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關條約簽訂後73歲的他發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事實是如此

馬關條約簽訂後73歲的他發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事實是如此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

——梁啟超《李鴻章傳》

李鴻章,是晚清中興名臣,和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合稱「中興四大名臣」,也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被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被慈禧稱為「再造玄黃之人」,他主導了洋務運動,一生代表清廷簽下了30多個條約,其中絕大多數為不平等條約。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呈現出兩個極端,指責他的人說他是賣國賊,欣賞他的人則認為他有苦衷。我認為李鴻章是生錯時代的英雄,是大清的「背鍋俠」。

依稀記得,初中歷史課上講到洋務運動,歷史老師怒不可遏地痛斥到:「就是李鴻章這個老傢伙,這個賣國賊,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李鴻章的「背鍋事件」吧。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規》,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不停歇地簽約。

1895年3月20日,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還沒落座,李鴻章就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第三輪談判結束時,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倒在血泊之中。隨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只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到的不是那個萬人之上的權臣李鴻章,而像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拒絕。李鴻章又還價:「5000萬兩不行,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看不到中堂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受夠了。可中國那邊,等待的並不是理解,而是罵聲和鄙夷。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他不過是一個快要進黃土的老人。雖然他說:「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待不下去了。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升起,自始至終,沒有人唱國歌。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時路過日本,需要上岸換船,但他曾發誓不踏日本之土,隨從之後在輪船間架木板讓他通過。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驕傲了整整一生。

1901年,《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簽完條約,李鴻章血吐不止,不就便去世了。

李鴻章對自己曾有過這樣一段評價,「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大清裱糊匠」之稱便從這來。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中堂何曾負天下,萬千史書盡負他!

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照亮人生!讓文學滋潤生活幸福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元代名醫李杲祖上是宋朝邊關大元帥,後代卻以名醫行天下
斧聲燭影是歷史四懸案之一,宋太祖趙匡胤被弟弟趙光義殺死奪位?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