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上午收了一個冠心病的女性,66歲,到了病房後,聽醫生介紹完病情,一聽說是冠心病,就大哭起來,誰勸也不行,問其原因不說。因為是我門診收進來的,於是我也趕緊去看看。

後來張女士情緒稍穩定一點,邊哭泣,邊說著:得了冠心病算完了,以後可咋辦呀,又得支架,又得搭橋,啥也幹不了了,弄不好來個心梗,一下就算完了......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聽起來張女士懂的還不少,但張女士也算是一知半解,自己嚇自己,冠心病確實有一部分人會支架或搭橋,確實有部分人會心肌梗死,但大部分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好好的對待冠心病,如果能好好的對待關係,那麼冠心病也是很聽話的。

其實最關鍵看我們怎麼對待冠心病,態度決定結果,如果我們重視冠心病,那麼冠心病並不可怕,如果我們不重視冠心病,冠心病確實可怕。?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冠心病初期

冠心病在初期確實不可怕,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癥狀,可是如果這時候不積極的控制,那麼就可能進一步加重,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大家都聽說過,是一種非常嚴重,死亡率很高的心臟病。

冠心病大概的意思就是心臟血管垃圾加重,引起血管狹窄程度>50%的時候,就叫冠心病。當不同的冠心病程度,結果不一樣。按照狹窄程度來說,<70%的狹窄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有任何感覺,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如何預防冠心病越來越重,減少支架或搭橋:

超過70%的狹窄,在運動、勞累、寒冷、吸煙、酗酒、用力等等刺激下就可能會引起心肌缺血發作,出現心絞痛,這時候就有危險。不但會導致患者不舒服,更主要的是如果屬於不穩定斑塊,不穩定性心絞痛,那麼就可能發生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如何防止狹窄從50%發展到70%以上,因為小於70%的狹窄,我們大部分人都很難查出來,因為沒有癥狀,大家也不可能去做個冠脈CTA或造影。所以大部分發現冠心病的人血管狹窄都超過了70%。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血管有沒有狹窄呢?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只能從高危因素去判斷,高危因素越多,發生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高危因素控制的不好,冠心病越可怕。引起心血管狹窄的高危因素包括:遺傳,也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在中年或青年時期發生過冠心病,尤其心肌梗死的人,得冠心病的風險就越高;高脂血症不控制;糖尿病不控制;高血壓不控制;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等等這些因素越多,那麼製造的血管垃圾越多,引起冠心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們不能等到血管狹窄已經超過70%,已經引起心絞痛才想起來預防;雖然心血管狹窄<70%的時候,我們沒有癥狀,但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有沒有三高,應該知道自己有沒有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應該知道自己是不是肥胖,應該知道自己有沒有運動,應該知道自己有沒有抽煙喝酒,應該知道自己有沒有熬夜壓力大。這些點越多,就越應該改正,越應該預防冠心病。


心絞痛發作,就是心臟的報警: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發生心絞痛是心臟最後一次報警,當我們發生心絞痛的時候,一般都能在3-10分鐘左右緩解,但只僅僅是臨時緩解,這是提醒我們儘快就診,要不就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心肌梗死。心絞痛不僅是心臟部位的疼痛,心絞痛是包括心前區疼痛、胸痛、胸悶憋氣、咽部緊縮感、牙疼、上腹疼痛、後背疼等等癥狀。都呈發作性,就是突然就會發作,尤其是活動勞累後發作,過幾分鐘就能緩解,好了就如同正常人,但這個好只是臨時的,這是心臟最後的報警,一定及時就診,以免加重。確診冠心病一定要正規藥物控制+繼續的健康生活方式。


心肌梗死確實可怕:

如何預防冠心病加重,減少心臟支架和搭橋,醫生一次說明白

可怕的心肌梗死,並不是大家都能做到以上預防,照樣每天都會有人發生心肌梗死。一旦確診心肌梗死,就是和是時間在賽跑,越快就診越能救命,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只有溶栓和支架,大原則就是能支架盡量支架,不能立即支架儘快溶栓。但大家一定記得,這時候不要耽誤時間,不要給任何七大姑,八大姨打電話,唯一做的就是配合醫生簽字,只有這樣才能救命,才能減少心衰發生。?

總之,冠心病並不是那麼可怕,但關鍵還是要看你怎麼對待冠心病,正規對待冠心病,冠心病就乖乖的,忽視冠心病,冠心病一定會報復你。

【受維權勇士保護,侵權必究!如有心血管問題請私信!】

#清風計劃#

#我心中難忘的醫生/患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