害怕,但又十分依賴。

她說,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感吧。

以我對這個圈子的觀察,對一個女明星而言,安全感算得上至高稀缺,這個維度來說,爸爸只要不是王八蛋,我覺得李艾所得已經大於所失。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往外索取,對這個世界不斷說」我要我要我還要」,年長一點,我發現,取捨真的是永恆平衡的,我所得的一切,就是我付出的一切代價本身。

所以,說到底,生不生,和誰生,都是自己與自己的協議,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願你付得起代價,然後,忠於初心,好好享受,或者忍耐你的所得。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孩子若在學校被孤立,我們要怎樣當媽才正確?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之後差別這麼大!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