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寥寥五千字,讀出了很多君子,也讀出了很多小人

寥寥五千字,讀出了很多君子,也讀出了很多小人

寥寥五千字,讀出了很多君子,也讀出了很多小人

《老子繹讀》,顧名思義,即是對老子作品的解讀,而老子的作品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道德經》了,所以本書其實就是對《道德經》的深度解讀。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作中國古代名著中最難讀懂的經典,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讀懂《道德經》,真正地領悟「道」呢?老子在第四十一章,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高等智慧的人聽了「道」,積極照著實施;中等智慧的人聽了「道」,將信將疑;下等智慧的人聽了「道」,不但不懂,反而會發出嘲笑聲。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老子認為,只有高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地領悟「道」。接下來,咱們就以堅定自己是高等智慧的信念,跟著任繼愈先生解讀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是每個人都聽過的古代名著,但提起《道德經》具體講的是什麼?恐怕知道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從字面意思看,《道德經》是一部講倫理道德的著作么?咱們先來看幾段原文,再思考這個問題。

先看第二章第一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是: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老子從美和丑、善與惡出發,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從而抽象出了哲學裡的辯證法思想。

再看六十四章所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段話的意思大家肯定都懂,講的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這句話從辯證法的角度,說明了事物都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過程,蘊意著量變可以產生質變。

在《道德經》中,很多深刻的哲理都是這樣,用淺顯的語言引導人們從生活點滴出發,進入高度抽象的思維境界,告訴人們天道的變化、萬物發展的規律。

所以我們才說,《道德經》是一本講世界觀的書,是一部空前的哲學著作。

說了這麼多,那麼《道德經》里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道」作為哲學概念,最早出自黃帝時期的《廣成子·自然經》,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描述了「道」的相關內容。

其中第二十五章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道」是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它的存在先於天地,是無聲無形的,循環運行永不停止,是天地萬物的母親。

寥寥五千字,讀出了很多君子,也讀出了很多小人

此外,第四十二章還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短短十幾個字,告訴世人世界萬物的起源是「道」,事物都是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

咱們總結一下老子說的話可以得出,「道」是自然的、本來存在的、無形無聲,它是世界的本源,是宇宙發展的規律。

一直以來,人類認識世界都是從具體開始,再到抽象的。比如兒童學數字計算,老師通常會用實物打比方: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兩人一共有幾個蘋果呀?

從這類具體的實物開始,慢慢形成對「1、2、3......」數字的概念。

人類對萬物起源的認知,也是從實物開始的,比如咱們中國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將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而老子提出了「道」是萬物的原始。

從具體到抽象,這是人類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一次質的飛躍。

既然《道德經》有如此空前的成就,那它告訴人們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呢?咱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這句話用現代漢語可譯為「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們把思緒轉移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有意削奪胡惟庸的權力,借故和太子去黃山避暑,命胡惟庸留守京城,全權主持朝廷政務。胡惟庸得意忘形,沒過多久就露出了馬腳,最後招致殺身之禍。

朱元璋的這一招,正合《道德經》的「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孫子兵法·計篇有雲,「卑而驕之」,意思是,如果敵人自卑謹慎,應該用計使其驕傲自大,從而找到敵軍漏洞,一舉擊破。這和人們對《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的解讀,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行事原則,不僅被古代帝王視為馭人之術,在當今娛樂圈也隨處可見,而且還有了一個新進的專有名詞。大家想想是什麼?

正是以下二字:捧殺。有多少明星一夜之間功成功滅,皆因捧殺二字。

從反面看,這句話又給了我們另一種警醒:身居高位而不自傲,取得成功切勿沾沾自喜,要時刻保持平常心,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寥寥五千字,讀出了很多君子,也讀出了很多小人

接下來,咱們再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的前七個字:「治人事天,莫若嗇。」

「治人」指的是治理百姓、服務社會;「事天」指養護自己的身心。「治人」是對外的,「事天」是對內的。

「莫若嗇」,沒有什麼比得上「嗇」了。「嗇」本表示吝嗇之意,在此處衍生為愛惜,進一步可概括為一個字,「儉」。

這裡的「儉」,不僅僅指生活的節儉,它具有更全面的含義,指對一切事物的「儉」,包括節約時間、節約個人精力,這句話對現代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想一下,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哪兒?

有些朋友會說,人具有自我意識,有主觀能動性。對,這確實是主要區別。但人和其他動物還有另一個明顯的區別是,在「吃」上花費時間的比值——

其他動物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捕獵、求生存,相比之下,人類花在「吃」上的時間是最少的。

當今社會,滿足溫飽並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但很多現代人卻因慾望和虛榮心的驅使,耗盡所有精力追求名利,成了金錢和物質的奴隸。

羊花一整天時間吃草以填飽自己的肚子,現代人加一整天班,賺錢滿足自己的虛榮。這樣下去,人類和其他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道德經》中的「嗇」告訴世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無意義地浪費時間,要學會積蓄力量,發揮自然賦予人的能動性,創造屬於人的價值。

在老子的《道德經》里,人生哲學遠不止這些,剛才的這些例子,對這本著作的解讀尚不能窺其萬分之一。而且,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道德經》里的一句話、幾個字,該如何理解,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部《道德經》,寥寥五千字,讀出了很多君子,也讀出了很多小人。入仕為官,它可當做一本權謀之書;為人養性,它可視為一部修身之作。是此是彼,憑君決斷。

本期圖書為《老子繹讀》,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第十一屆文津獎獲獎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