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唐太宗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尤其是他以德治國的理念,是後世許多皇帝模仿和學習的榜樣。那麼,從武將轉型的唐太宗,如何形成以德治國的思想呢?《貞觀政要》中的三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看到他轉變的軌跡。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玄武門之變時,故事的主要人物叫馮立,是太子衛隊的首領,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建成被殺的消息傳到東宮,很多人如飛鳥般散去。馮立沒有跑,他覺得自己受太子恩惠,不能就這樣無情無義地跑了。

儘管當時的局勢已經很明顯,太子已死,秦王的氣勢正盛,但馮立還是做了抵抗。他把太子府的散兵集合起來,與秦王李世民的人展開激烈的鬥爭。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馮立左突右沖,殺了對方的一個大將後,對身邊人說,總算報答了太子的知遇之恩了。說完,他解散隊伍,讓他們自謀出路,他自己則跑到山裡躲起來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馮立知道自己躲不過去,第二天又來到李世民面前請罪。唐太宗很生氣地數落馮立:你昨天帶兵殺了我很多人,說吧,你給自己找個什麼不死的理由。

馮立流著淚回答,昨天是為了報答主人的知遇之恩,當時想就這些,沒想別的。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唐太宗正要樹立忠君的榜樣,看到馮立非常合適,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勸解他,勉勵他,還讓他做了左屯衛中郎將。這讓馮立很感動,他對別人說,陛下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會以死相報。

唐太宗對待馮立的故事,是一種質樸的以德化人的思想。他用寬容的態度顯示了對人才的重視,這種寬容對唐太宗來說是個人品質,對馮立來說是君主的知遇之恩,對國家來說是以德育人的樸素版。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唐太宗剛當上皇帝不久。他聽說司法人員在審理案件時經常收受賄賂,就派人拿著財物去試探。結果一試就准,官員收下禮物後答應辦事。這讓唐太宗很生氣。原來坊間流傳的官員受賄是真的!他決定嚴懲不貸,殺了受賄人。

對於唐太宗的決定,大臣裴矩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受賄人是應該受到懲罰,但唐太宗拿物品試探的行為,屬於誘導犯罪,說重了就是陷害,和我們倡導的「導德齊禮」相衝突,是不可取的。

這個故事是以德治國的反面教材。唐太宗用釣魚法則試探官員,本身就是錯誤的決定,對此,裴矩提出反對意見,提出以德治人。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唐太宗因為有以德治國思想的樸素認識,又有現在的反面教材,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裴矩的理念,對以德治國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第三個小故事也發生在貞觀初年。有人勸唐太宗,為了讓君子滿堂,一定要把朝廷里的小人趕出去,至於怎麼區分君子與小人,勸告者提出一個方案,讓唐太宗假裝發雷霆之怒,害怕的就是小人,不怕的就是正人君子。

史料中沒有記載勸告者是誰,但我們猜測,此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物。而此時的唐太宗,已經有了一定的執政能力,對自己的執政方向和執政綱領也比較有信心,他有底氣拒絕不合理的建議。

三個小故事告訴你,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的形成軌跡

從以德化人到以德治人,再到最後的以德治國,唐太宗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已經成熟。

每一種理念的形成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唐太宗以德治國理念也不例外。這種理念的形成軌跡,是唐太宗作為帝王的成長見證,從唐初最著名的武將,轉型為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唐太宗的轉變是虛心接受意見的結果,這也讓他為後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坊 的精彩文章:

凌煙閣功臣戰場上兩次嚇跑,一次嚇得不說話,養500乾兒子想造反
神龍政變的五個核心功臣有免死鐵券,為何死得一個比一個慘

TAG:讀史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