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從7隻到3000隻,以「日本」定名的朱?在中國重生

從7隻到3000隻,以「日本」定名的朱?在中國重生

溯源君,一切來路皆可追。

G20大阪峰會期間,以「友好之輪 和美世界」為主題的朱?文化展在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開幕。

展覽以中日韓三個國家的展品為主,涉及檔案文獻、實物資料、珍貴影像、藝術作品、手稿、文創等,內容翔實豐富,這也是中日韓朱?相關資料首次共同在日展出。

朱?在歷史上是為人所熟知的一種鳥類,也久以「朱鷺」的名字見於中國文獻記載。

早在《史記》中,司馬遷就言明秦國園囿中蓄有「朱鷺」。另據時人筆記記載,直至清代,「朱鷺」還是北京南苑地區常見的水鳥之一。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隨著戰亂、獵殺和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朱?的棲息地不斷萎縮,種群數量銳減。上世紀七十年代,曾被認為在亞洲大陸野外滅絕。

然而在今天,朱?的種群數量已經超過3000隻個體,這一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二十世紀末,朱?度瀕臨滅絕

朱?是東亞特有且唯一的一種?科鳥類,也是歷史上分布最靠北的一種?。

朱?在一個多世紀前曾廣泛分布在東亞季風區,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南部,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甚至西南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其中中國是朱?最主要的分布區,朱?的分布也與東亞的稻作農耕區高度重合。

由於朱?是東亞地區唯一一種羽色粉紅、燦若雲霞的鳥類,因此也吸引了人們的特別關注。

在日本,朱?被寫作「桃花鳥」。在日本的傳統宗教中,朱?也享有特殊地位,例如日本伊勢神宮用於祭祀的劍的劍柄上,就須纏繞兩枚朱?的羽毛。

1960年5月24日,日本郵政為了紀念第十二屆國際鳥類保護會議在東京召開,發行的一枚郵票,郵票的圖案是朱?

而朱?的模式標本也是採集於日本。也許正是由於這種鳥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其學名被定為Nipponia nippon。屬名、種名皆以國家名稱之,這在鳥類中恐怕也絕無僅有。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江戶時代受到政府保護的朱?,明治維新以後卻被大量捕殺,以至於二戰以前朱?在日本就僅剩數十隻。二戰以後,由於日本經濟起飛階段的環境污染和棲息地喪失,日本地區的朱?最終於2003年滅絕。

今天,在中國的支持下,由中國朱?繁衍而成的群體,再度在日本的天空中翱翔。

朱?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在整個分布區內急劇減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俄羅斯境內最後一次記錄到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朝鮮半島最後一次記錄到朱?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朱?在中國的分布區的西緣甘肅被記錄到

自此朱?銷聲匿跡十餘年,直至1981年於秦嶺南坡洋縣姚家溝村再次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劉蔭增先生髮現。

經過不懈努力,朱?在中國重獲「新生」

它們如何從秦嶺南坡洋縣僅存的7隻個體繁衍至如今超過3000隻的可觀種群?這是一個國際瀕危野生動物通過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複壯的成功故事。

1981年6月,為保護僅有的七隻朱?,第一批朱?保護小組四人進駐朱?棲息地——姚家溝

自發現洋縣僅存的朱?種群後,我國陸續在陝西洋縣、北京動物園、浙江德清縣等地建立了多個朱?人工繁育種群,並在陝西漢中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9年6月,取名為「青青」和「平平」的一對朱?在北京動物園先後產下兩枚卵,經過25個晝夜的孵化,雛鳥成功破殼而出,宣告了人工飼養條件下朱?的首次繁殖記錄。這一成功,也讓無數關心朱?命運的人們看到了光明的未來。

已逝的北京動物園朱?專家李福來先生曾撰文記錄下了這次過程:

「今年春天,青青和平平的保護色又出現了,並有交配行為,我們估計它們可能產卵繁殖,於是便為它們準備了兩個巢窩。自然界里朱鸚的巢都是構築在高大樹木上的,巢距地面25米左右,巢材是由雌雄兩鳥叼來的枯枝。巢的外徑70厘米左右,內徑50厘米,高8厘米。巢內鋪墊一些帶葉的嫩樹枝和稻草。我們為青青和平平準備的兩個巢,是請人特意編製的荊條筐,分別掛在籠舍室外活動場兩個位置,一個在高處,一個在低處。看來它們繼承了祖先喜歡棲息在高大樹木上的習性,選擇了掛在高處的荊條筐做了它們的巢。」

至1997年,北京動物園的朱?數量已由6隻增加到17隻;至1998年,陝西洋縣朱?人工種群數量已達53隻;2007年,全國朱?種群數量突破1000隻……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朱?的種群數量已經突破3000隻,並且通過不斷的野化放飛和棲息地保護,中國野生朱?數量已達2000隻。

朱?從秦嶺南坡一隅,在人們的幫助下,已經成功散播至漢江上游的廣袤範圍,同時擴散至秦嶺以北,遠及甘肅,重回華中腹地的大別山區,以及江南的浙江等處。

中國在朱?救護上的成就,也惠及了韓國和日本的朱?重引入和複壯事業。

朱?的生長環境稻作文化休戚與共

中國朱?是幸運的。在筆者看來,中國朱?的幸運也是東亞傳統稻作系統和質樸生活方式在現代化背景下得以倖存和延續的結果。

朱?對環境要求極高,只有沒有化肥、農藥污染的水稻田及周邊的水系才有可能為朱?提供充足的泥鰍、黃鱔及小蝦、小蟹。而朱?需要在水稻田附近高大的林木中才能營巢繁衍。

而在以中國為主的稻作區,「山-水-田-林」自數千年前開始,就是典型的人居環境組合範式。

最近的研究證實,朱?在整個分布區內的減少事實上早就於末次冰期結束之時(即距今約一萬年前)開始。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斷,以中國為首的稻作文化的興起,大範圍地改變了東亞季風區的土地景觀,為朱?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假如沒有這樣的條件,朱?也許很難撐到近代。

今天,在陝西漢中洋縣,我們能夠看到朱?在稻田中嫻雅從容地起落棲遲,而當地人民就在朱?身邊快樂地勞作、生活。

因為自發現朱?以來,洋縣就禁止了農藥、化肥的使用,所以我們今天仍能在洋縣享受與祖先時代一樣的地道糧食。

在世界範圍內,如此的人地關係重塑,進而使極度瀕危的物種重現生機,具有典範性的意義。

朱?之外,還有一些?類需要被拯救

在整個歐亞大陸,朱?在近代的命運其實也代表了這片土地上大部分?類的際遇。

黑頭白?,歷史上廣佈於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大陸上的整個朱?分布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朱?式微之際,黑頭白?在中國的境況也沒有好很多。

在清代,黑頭白?以「勾嘴鷺鷥」之名見於時人描繪北京南苑的筆記。而二十世紀前葉,黑頭白?在雲南東南部箇舊、開遠、蒙自等地的壩子中仍有可觀數量。

但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黑頭白?夏季在中國唯一的繁殖種群位於黑龍江扎龍保護區,但越冬於何處已成千古之謎。

黑頭白?最後一次在中國東部候鳥遷徙路線上被記錄到是2005年。當時在浙江沿海地區僅見一個個體。

隱?,在歷史上曾經廣泛分布在環地中海的廣袤區域。但今天,僅有數個零星的種群見於北非、中東和南歐。目前,歐洲的保護機構正在努力重建其遷徙路線。

白肩黑?、巨?等,在其分布區內也經歷著數量急劇下降的生存危機。

在未來,中國朱?的搶救性保護經驗是否能夠貢獻於世界尤其是歐亞大陸上其他瀕危?類的保護,我們對此充滿著期待。中國智慧,必能貢獻於全球生態治理。

編輯? |?周夢爽??曹 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的精彩文章:

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獻禮黨的生日
志願者守護的候鳥天堂

TAG: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