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的大歷史觀 9——歐洲 東亞 文明外圍區域

我的大歷史觀 9——歐洲 東亞 文明外圍區域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錢穆先生曾談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之區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游牧文化發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帶,農耕文化發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業文化發源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之島嶼。」

一『東亞華夏』

古典時代,歐亞大陸作為一個整體有些其他大陸難以比擬的優勢,擠破頭都要進WTO也是一樣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世隔絕的美洲大陸,面對日耳曼水手和傳教士的時候,除了恐懼還是恐懼。沒有輪子和馬的原始人面對那些新式武器是一場悲劇,也是獨立發展文明的弊端。而在歐亞大陸本身來看,也被一些獨特的山川水文分割成幾個不同的區域。不過這個隔斷和撒哈拉以南與美洲不是一個級別,畢竟山高水遠也總是會有人趟過去的。

從東亞大陸東邊最大的海洋來看,太陽從東邊升起,夸父逐日向瑤池,也算是人類的禁地了。畢竟中國人是無法忍受沒有土地這個事情的,哪怕不是他的,只要能去耕種就好了。東亞大陸是典型的一大片的連續不間斷的農耕土地,人們需要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就能帶來希望。

(注)

紅色 中心 伊洛中原

綠色 四邊 山西 荊楚 漢中 齊魯

黃色 四角 關中 河北 巴蜀 江東

褐色 邊角 鄂爾多斯 陰山 嶺南 閩粵

黑色 外圍 西域 青藏 雲貴 蒙古 東北 太平洋

字體 走廊 河西 遼西 茶馬 商船

白色 邊緣 西伯利亞 七河 帕米爾 印度 中南 東北亞)

從東非大裂谷走出來的原始人最早在兩河流域停下來,然後是周邊區域,最後才是東亞(不包括美洲澳洲,不在文章考慮範圍之內)。不過走的最遠的人們選擇了一片最美好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非常適合農業生產。地理環境讓這群人變得勤勞刻苦,這又催生出更多更多的人。越來越多的農民耕種著全世界最大的最適合農耕的土地,這讓古典時代的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達則兼濟天下,帝王們就可以抽時間做一點事情。例如長城,大運河。抵禦來襲之敵,利用水患來利國利民,東亞地區的文明水平後人發,先人至,幾個世紀輪迴就成為東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領頭羊。而作為文明文明核心的就是華夏文明,在華夏文明的四面八方都是化外之地。其中和東亞華夏文明互動最多的是北方的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同時這也是和華夏文明之間恩怨最多的。從始皇帝築長城以來之後幾千年後的愛新覺羅氏通婚黃金家族才徹底的化解這段跨越少年的愛恨糾結。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上吹來的的北冰洋寒風讓蒙古高原成為農耕文明的禁地,卻造就了游牧部落的生活狀態。匈奴,鮮卑 ,柔然 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在蒙古高原孕育出來的,時斷時續的戰爭讓北方的胡服騎射帶到了中原,也讓華夏文明的基因一點點滲透進蒙古高原。

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就像一隻鷹,而東北方向的漁獵部落更像是來自森林的狼。話說這些在森林過著漁獵生活的人們實際上較之草原游牧部落更加的瘋狂,在純粹的戰爭角度來看他們的生活狀態更加的原始,體現在戰爭中就更有戰鬥力。只不過他們的原始也讓他們距離文明中心更加的遙遠,沒辦法接觸到高層次的文明來完成自我進化,在中國歷史中,北方草原游牧部落比森林漁獵部落出場的要晚。得失之間就是地緣位置之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而在唐朝經歷塌天之禍之後,重用邊疆少數民族將領的後果迅速催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擋,來自白山黑水的漁獵部落和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迅速握手言和,開啟了三百年的滿清王朝。

在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看來,東北方的漁獵部落是一個後花園,或者說援手之一。因為在華夏文明的西北邊還有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白山黑水畢竟也是農耕地區,而這個利益集團的生活場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類禁地。除了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就是這個地方了,在這裡居住的人們算得上是沙漠農牧部落。對於西域的人來說,農和牧的分界線就在於沙漠和土地的得失之間了。天山南北就是兩個大型的沙漠盆地,真正的流沙河,進的去出不來。(在此向博望侯張騫致敬)由於阿爾泰山,天山,喀喇昆崙山三條山脈的存在,讓西域分成了天山南北兩個小區域。無論是軍事角度的斷匈奴一臂,還是絲綢之路的安定繁榮,華夏文明圈在強大之際都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就是華夏政權強大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西域的重要性還在於這是古典時代東亞核心區的華夏文明與世界交流的窗口,也是傳播華夏文明影響力的必經之路。

就在西域南邊有一個世界第三極,顧名思義,南極北極之外的另一個極限。這個極限是龐大連貫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6000米左右。由於印度次大陸的碰撞,在這一地區形成了眾多的龐大山脈。這麼高海拔的地區和華夏文明之間一直都關係不錯,直到和華夏盛唐一起走向了巔峰——吐蕃。不知是天意還是悲哀,這片極限土地上的人們最終慢慢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時這個亞洲水塔也為成為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國之大幸。與青藏高原成一個整體和延伸的是橫斷山脈,橫斷山脈處在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之間,東西走向的山脈瞬間擠壓成南北走向的山脈。最終這裡成為華夏文明的西南邊陲,與雲貴高原銜接的是嶺南的十萬大山。百越之地的山地在歷史的長河裡演變成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終在經濟重心南移的時候成為華夏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讓無數的外國史學家政客們眼紅,太高太冷太熱和汪洋大海自然而然的包圍著東亞的政治中心。作為四個河谷文明的最後一個,東亞的河谷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都有兩條河流,而最完美的是,東亞的兩條母親河是西東走向的。而其他的河谷文明都是南北走向,從河流走向來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只有西東走向的河流才有利於上下游之間的交通和往來。南北走向的河流在海拔和緯度上都有顯著的差別,而南北之間的矛盾對立往往也是主流的。上埃及與下埃及、安納托利亞上游與新月沃地下游,印度河犍陀羅地區與印度河卡拉普拉地區。這些對立的上下游利益集團是古已有之的對立集團,甚至在今天也是如此。

中國地形圖

中國山脈圖

中國水文圖

中國平原圖

中國大陸的地形是全球最複雜也是最多樣化的,從海河平原到江東平原,從關中平原到齊魯丘陵幾乎全都是連續完整的大型平原,在這樣的農耕地形里生活很容易進行文化交流和軍事行動,因此,中國歷史各朝各代的中心都在這個區域內。在這塊區域的周邊,關隴、巴蜀、嶺南三個小核心,所依仗的地勢儘管難以被軍事突破,但是在中原主體統一的情況下,通過其他政治手段比較容易地實現了中央統一管理。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中心地帶是長江和黃河沖積形成的肥沃土地,從東到西被這兩條重要的可以通航的水系連接了起來。後來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從南到北將這兩大水系之間用便利的車船聯運到一起。相互交織的水路和陸路的交通網,不僅幫助人們實現了整個流域的文化交流,更有利於中央政權的軍事部署從而實現疆域的統一。從外部來看,中國北邊有燕山、陰山、賀蘭山,自始皇帝嬴政始修築長城,北邊就形成系統性防禦體系。西邊有天山沙漠地區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的隔絕,中國相比歐洲有更相對穩定的邊界,周圍的文明貿易和軍事衝擊幾乎被拒之門外,這樣就產生了中國自成一派,一家獨大的局面。北起燕山山脈,西至太行山脈,南達長江中下游,東到大海海岸,這樣一大塊幾乎連續的平原,緯度低,雨熱同期,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這也是華夏文明後人發先人至的根本所在,也就是地緣板塊的優勢。

歐洲水文圖

歐洲地形圖

歐洲山脈圖

歐洲平原圖

歐洲民族圖

日爾曼人遷徙圖

歐洲的地形狀態是非常零散的,也就是整體上是一種支離破碎的地形。山川能夠很大程度的阻擋和制衡地區文明的發展,更嚴峻的是中歐和北歐是一馬平川的平原,越過烏拉爾山的分界線,來自歐亞大陸的游牧部落可以長驅直入,躍馬挺槍直到大西洋沿岸,例如成吉思汗的長子西征就差那麼一點了。這種狀態很容易形成一個個獨立,半獨立的割據利益集團。凡國界,河不如山,山不如海, 自西向東來看,歐洲大陸上英吉利海峽,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和巴爾幹半島,地中海把歐洲變成一系列的獨立利益集團,自西北到東南來看,盧瓦爾河、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更加劇了歐洲的分裂態勢,分散流動的河流都是獨流入海的,河流之間沒有關聯。雖說河流可以最大程度的讓上下游的居民增加聯繫,而毫無關聯的河流就是起反作用力了,甚至更嚴重。不同區域的居民依託各自的山脈和水源就可以在孤立的平原上發展文明,在高盧、波德平原、烏克蘭大草原、西斯拉夫平原。緯度高,低氣溫,並不是優良的農耕地區,所以歐洲並沒有和東亞文明一樣形成強大的農耕經濟。在早期歐洲的農業人口重心在更溫暖的環地中海。屬於地中海氣候,東北向的夏季風,逼走熱氣;西南向的冬季風,帶來了雨雪。雖然波及了巴爾幹半島,但卻是雨水點地而已。雨熱都不同期的後果就是農業發展不發達,不足以帶動南歐環地中海的農耕文明發展,因此,歐洲文明就發展為富有冒險精神的商業海洋文明。歐洲中部和東部都是一望無際的廣大連續平原,歐洲地理環境的開放性,讓歐洲的南方和北方受到埃及文明與北歐文明的衝擊,東部有俄羅斯文明、蒙古文明的影響,加上東南方還有小亞細亞文明,西歐文明在四個方向都受到外部文明的衝擊。

圖:歐洲中心區域及外圍

(注)

紅色 中心 亞平寧半島(羅馬)

綠色 四邊 阿爾卑斯山南麓 馬格里布區域 伊比利亞半島 巴爾幹半島

黃色 四角 高盧 摩洛哥 尼羅河 巴爾喀千山

黑色 外圍 大西洋 愛爾蘭(凱爾特) 英格蘭(安格魯撒克遜) 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維京人) 北歐平原 (日耳曼人)

東歐平原(斯拉夫人) 安納托利亞高原 耶路撒冷 撒哈拉沙漠

二,『歐洲』

歐洲不是四個河谷文明之一,也沒有典型的主要河流來維繫各個地區的穩定與文明交流。萊茵河,多瑙河很多的時候起的是反作用力,加劇了歐洲的支離破碎。歐洲的文明核心區在巴爾幹搬到和愛琴海上,而把古希臘文明傳播到整個歐洲的是亞平寧半島上的古羅馬。羅馬人是希臘人的粉絲,對於古希臘的哲學家思想家而言,羅馬是一個好學生。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古希臘城邦一蹶不振從此進入歐洲的附庸二流地位。而古羅馬的崛起又一次拿起了古希臘的精神,最終在羅馬城發揚光大,而整個歐洲的文明基因也都有羅馬的底子。亞平寧半島由於火山灰的存在,在古典時代是一個農耕的最佳場所。與東亞華夏文明一樣,把農耕搞好是第一任務,衣食無憂之後亞平寧半島的羅馬人就像是繼承了秦帝國的漢人一樣,迅速收下馬其頓的政治優勢,羅馬開始了新征程。

羅馬城作為古希臘文明的繼承人,在生活形式和精神狀態上最快最早的和巴爾幹半島融合在一起,而古希臘作為羅馬的老師在許多年之後最終成為新羅馬。實際上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之間是一種繼承發揚的關係,在羅馬帝國被蠻族搞得四分五裂的時候,明智的羅馬人選擇了古希臘來做新羅馬的城市。而這個給了羅馬精神內核的城市最終屹立了近千年,成為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政治繼承人。阿爾卑斯山南麓在今天的義大利地圖中是一個國家的部分,不過那個古典時代,阿爾卑斯山南麓有幾個城市,這幾個袖珍的城市和羅馬城平起平坐,甚至遠遠的超過了羅馬城。威尼斯,熱那亞,世界上最早的銀行金融國家,作為莎士比亞筆下的商人模型,他們的確見錢眼開,唯利是圖。不過這是威尼斯商人的地緣訴求,歐洲商本思維的集中體現。巴爾喀千山一直以來都是歐洲的基督之盾,匈牙利大草原的彎刀是護衛歐洲的第一道防線。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是凱撒征服日耳曼的戰利品,作為日耳曼部落最接近羅馬城的幾個支派民族,他們和羅馬的關係最緊張,不過他們也像南匈奴依附漢朝一樣,依附在羅馬附近,最終成為羅馬城的一部分,雖然這個融合過程導致了三世紀危機,並且把西羅馬帝國也顛覆了。更北方的日耳曼人和北上的北匈奴一樣,不願意接受漢朝/羅馬的定居生活而選擇了窩在老家,最終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留守居民成為了叱吒風雲的維京人,而這群拿著維京戰斧的人在征服了歐洲之後,也迅速與歐洲融合,成為了諾曼人。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離的最遠,隔著英吉利海峽,成為凱爾特人殘部的新家園。地中海南邊的馬格里布地區和尼羅河流域一直都是歐洲的勢力範圍,或者說歐洲的地緣範圍內。雖然說是非洲,不過幾千年來的文明交流來看北非與歐洲的關係更加緊密,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十一世就是一個村正的希臘人。

撒哈拉沙漠就如同東亞的西域沙漠青藏高原一樣,為整個歐洲阻擋了來自西南邊陲的威脅。當然,並不是絕對。而不同的是東亞的吐蕃政權與西域政權有相當重要的話語權,在某些時候甚至和東亞華夏文明有相當大的掣肘之力。這也讓西域青藏與華夏文明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為之後的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撒哈拉沙漠就不一樣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由於在地圖上撒哈拉沙漠的赤道位置,讓他看起來不怎麼大,實際上這個沙漠和中國差的不多。想像一個人從新疆喀什走到黑龍江雪村那會是什麼感受,龐大的沙漠群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徹底隔了起來,在西北非的沙漠中有三個黃金帝國,最強大的桑海帝國也和歐洲互動不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木曰兮歷史系 的精彩文章:

我的大歷史觀 8——地中海與海中地的中轉站

TAG:曉木曰兮歷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