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誰能收割ETC?

誰能收割ETC?

來源丨億歐

作者丨楊珊珊 張偉超 唐宇恆

編輯丨唐鈺婷

一場圍繞ETC的爭奪戰開始了。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兩年內基本取消全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實現不停車快捷收費。5月,交通部印發《關於大力推動高速公路ETC發展應用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一時之間,ETC全新的流量入口被撕開,隨即ETC企業、銀行、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機構迎來集體狂歡,爭先搶奪「入場券」。

狂歡

ETC企業的發展總是與政策緊密相連。

ETC企業的上一次爆發,是2014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全國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聯網工作的通知》,該文件對ETC用戶數量提出明確要求:2015年底ETC用戶達到2000萬,這直接帶動了ETC設備的出貨量。

時隔五年,《通知》明確提出:到2019年底,各省(區、市)汽車ETC安裝率達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車輛ETC使用率達到90%以上,高速公路基本實現不停車快捷收費。

想普及ETC,就要提升RSU(路側單元)和OBU(載電子標籤)在高速公路和汽車的安裝率。

到2019年底,汽車ETC安裝率達到80%以上,是什麼概念?

天風證券整理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中國ETC用戶滲透率僅為約32%,這意味著,到2019年底,需要安裝ETC設備的車輛總數要超過1.4億輛,這個數量比過去四年的增長的總和還要多。

金溢科技是國內最早一批進入ETC的企業,也是目前ETC行業的龍頭企業。金溢科技總裁王明寬告訴億歐智慧城市:「車道系統的改造建設將先行,完成全部車道的改造建設,預計將需要路側設備RSU的數量是十幾萬台。」

安信證券測算的數據顯示,按照一個RSU天線價格1.5萬元計算,整個RSU天線市場規模在45億元左右。目前OBU終端銷售價約為80元,更換周期一般為5年,按照目前汽車保有量2.4億元計算,整個市場容量約為22.4億元。按照兩年建設周期計算,2019和2020兩年每年ETC市場規模將達90.5億元。

90.5億元的市場擺在眼前,毫無疑問,這是ETC企業的一次集體狂歡。

突圍

政策的激勵下,ETC設備的出貨量短期內有明顯的提升,對於依賴設備銷售的企業而言,今明兩年的營收「穩了」。

但是,ETC企業還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設備銷售是「一錘買賣」,如果這次的政策紅利消失,ETC的普及率能達到較高水平,那麼ETC企業的寒冬就又來了。這樣的故事,在2016年就已經上演過一次。

如何突破天花板?尋找更多的應用場景,是突圍的一種方式。

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意為電子不停車收費,但只因其主要使用場景是高速公路,就與之划上等號顯然不那麼全面。實際上,涉及車輛收費的場景,ETC都能發揮作用,比如智慧停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慧停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0年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僅為14.5億元,到2016年市場規模已增至62億元。隨著後期城市停車難、停車貴等問題凸顯,智慧停車將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需求。未來幾年,市場規模以20%左右的速度繼續增加,到2020達到154億元。

如果ETC企業能「啃「下這塊市場,讓ETC成為一個高頻使用的工具,其就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但是,目前智慧停車採用的技術以圖像視頻識別為主,且市場已經經過一次洗牌,頭部效應明顯,即便是未來ETC的普及率能達到100%,對於大部分主體而言,他們已經習慣了視頻圖像識別,要說服他們換成ETC,安裝價格不菲的RSU,恐怕還得再費一番口舌。這條路是否能行得通,還要經過一番考驗。

第二種突圍的方式,換個思路來看ETC,不將其看成一個收費工具,而是一個車載硬體,一個連接億級優質用戶的流量入口。而ETC一旦被看作是一個「入口「,那麼玩家就不僅僅是ETC企業了。

混戰

ETC這扇門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為何不僅是ETC企業在爭搶,就連銀行、微信、支付寶也要掀起一場「混戰」?

對ETC企業而言,這是一個車輛大數據的入口。ETC設備中,不僅有車輛、車主的基本信息,相當於一張車輛的身份證。附加上GPS、通訊等功能後,車主的駕駛習慣、行駛軌跡等等,都能被記錄下來。

附加上通訊等其他功能的ETC,被稱為智能ETC。智載科技就是智能ETC的一位先行者,智載CEO儲俊告訴億歐智慧城市,智能ETC相當於是一個自帶用戶屬性、自帶流量的入口的設備,其背後連接的是整個車聯網生態運營。

就像互聯網的市場一樣,誰能掌握更多的入口,誰就更有話語權。對於亟待轉型的ETC企業而言,獲得這個入口至關重要。

對銀行、微信、支付寶等金融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言也是如此。

為了推廣ETC,銀行的多重好禮使人眼花繚亂:線上申領,推出如6元洗車、加油立減、自助半價、新戶1折觀影、購車分期、裝修分期……

微信和支付寶也高調宣布「進場」。微信微信支付方面表示,簽約開通服務時,可將ETC、車牌號、車牌綁定微信支付賬戶,以後每次通行,系統會自動從綁定的微信支付賬戶扣費,不用再另外儲值,在介入了微信車主服務的小程序中申辦ETC後,可享受「先通行後扣費」。支付寶宣布則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合作,提供ETC免費申領和設備包郵服務。

看似是在推廣設備,實則是瞄準了ETC所連接的優質客戶群體。銀行想要一改移動支付戰爭中的失敗局面,微信和支付寶則想要再攻下一座堡壘。

ETC設備一旦安裝就不能隨意取下,每獲得一個客戶,都是「實實在在」的,而且都是 「有車一族」,這部分用戶通常都有一定的消費力和良好信用記錄,是相對優質的客戶群體。

其次,路橋收費是高頻使用場景。支付只是手段,核心是需要找到場景,有了場景才能挖掘出更多的金融服務。除了零售客戶外,銀行在ETC的競技場中,還能獲得B端機構用戶,比如各地的交通部門。ETC通過銀行的信通卡收費,相當於交通部將一部分錢存在了銀行,從中衍生的金融服務也將成為銀行的重要業務。

此外,如果能獲取到車輛的數據,再與金融或支付機構原有的產品相結合,就能提供精準的定製化服務,其中又能催生出更具潛力的市場。

ETC背後的隱藏市場潛力,才是各方「混戰」的最終目的。

迷霧

ETC站上風口,前途命運仍充滿迷霧。

先說支付手段的爭奪戰。

銀行是ETC推廣的「老隊員」,辦理ETC並不是銀行最近才有的新業務,只是由於辦理手續複雜、缺少政策推動等原因,才一直不溫不火。在推廣上,銀行更有經驗,而且銀行有大量線下服務點,能夠完成ETC申請和安裝的「一條龍」服務。

微信和支付寶是ETC爭奪戰的後來者,但微信和支付寶已經成為了大部分市民的支付習慣,而且選擇微信和支付寶的用戶,無需再額外申請一張銀行卡,這為用戶省去不少麻煩。

從申請和支付的便捷性上說,微信和支付寶似乎更佔上風,但ETC安裝還涉及到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線下安裝服務,提供的免費ETC的款式、顏色、附加功能的選擇是否足夠豐富等等。不同車主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最終哪種手段才能佔上風,目前還需要觀望。

另外是ETC的轉型戰。

顯然,ETC不再是單純的收費工具。將ETC看作是用戶、流量、數據的入口,是ETC轉型的第一個方向,而將其看作是一個V2X的初級裝備,則是另外一種方式。

對於前者,這個方向的不確定性在於,誰能勝出,以及如何勝出。

ETC是一個進入門檻比較高的行業,產品真正能通過交通運輸部授權的交通部交通工程監理檢測中心,並活躍在市場上的企業僅十餘家。ETC有比較明顯的「贏家通吃」的效應,這十多家企業誰能搶佔更多的入口,尚不明確。

另外,目前ETC設備的銷售主要是B2B2C,消費者很多時候是被動選擇。比如,因為必須要安裝ETC,剛好有充話費送ETC,或者是辦理ETC送分期免息服務,那麼運營商或者是銀行給什麼產品,車主就用什麼。ETC企業如何跟這些B端達成更深度的合作,是搶佔市場的關鍵之一。

更直接的、不依賴「中間商」的銷售模式,一定是ETC企業努力的方向,否則ETC企業生產和轉型的「咽喉」就被握在了別人的手裡。但問題是,如何才能為ETC塑造自己的品牌,讓消費者願意主動選擇?這是ETC企業還需要摸索的。

對於轉型V2X的ETC企業,未來也有諸多不確定性。

從光明的一面來看,ETC可以視為V2X的初級應用形態,是交通與汽車智能化融合的起步。比如,日本的ETC能夠收集踩急剎車的地點和車輛行駛路線等數據,以推測駕車容易出交通事故的地點,進而在事故易發地採取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此外,ETC2.0還能為駕駛人員提供道路狀況等交通信息, 能夠起到緩解擁堵和加強駕駛安全的作用。

但也有車企透露,ETC想要成為V2X的跳板,或是想要通過前裝來完成這一願景,並「不靠譜」。一方面,目前車聯網有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ETC的可延展性還是相對較弱;另一方面,ETC面臨著技術替代的風險,一旦被替代,那麼後續的增值服務和轉型,就都成了空話。

ETC的迷霧還有很多,但正因為迷霧重重,其未來的發展才充滿期待和想像,圍繞ETC展開的種種「戰爭」結果如何,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日本豐田將通過汽車租賃公司投資滴滴
IT巨頭IBM將裁員超1000人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