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番表態,令曹操成為天下聞名的奸賊,事實真相卻截然不同

這番表態,令曹操成為天下聞名的奸賊,事實真相卻截然不同

說到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的創立者曹操,恐怕在不少小說讀者的心中,曹操的形象也早有定論。多數情況之下,曹操的種種所作所為,也是小說作者為突出他個人形象的「奸詐」和「狡猾」,從而特意定製下來的。而這種筆法,也是《三國演義》中最為常見的「出場定型」。比如劉備之「仁厚」,諸葛亮之「多智」,儘管這些人物形象的過度拔高,會讓被描寫的主角顯得不太真實;但作者卻在書中樹立起了「尊劉貶曹」的思想,從而讓許多讀者在這種情勢下,也更加喜愛蜀漢集團中的大小人物。

反觀曹操這個蜀漢集團最大的敵人,卻毫無疑問的成為了一個反派。而曹操之奸,則在一開始就已經凸顯出來了,即在曹操出場之時的介紹中,見於名士許邵對其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於這個評價,不拘泥於古法的曹操,倒也是顯得十分高興。根據小說中的情節發展,曹操在後來做了一件事情,卻讓他得到了天下人對其的謾罵之聲。

說到這,相信不少讀者已經瞭然,這件事便是曹操曾經殺害了呂伯奢一家老小。此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回,曹操帶領陳宮逃到了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中,後者熱情的將曹操迎回家中。卻不料呂伯奢出去買酒之時,曹操卻生出疑心,夥同陳宮將呂伯奢一家老小斬殺殆盡。直到在後院發現了一頭被綁縛的豬,曹操才知道錯怪了呂伯奢。在此情形之下,曹操不僅沒有懺悔,反而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這樣一句刻薄的話語。

這句話一出,也讓曹操在此坐實了「奸雄」之名。百餘年來,當讀者在讀到這個故事之時,自然也是紛紛對曹操的奸詐有一些反感。但這畢竟只是作者為了塑造曹操這個奸雄形象,所進行的一定加工。那麼在歷史上,是否有過相關記載呢?

且看歷史上,曹操這時候的舉動卻並非如此。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可以看到,曹操出逃並非是刺殺董卓失敗,而是他並不想與董卓狼狽為奸。從這裡能看到,曹操在此時,尚且是忠於漢室江山的。

可值得玩味的是,陳宮和呂伯奢這兩個主要人物,在曹操的逃亡過程中,也始終未曾出現。直到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之時,後世讀者才發現了一絲古怪之處。因為在這裡,就連裴松之也沒能判斷出事情真相,索性一連引了三個不同的說法。不過在裴松之注引的三個版本中,陳宮未曾出現,曹操也沒有直接殺死呂伯奢。而呂伯奢的家人為曹操所殺,卻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只是在三家說法之中,曹操殺害呂伯奢家人這一事件的目的,卻存在著較大出入。

首先來看《魏書》中的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可以看到,曹操先是受到了呂伯奢兒子的攻擊,這才奮起反抗,手刃了數位賓客。倘若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曹操在這件事中,反而是一種正當防衛的情節,並無半分不妥之處。

但在這裡,筆者要說明的一點是:《魏書》乃是晉人王沈(司馬氏心腹)所作,其上面的史料,也並非完全真實。而它最為人詬病的一點也在於,這本書中存在了太多的「多為時諱」的內容。也就是說,很多關於當朝統治者(包括曹魏集團在內)的隱晦之事,被王沈刻意隱瞞亦或者是美化了。正因如此,筆者任認為《魏書》中的這段相關記載,並不可信。

接下來再來看看《世說新語》中的說法:「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可以看到,此時的曹操又變了另外一副模樣。他疑心太重,這才殺害了呂伯奢的一家老小。而本文中的曹操形象,也是基本符合小說中的奸雄面目的。

但筆者仍然需要指出的是:《世說新語》畢竟只是一本小說形式的體裁,所以其中內容也多為杜撰之意。除此之外,這本書似乎對曹氏父子極為的不友好。除了曹操出現了「奸雄化」的特徵,就連曹丕也成為了一個心狠手辣的君主形象。後者逼迫曹植寫下七步詩,其真偽時至今日也未能堪破;不僅如此,曹丕還用毒棗殺掉了另外一個親弟曹彰,這也不符合歷史的真相。出於這點原因考慮,本段中出現的曹操形象也是不符合真實事件的。

最後再來看看孫盛在《雜記》中的說法:「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可以看到,曹操是錯殺了呂伯奢的家人;而且在事後,曹操還感到很是凄愴,這也足以證明了他在事後的後悔之意。

按照同樣的邏輯,當放眼於這本史料當中之時,便會發現該書作者孫盛,確實是個難得的史學家。因為孫盛「詞直而理正」的態度,是得到了後者不少人的認可的。正因如此,筆者也覺得只有孫盛的記載頗為貼切,他比較真實的還原了曹操殺害了呂伯奢家人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

綜上所述,曹操在歷史上雖然沒有直接殺死過呂伯奢本人,但是卻因為一個誤會,從而錯殺了呂伯奢的幾位家人。而且曹操在事後表現出的態度,也並非是冷血以對;反而是曹操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從而產生了悲愴的心理。而這樣的一個曹操,卻也更加的符合曹操真實的歷史形象。

參考書籍:《三國志》、《世說新語》、《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八百對十萬,張遼為何能獲得勝利,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場決定三國格局的戰役,劉備失去關羽,孫權也失去了一員虎將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