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開展政策績效評價研究 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開展政策績效評價研究 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教育政策是教育治理的合法性依據,而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則是教育政策改革的主要追求,二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加強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的研究,對於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與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意義重大。

教育現代化需要注重教育政策的體系化建設,而促進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則是其應有之義。強化政策績效評價研究,促進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需求。

推動教育政策與教育治理深度結合

教育政策是教育治理的合法性依據,而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則是教育政策改革的主要追求,二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教育政策績效評價是指教育政策評價的主體依據特定的績效標準和程序,以科學評價技術和手段對教育政策的實施情況、收益效果、教育效率及現實影響等進行的評判,並以得出的數據作為教育政策調整、改善、廢止以及制定新的教育政策的依據。加強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的研究,對於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與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意義重大。

從國家制度層面來看,促進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整體追求。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內在依據之一。從邏輯上審視,教育政策績效評價可視為基於績效導向的教育政策評價。與教育政策研究或評估不同,教育政策績效評價實質上是指教育政策對目標群體的需要、價值與現實需要滿足程度的評價。客觀地講,教育政策績效評價機制研究是一個外延較廣的課題,它涉及政策的頂層設計、運行模式、實施現狀、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使用的理論模型、評價時間與周期等方面。但從教育政策的特殊性入手,對其進行績效評價應更多從教育的目的及其實施的現狀來切入,即同時關注到教育政策的發布目的和實施結果兩個方面,也就是兼顧到基於過程或結果的評價和基於目的的評價這兩種常用的評價模型各自的優點和不足。

從實踐需要來講,教育政策既是教育實踐的法律保障機制,也是我們進行教育政策績效研究的考察對象和歸宿。同樣,開展有效的教育政策績效研究則是檢驗教育政策是否科學合理的主要手段,它也是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教育政策體系變革的理論依據。為此,對當下我國教育治理困境的關注是引發我們進行教育政策績效研究的內驅力,而藉助教育政策績效研究的成果,進一步提高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水平,並為搭建更加科學可行、符合國情的教育政策框架提供有力支持,則是進行政策績效研究的旨趣所在。

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的現實依據,是更好地發揮教育政策績效導向功能、提升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科學性的主要前提,更是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本依據。依據指標體系理論,所謂的指標體系是不同指標以特定的方式聯合起來的指標群,是對政策目標系統的分解式的說明。而科學的指標體系,是依據特定的研究目的將研究對象具有主客觀聯繫的若干指標加以分類與組合而形成的一個系統。就教育政策績效評價而言,由於政策的評價主體、目標主體、利益群體、執行與實施主體等相關利益的關聯者各自在政策績效評價系統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加之對評價標準的選擇和確定依據的不同,使得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成為了一個複雜的系統。這體現為每一個評價指標並非孤立的,它與其他的評價指標乃至和整個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以相互關聯和彼此制約的方式來共同影響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的。

當下常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多個指標的集合體系、叢型結構的指標體系、矩陣結構的指標體系和樹形結構的指標體系四種類型。對於教育政策績效評價,首先需要從其教育的實際狀況和特殊性出發來考慮已有指標評價體系的本土適應問題,在此基礎上,積極借鑒績效評價理論、教育政策績效理論、成本效能理論等來對國內外教育政策績效評價體系的模型進行深入的剖析,以便能建構起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其中,保證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是確定指標體系的價值導引,也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所在。比如,在評價維度方面,可以從成本投入、效率、滿意度、治理水平等維度切入。在此基礎上,藉助定性的分析方法,如可以用德爾菲法依據教育政策績效的評價指標和研究的重點及政策實施的關鍵點來篩選出包括上述維度的一級指標,並據此形成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等,由此搭建起教育政策績效的指標評價結構。具體而言,在開展教育政策績效研究的過程中,重點要從教育政策的投入成本、制定成本、執行成本,學生素質發展狀況,教育質量的水平高低,教育目標達成度,課程目標落實情況,教師專業發展狀況,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政策執行者、教育政策受益者的滿意度,教育治理的現代化等方面來進一步豐富和細化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

以各地區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為抓手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教育政策已較為完備,但因各地區文化傳統、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等的顯著差異性,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政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這既不利於發揮教育政策的方向引領作用,也不利於教育政策的全面推進和落地生根。因此,針對各地區的實際狀況及教育實踐本身的複雜性,並為了能更加清晰地揭示出教育政策績效研究與教育治理現代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者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觀照教育實踐。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研究並不僅僅是針對政策的研究,也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的研究,而是以評價來反思各地區的教育實踐,並以促進其教育治理水平的現代化發展為最終目的。這要求我們要在研究方向和依據上,堅決貫徹國家法律中有關教育現代化實施的精神。它既是我們開展教育政策績效研究的源始,也是形成教育政策諮詢報告的基石。同時,在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評價方法的選擇與評價主體的確立等方面,既要顧及研究過程的科學性與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更要考慮不同地區間教育水平的差異性,從而能夠因地制宜地確定研究的技術路線,提高研究結果的針對性和實踐可行性。

第二,彰顯時代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的教育發展作了全面具體的規定,也為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研究既要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出目前我國各地區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和發展阻力,也要能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科學合理的預測和引領。這要求我們在開展教育政策績效評價研究的過程中,首先要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基點,以各地區教育的均衡、公平的發展為追求,以促進其教育治理的現代化為導向,兼顧成本與效益,注重對教育政策的方嚮導引、實施效果與社會影響的分析,並對其在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合理配置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進行深入揭示和說明,以此來進一步促進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為教育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奠定基礎。其次,要充分考慮時代精神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戰,在尊重各地區文化獨特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來考察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客觀審視其實踐的可行性和實施的實際效果,從而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富有時代氣息且針對性強的研究成果。

第三,滿足現實需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是開展教育政策績效研究的基本任務,而能夠在此基礎上通過客觀的研究成果促進教育政策的改善以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和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則是其目的所在。儘管教育政策從整體上對各地區的教育實踐提出了總的要求,但受傳統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對教育的認知水平等的現實影響,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需求是各異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績效評價研究過程中,要以各地區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和突出問題為抓手並據此建構起符合其教育實際狀況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既是區域間文化與教育的複雜性和差異性所要求的,也是研究取得成效的內在保障。

第四,堅持理論創新。以理論創新促進教育政策的合理變革以及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是績效評價研究獲得內在生命力的主要方式,也只有堅持理論創新,教育政策績效研究才能夠應對複雜多變的教育實踐,也才能為教育政策的改革提出科學合理的依據。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教育理論創新並不是標新立異或刻意的追求不同,而是在尊重教育本性和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以新的視角來思考其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以時代要求和教育的發展需求為前提,針對教育政策本身以及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展開研究,由此形成的能夠對此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的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因此,堅持理論創新就是與時俱進,是以辯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政策績效研究和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推進。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加強國別與區域研究 建設一流「俄羅斯學」
「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辦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