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來源 | STRATECHERY

編譯 | 科技行者

不得不承認,筆者對於Facebook的區塊鏈計劃判斷得相當不準——造成錯誤的原因往往可以預測:有偏見。換言之,我已經了解到這家公司的動機是什麼,然後通過這個視角看新聞,而沒有批判性的思考新聞里的哪些部分可能無法證實我的假設。

因此,當筆者上個月讀到《華爾街日報》的一篇關於「Facebook公司正在開發基於加密貨幣的支付系統」時,便馬上在自己的每日更新中寫道: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並不是比特幣的競爭對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比特幣的全部節點在於分散式,而Facebook的力量則源於中心化。事實上,這可能也是最核心的區別,我們不妨以此為基礎審視Facebook在加密貨幣領域所做的一切:該公司不會背叛其主導地位,而只會想辦法加強這種地位。正因如此,筆者並不太擔心是否知道項目的實現細節:所有細節都只是約束了用戶需要在網路當中扮演的角色,而Facebook將擁有最終控制權。

當時我只讀到了摘錄內容的第一部分:Facebook公司通過這部分內容強調了Libra項目的所有積極因素(該社交巨頭於上周宣布將與新成立的Libra協會開展合作)。在我看來,事情非常簡單,Facebook公司不可能投入大量資源推動那些可能會削弱其統治地位的趨勢。我的錯誤之處在於,我想當然的認為Facebook一定會選擇公開控制這一途徑。但令人沮喪的是,我錯了,而且錯得與我之前的分析徹底相背,甚至有違我通過聚合理論對互聯網的整體態勢做出的整體審視。


Libra是什麼?

Libra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交易內容被記錄在共享分類賬之上,並由負責獨立解決加密問題的「礦工」進行驗證,而後達成交易合法性的共識,並將結果永久添加到分類賬當中。

在實踐當中,整個過程要複雜得多:雖然確實會有一組受限的「驗證者」(或者說礦工)共享這些鏈接在一起的獨立區塊中的交易歷史(也就是區塊鏈網路),但Libra實際上會公開當前的狀態。具體來講,這意味著新交易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完成添加,就像是在電子表格中添加一行而非從頭開始重建整個電子表格。

換句話說,Facebook公司在信任與效率之間進行了權衡:任何人都可以在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網路當中「重建電子表格」,其中的區塊鏈完全公開;但在Libra當中,普通用戶必須信任Libra的驗證者。

在另一方面,由於每筆交易都會帶來高昂的溝通與驗證開銷,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7筆交易;而Libra項目則承諾每秒處理1000筆交易。


驗證者

那麼,驗證者是誰?Facebook自己當然是其中之一,但也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經存在28家「創始成員」,包括商家、風險資本家以及支付網路,且必須滿足以下三項標準中的兩項:

  • 市值超過10億美元,或者客戶現金流超過5億美元。
  • 每年客戶接觸量超過2000萬人。
  • 被《財富》或標準普爾等第三方協會評為行業前百名領導者。

這些「創始成員」必須至少投資1000萬美元,並為網路提供計算能力。此外,對於依賴預算、業績記錄以及排名的非營利性組織及學術機構,協會還提出了單獨的要求,但可能無需提供最低投資。Libra項目明年計劃吸引100家創始成員。

接下來是Libra協會的其它一些重要須知:雖然其成員(同時也是驗證者)確實控制著Libra協議,但Facebook公司並不能控制各驗證者。從宏觀角度來看,這意味著Facebook公司無法控制Libra項目。


Libra與Facebook幣

為了了解這種區別,我們可以考慮Facebook公司能夠採取的另外一種方式,即所謂「Facebook幣」。在後一種情況下,Facebook方面可以全面控制相關協議,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控制將使Facebook直接受益並影響到Facebook幣的實用性:

  • 效率與可擴展性將實現最大化,因為Facebook能夠實現自我完美協調。
  • 由於Facebook幣無需達成共識,因此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
  • Facebook能夠完全了解系統上發生的所有交易,因為其能夠控制所有入口點。

可以看到,Facebook幣在信任與效率之間的權衡方面,選擇了與比特幣完全相反的道路: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比特幣方面,我們不需要信任任何人——你可以自行驗證整個區塊鏈,但卻需要付出交易效率的代價。在另一方面,Facebook幣要求用戶完全信任Facebook,但交易處理效率會更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支付:微信負責處理交易並存儲資金,並成為資產歸屬確認的唯一權威認定方。而且正是由於微信擁有這種無處不在的廣泛性與高效性,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才成為中國的默認支付機制。

不出所料,微信並沒有使用任何基於區塊鏈的技術。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區塊鏈的核心在於立足多方之間進行分類賬分配,這種方式在效率上遠遠不如簡單將整個分類賬存儲在由單方管理的單一資料庫之內。


信任與效率

這就得出了前文中提到的錯誤結論:筆者首先認定Facebook公司一定是想收集交易數據,而沒有注意到《華爾街日報》上報道的Facebook正在採用某種區塊鏈技術的說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明顯的信號,意味著無論Facebook公布怎樣的結果,該結果都不可能被Facebook所完全控制。因為如果其目標在於推出由Facebook全面控制的Facebook幣,那麼其根本就沒有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必要。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對Libra項目最理想的理解方式,就是將其視為一種分散式分類賬——它相當於公鏈與內部資料庫之間的一種折衷性產物: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這意味著整體系統在效率上優於比特幣,同時將必要的信任級別分散至多個實體,而非單一一家公司: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其中做出的妥協就是,Libra並非完全無信任網路。但Libra白皮書當中提到,項目仍會努力將此作為一項長期目標:

為了確保Libra項目真正開放,並始終以符合用戶最佳利益的方式運作,我們的目標是讓Libra網路實現無信任化。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並不存在一種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案,能夠通過無信任網路方式支持全球數十億用戶進行交易時所需要的規模性、穩定性與安全性。Libra協會的宗旨之一,是與社區開展合作研究並實現這一過渡。過渡工作將在Libra區塊鏈與生態系統公開發布後的五年之內開始。

時間將告訴我們這項目標能否實現:如果大家翻轉上圖中的「信任(trust)」軸,則當前狀態如下所示: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當談論「無信任」與「效率」時,我們可能首先需要證明存在一種有效的前提,即對必要信任水平的任何削減,也都會令效率發生相應的降低。從筆者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Libra項目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仍然會將效率視為最高的優先順序事項,這意味著Libra項目的使用規模越大,其過渡至無信任模式的道路就越是艱難。


信用卡的挑戰

儘管如此,如果Libra長期被少部分數量雖在增長但卻仍然規模有限的驗證者所控制,那麼其就算比單獨由Facebook掌握好些,也一定會面臨類似的難題。除了當下用戶們對於Facebook公司的信任度幾乎降至最低點之外,我們還應當考慮另一個現實問題:為什麼其它大企業都希望推出由自身獨立控制的貨幣?

需要強調的是,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的情況與中國大不相同:目前的信用卡機制存在缺陷,特別是在手續費方面,但卻已經被各發達國家的商家及消費者所廣泛接受。在另一方面,中國則完全跳過了信用卡時代;這意味著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的唯一對手就是現金。在這種情況下,微信支付面對大筆現金時表現出的強烈優勢,足以克服集中控制所帶來的任何問題。

而對於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而言,Facebook幣面對信用卡時的相對優勢則沒那麼明顯,這意味著其將遭遇廣泛的採用障礙。考慮到全面信任Facebook這一前提,這種障礙甚至可以說無法逾越:

Facebook的Libra計劃能成功嗎?

因此,Libra項目在引入眾多驗證者時雖然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效率下降,但這卻是一種必要的自證手段。只有這樣,用戶才會相信Libra不會受到Facebook的一手操控——因為會有Spotify以及Uber這樣的企業在Facebook平台之外提供服務,並由Visa及PayPal等支付網路帶來渠道支付。Facebook也許能夠藉此讓Libra獲得壓倒信用卡的發展機遇。

聚合與長期運動

筆者認為,這裡沒必要刻意否認Libra項目所帶來的廣告效益:例如,匯款一直都是加密貨幣在獲取社會認可方面最為典型的例子——現有制度對於無法承受手續費的人們確實不夠友好。另外,雖然我個人擁有不少信用卡,但現實情況是,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內貧困群體的信用卡普及率要遠低於很多人的想像:最終,以擁有智能手機為前提的數字貨幣有可能大幅擴展市場對消費者及服務供應商的覆蓋能力。

換句話說,Libra項目有可能在貨幣流動方面提供更為順暢的渠道;當然,這種潛力並不限於Libra項目,各類數字貨幣都將此作為最核心的賣點。但由於得到了Facebook公司的支持,特別是考慮到Calibra錢包既是一款獨立應用程序,同時也能夠內置於Facebook的Messenger與WhatsApp當中,Libra的訪問難度可能要比其它加密貨幣低得多。在減少摩擦方面,簡化用戶體驗與消除中介機構同樣重要。

除了關心由誰負責驗證交易之外,信任體系還擁有另一大組成部分:相信Libra的價值能夠保持穩定。正因為如此,Libra項目才決定創立一攬子貨幣全額資金儲備。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並不能阻止Libra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貨幣,但現在用戶與商家都可以相信Libra擁有充分的價值穩定性,可以用於日常交易。

如果這一切投入都能得到回報,那麼用戶與商家將更信任Libra協會而非Facebook一家公司;此外,Libra幣比信用卡更便宜、更易於使用也更靈活。再有,Libra本身將成為一種可靠的價值載體,這會顯著降低大規模使用當中可能出現的阻礙。

這也正是Facebook公司有望在這筆投入當中獲得回報的理由(也是我在之前的分析當中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數字貨幣對於金錢的影響,正如互聯網對於信息的影響——其中將出現朝著聚合點發生集中化的長期趨勢。當沒有摩擦時,控制機制將由以往的守門人式供應控制轉化為聚合方式的需求控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Libra幾乎必然需要為該貨幣開發出第一款錢包方案,並由此建立起無可比擬的便利支付網路。Facebook公司認為通過控制Libra項目,而非控制Libra項目的大部分用戶,即可為數字貨幣的流通提供最佳體驗。


能成功嗎?

如果Libra項目真能取得成功,那麼其仍可能會分階段推進,且每個階段都將面臨不同的挑戰與競爭對手:

  • 最初,Facebook Calibra錢包應用程序最典型的用例將是點對點支付,意味著其競爭對手將包括PayPal的Venmo等應用程序。
  • 第二階段用例是利用Libra幣與商家進行交易,商家可以獲得較信用卡更低的手續費以及規模更大的受眾市場(即沒有信用卡的潛在用戶)。需要注意的是,Libra項目的創始成員中並沒有銀行機構,而銀行正是信用卡體系中的主要參與者。另一方面,Visa與Mastercard則與PayPal一樣,樂於搭上Libra這趟便車。
  • 最大的飛躍將最後到來:Libra幣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而並非僅僅是交易載體。前兩個用例將成為變數,而這最後一種用例則相當於函數,且有望得到世界各地政府的廣泛接納。需要強調的是,這也是Facebook公司放棄直接控制Libra項目的另一大理由:監管機構將能夠限制Calibra這類錢包(其必須完全遵循「了解客戶以及反洗錢法規」),但Libra本身(特別是在實現完全無信任模式之後)的控制難度則要高得多。

由於筆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種種原因,可以理解Facebook公司如何憑藉著自己的業務規模優勢推動Libra項目茁壯成長。正如谷歌公司長期以來一直鼓勵人們使用互聯網一樣,互聯網用戶越多,谷歌獲得的收益也就越是可觀。同理可知,使用數字貨幣的用戶越多,像Facebook這樣能夠主導數字貨幣的公司也將獲得更可觀的收益——無論是通過廣告、交易還是單純提升網路價值。

不過,這同時也是令用戶們持懷疑態度的理由:谷歌公司利用互聯網規模賺取更多收益的想法,曾經被視為一種可以接受的激勵性措施,同時也使得谷歌的服務長期保持免費;但在如今,這種集中化以及伴生而來的獲利潛力已經為更多人所理解,用戶也開始思考這些聚合方究竟掌握著怎樣的力量。

Facebook公司的情況尤其典型:儘管該公司努力設計出一套無需信任Facebook的系統(再次強調,這裡談的不是Facebook幣),但Libra項目已經被廣泛稱為Facebook項目。除非消費者們真的能夠獲得非同尋常的收益,否則Libra項目恐怕很難快速吸引到眾多用戶的認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Calibra錢包:Facebook公司承諾不會將交易數據與個人數據相混合,但相信這一承諾的前提是信任Facebook公司。如今,真的還有人敢信任Facebook嗎?

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著數字貨幣永遠無法取得成功。我認為Libra幣要比比特幣更接近信任與效率之間的可行平衡點,至少在交易而非價值載體層面是如此;但問題在於,誰會實際獲得這種貨幣。當然,Facebook公司擁有著不容小覷的膽氣與抱負,該公司的龐大網路也是人們相信Libra項目能夠成功的最大理由。不過還是得多說一句,Facebook的品牌亦是人們難以相信Libra項目的原因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行者 的精彩文章:

「AI+無人機」雙拳出擊,拯救面臨解體危機的大堡礁
英特爾不懼英偉達和AMD的幾個原因

TAG:科技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