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

示蒼雲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氣質變,品格不期超而自超。習氣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煉而精,鏡以磨而凈也。今之學者吾惑焉,任鹵莽之質而不知革,益騖外之習而不知返,投鉛鐵於真金,求斤兩之多,不知其雜偽不堪也,用白墠塗鏡,欲光明潔白,不知其埋沒愈甚也。

真有志聖賢佛祖之學,必先易眾人所難,緩時流所急,師於古,不師於今,考於人,不信於意。說我過者如良醫,譽我善者如鳩酒,千古道脈期我者,為明師良友,眼前活計誘我者,為惡友魔黨。看一經,思與身心當下相應。睹一事,思與本分有何損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賢與不賢皆能益我矣。儻見善不能隨喜修學,見惡輕慢毀侮,是善惡皆能損我矣。嗟嗟,善取益者無往非益,甘自損者無往非損。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奈何不深思哉。

予生過失最多,未能寡過,安能策人,然法友果能自策,予之過,即法友葯也。予惟實無片長,故無可自炫。今法友縱有長處,亦當學予之不炫。予自省,真不如一切人,故斷不敢輕一切人。今法友縱勝一切人,亦斷不可輕一切人。予惟無所不師,故無偏師,今法友縱偏師予,亦宜學予無所不師。至若專研教觀,事懺摩,送想安養,不求名聞,不志利養,皆本分當然,無一可表異者。儻一念表異,只此一念,便與教觀不相應,亦與懺摩不相應,安養不相應,亦是名根,亦是利藪。此予所以念念自訟,的知寡過之難,未審法友果能自訟,能寡過否也。

嗚呼,世衰道微,師資誼喪,相縻[mí,捆、栓]以名,相羈以勢,誰復知有出生死成菩提事。口云為生死,培生死者有之。口雲求菩提,背菩提者有之,總由不破我法二執故也。然此二執,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日夜流注,曾無閑斷。舍此不究,而別究教觀,舍此不懺,而別修懺摩,舍此不凈,而別求凈土,豈自覺覺他之道哉。

來源:《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人生要有所畏懼方有成就
讀書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與端午節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