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母嬰健康系列十三:腸道菌群與嬰兒腸絞痛

母嬰健康系列十三:腸道菌群與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嬰兒不明原因的過度哭泣,通常在3個月大時消退。嬰兒腸絞痛最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美國康涅狄格州著名兒科醫生Morris Wessel在1954年提出的「嬰兒突發的易怒、煩躁或哭鬧,每天持續三個小時以上,每周發生三次以上,至少連續出現三個星期,除此之外身體健康,不存在過度餵養」。這個「三三法則」是判斷嬰兒是否腸絞痛的常見方法。大多數嬰兒腸絞痛的定義是基於哭鬧的持續時間。

由於對嬰兒腸絞痛的定義和測量方法的不同,報告的嬰兒腸絞痛的發病率差異很大。對社區嬰兒腸絞痛發病情況的統計報告其發病率在10-40%之間。雖然嬰兒腸絞痛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發生髮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但是它給受影響的家庭帶來了嚴重的負擔。這是兒童受虐症或搖晃嬰兒綜合征最常見的近端風險因素。有腸絞痛的嬰兒的母親比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的母親發生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高2-4倍。嬰兒腸絞痛會讓父母感到內疚、壓力、疲憊,並減少父母與嬰兒的互動。它與婚姻的不滿、衝突和家庭生活的破壞有關。有腸絞痛的嬰兒比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睡眠更短,餵養更困難,更容易過早停止母乳餵養。嬰兒腸絞痛通常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腸道菌群在嬰兒腸絞痛發生中的可能作用

傳統的胃腸道、神經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假說

胃腸道功能障礙導致的不適或疼痛一直被認為是嬰兒腸絞痛的潛在原因。結腸蠕動過速、痙攣或直腸壓力增高可能引起腸絞痛,因為用於放鬆結腸平滑肌和減少痙攣的藥物鹽酸雙環胺可以有效治療腸絞痛。然而,這種藥物具有嚴重的、潛在的危及生命的副作用,因此不再推薦在嬰兒中使用。另外,人們也提出了胃腸脹氣、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乳糖過載以及腸道激素胃動素和胃飢餓素的作用等理論,但尚未得到證據的支持。

牛奶蛋白過敏可能在嬰兒腸絞痛中發揮一定作用,因為早期證據表明,牛奶過敏的較大嬰兒容易發生腸易激。許多研究證明,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完全水解配方或從母親飲食中去除牛奶在治療某些嬰兒腸絞痛方面有效。從實踐角度來看,母親低過敏性飲食很難遵循和維持。此外,只有少數腸絞痛患兒對去除牛奶蛋白有反應,而牛奶蛋白過敏可能只佔腸絞痛病例的不到5%。哭鬧的嬰兒也常被貼上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標籤;然而,研究並沒有發現胃食管反流與嬰兒哭鬧之間的任何關聯,大量研究得出一致的結論發現抗反流藥物對嬰兒哭鬧無效。

嬰兒腸絞痛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包括神經發育遲緩或不成熟、神經行為發育各階段的過渡困難、嬰兒的性格、母嬰互動問題、母親壓力和抑鬱等。然而,沒有一個被證明是有因果關係的。

腸絞痛和沒有腸絞痛的嬰兒腸道菌群的差異

最近,腸道菌群、炎症和腸腦軸被認為在嬰兒腸絞痛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發揮作用。嬰兒腸絞痛的發生與出生後最初幾周內腸道菌群定植的最顯著變化是一致的。

1994年,第一項調查腸絞痛嬰兒腸道菌群組成的研究採用的培養的方法,沒有發現腸絞痛嬰兒腸道菌群的顯著差異,但是與對照組相比,腸絞痛嬰兒在哭鬧高峰期間艱難梭菌更常見。2004年,義大利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與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相比,母乳餵養的有腸絞痛的嬰兒較少定植乳桿菌。第二年,該研究小組指出,有或沒有腸絞痛的母乳餵養嬰兒的整體定植率相似,但是定植的乳桿菌類型不同:短乳桿菌只在有腸絞痛的嬰兒中定植,而嗜酸乳桿菌只在沒有腸絞痛的嬰兒中定植。2013年,伊朗研究人員對70名有或沒有腸絞痛的母乳餵養嬰兒進行的一項研究也表明,20%的無腸絞痛的嬰兒存在嗜酸乳桿菌,而有腸絞痛的嬰兒則沒有嗜酸乳桿菌。2012年芬蘭的一項對89名有過敏風險而沒有腸絞痛的嬰兒進行的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在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可以防止嬰兒哭鬧。同樣,2013年荷蘭的一項對有或沒有腸絞痛的嬰兒進行的研究表明,哭鬧的嬰兒腸道中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數量減少。

另外,多項研究表明,與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相比,腸絞痛的嬰兒更容易被革蘭氏陰性細菌所定植,尤其是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桿菌等大腸桿菌群。腸絞痛的嬰兒可能有更多的產氣大腸桿菌,導致胃腸脹氣和隨後的胃腸不適。2011年義大利的一項研究考察了乳酸菌對產氣大腸桿菌的抵禦作用,結果表明,27株經檢測的乳酸菌中有兩株對6種從腸絞痛嬰兒中分離的產氣大腸桿菌具有抗菌作用。也有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與嬰兒腸絞痛的關係,與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相比,有腸絞痛的嬰兒中糞便幽門螺旋桿菌抗原陽性的比例更高。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我們對腸絞痛嬰兒的菌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腸絞痛嬰兒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穩定性明顯低於沒有腸絞痛的嬰兒。腸絞痛嬰兒和沒有腸絞痛的嬰兒之間的腸道菌群組成的差異在三到四月齡時消失,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只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性的。這與嬰兒腸絞痛在三到四月齡時自然消失是一致的。

總之,所有這些結果都表明腸絞痛的嬰兒的腸道菌群組成可能與沒有腸絞痛的嬰兒不同,這可能在嬰兒腸絞痛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腸道菌群與嬰兒哭鬧相關的可能機制

早期腸道細菌的定植過程是從子宮開始的,並在出生時和嬰兒期間逐漸豐富。這一過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母親腸道和陰道菌群、母親健康狀況、母體應激、孕期飲食、產前和產後抗生素使用、分娩方式、餵養方式以及醫院和家庭環境等。因此,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種異常都可能解釋腸絞痛嬰兒腸道菌群的改變。然而,分娩方式和餵養方式已經被廣泛研究,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因素與嬰兒腸絞痛有關。孕婦健康狀況、飲食、壓力、孕期使用抗生素等對嬰幼兒腸絞痛及其腸道菌群發育的影響尚未得到廣泛的研究。

腸道菌群的改變與炎症性疾病密切相關。一些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改變與牛奶蛋白過敏有關。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差異也被認為先於過敏性疾病的發生。腸道菌群、食物過敏、腸道炎症和嬰兒腸絞痛被證明是密切相關的。事實上,最近一項針對36名美國足月嬰兒的研究報告顯示,腸絞痛的嬰兒糞便鈣衛蛋白的水平是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的兩倍。鈣衛蛋白是一種鈣結合蛋白,主要由中性粒細胞表達,是腸道炎症的標誌。在患有炎症性腸病以及其它兒科疾病(比如牛奶蛋白過敏、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乳糜瀉和腸道囊性纖維化)患者的糞便和血清樣本中,鈣衛蛋白的水平升高。腸絞痛嬰兒中糞便鈣衛蛋白水平的升高表明腸道炎症的存在。

與沒有腸絞痛的嬰兒相比,腸絞痛嬰兒的血清促炎症因子水平更高,比如IL-8、MCP-1和MIB-1β。此外,糞便中柔嫩梭菌和球形梭菌的水平與促炎生物標誌物呈負相關。這些發現表明,嬰兒腸絞痛可能是一種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的炎症性胃腸道疾病。

益生菌在嬰兒腸絞痛中的作用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大量研究調查了益生菌在治療和預防嬰兒腸絞痛方面的作用。

益生菌治療嬰兒腸絞痛

羅伊氏乳桿菌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益生菌菌株,在治療嬰兒腸絞痛方面顯示出最大的潛力。六項隨機對照試驗檢驗了其治療腸絞痛的有效性。所有6項隨機對照試驗所納入的腸絞痛患兒均是根據修訂的Wessel標準(哭鬧≥3小時/天,持續時間≥3天/周),並報告每日哭鬧持續時間。其中5項研究採用的安慰劑對照雙盲試驗,測試了每天補充1×108 cfu羅伊氏乳桿菌的效果;另一項研究是開放標籤研究,比較了羅伊氏乳桿菌與西甲硅油的效果。除了一項研究以外,所有試驗均報道羅伊氏乳桿菌對嬰兒腸絞痛有效。有趣的是,羅伊氏乳桿菌似乎對母乳餵養的腸絞痛嬰兒更加有效。有報道稱,雙歧桿菌在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菌群中佔主導地位,而配方奶餵養的嬰兒腸道菌群更為多樣化。這些差異可能是由於母乳的獨特成分或母乳中微生物的直接影響。然而,母乳餵養本身並沒有顯示出對嬰兒腸絞痛的發生具有保護作用。羅伊氏乳桿菌對嬰兒腸絞痛的療效似乎與母乳餵養有關,但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另外的研究也調查了其它益生菌對嬰兒腸絞痛的治療效果,表現出一定的菌株特異性。總而言之,益生菌在治療嬰兒腸絞痛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潛力,特別是羅伊氏乳桿菌。

益生菌預防嬰兒腸絞痛

只有少量研究將益生菌在預防嬰兒腸絞痛中的作用作為主要結果。2014年的一項研究隨機抽取了589名足月新生兒接受羅伊氏乳桿菌或安慰劑90天,以研究益生菌在預防足月新生兒腸絞痛、胃食管反流和便秘方面的有效性。在1個月時,益生菌組的嬰兒哭鬧時間明顯短於安慰劑組,且這種效果在3個月時仍持續。因此,益生菌在減少足月新生兒的哭鬧時間方面似乎是有效的。

益生菌預防和治療嬰兒腸絞痛的可能機制

益生菌在嬰兒腸絞痛中的作用取決於嬰兒哭鬧可能是由胃腸道因素所引起的這一假設。益生菌可以通過降低腫瘤壞死因子和調節Toll樣受體和細胞因子水平來減少腸道炎症。此外,益生菌可以降低早產兒和囊性纖維化兒童的糞便鈣衛蛋白的水平。然而,這並沒有在羅伊氏乳桿菌的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2014年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顯示,羅伊氏乳桿菌與安慰劑組的腸絞痛患兒的糞便鈣衛蛋白水平沒有差異,而隨機服用羅伊氏乳桿菌的成人的糞便鈣衛蛋白水平甚至高於安慰劑組,儘管仍然處於正常水平。

羅伊氏乳桿菌可能有許多調節嬰兒哭鬧的獨特機制。在動物實驗中,羅伊氏乳桿菌可以改變腸道調節的疼痛感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調節因子,通過對腸神經元鈣通道的阻斷改變腸道運動,通過對腸道黏膜層的保護作用減少細菌易位從而抑制腸道炎症。羅伊氏乳桿菌可以通過產生羅伊氏菌素(reuterin,一種具有殺菌作用的物質)直接殺死細菌。羅伊氏乳桿菌的其它殺菌作用可以通過產生羅伊黴素(reutericyclin)和乳酸來實現。羅伊氏乳桿菌還可以發酵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產生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對腸道具有保護作用。在人類研究中,羅伊氏乳桿菌已被證明可以減少胃食管反流嬰兒的胃脹,促進胃排空。羅伊氏乳桿菌還可以調節兒童體內細胞因子的產生。

值得注意的是,羅伊氏乳桿菌具有抑制大腸桿菌和幽門螺旋桿菌這兩種致病性細菌的潛力。大腸桿菌可能在嬰兒腸絞痛中發揮作用,幾項研究均表明,大腸桿菌在腸絞痛的嬰兒中數量明顯高於沒有腸絞痛的嬰兒。大多數益生菌菌株在體外可以抑制大腸桿菌菌株的生長。與此同時,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在嬰兒腸絞痛中的作用。體外研究表明,乳酸菌菌株可以誘導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抑制和抗菌活性。在有胃腸道癥狀的成年人的胃活檢中,乳酸菌數量與幽門螺旋桿菌數量成反比。大量研究也表明,羅伊氏乳桿菌在根除成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面是有效的,同時可以減少抗生素使用相關的副作用。

嬰兒腸絞痛的治療建議

嬰兒腸絞痛影響嬰兒的食慾和營養攝入,影響嬰兒的睡眠質量並影響其智力發育;也會增加腸絞痛嬰兒父母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抑鬱。對於嬰兒腸絞痛的干預建議,世界各地的臨床指南仍然簡單且有限。通常,人們建議首先排除醫學原因,為家庭提供支持,並讓看護人放心,這是一種能夠自我痊癒的疾病。腸絞痛且伴隨有牛奶蛋白過敏、腹瀉、發育停滯、進食不良、嚴重嘔吐或濕疹等其它指征的嬰兒,通常推薦使用低敏配方奶粉或者從母乳餵養的嬰兒母親的飲食中去除牛奶蛋白。隨著人們對於腸道菌群與嬰兒腸絞痛關係的研究以及益生菌在治療嬰兒腸絞痛方面有效性的證據的出現,益生菌也被考慮用於嬰兒腸絞痛。

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菌情觀察室 的精彩文章:

母嬰健康系列七:腸道菌群與嬰兒免疫發育
母嬰健康系列十一:腸道菌群與嬰兒自身免疫性疾病

TAG:菌情觀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