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虞集,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是我國元代文學家。在詩、詞、文、散曲、書法等方面均有一定成就,以文、詩成就最高。其文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並稱「元詩四家」。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院中獨坐》,便是虞集的代表作之一。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院中獨坐》是虞集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含有極為深刻的孤獨和寂寞之情,它表現出了虞集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虞集的故鄉在江南,但仕宦生涯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而到了虞集晚年,他屢次以眼疾為由請求外任到江南,卻始終不被允許。這首詩便是在長久以來的鄉關之思下寫出。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虞集的這首《院中獨坐》:

何處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

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院中獨坐」,本身就含有深刻的孤獨和寂寞的意思。只不過虞集的孤獨和寂寞,與一般詩中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等導致的孤獨和寂寞不同,他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的鄉關之思。

然後,我們來看這首詩的首句「何處它年寄此生」,它表現的是虞集一種人生如寄的思想。意思是說,以後的日子裡要將餘生寄托在哪裡呢?人生如寄、人生如夢、人生如戲的思想都源自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只是寄寓於世界的空皮囊而已。蘇軾的詞中,便常有人生如夢的思想。虞集主要是因為他的大半生都被限制在了宮廷生計上,又不得回到故鄉。自然便有了這種人生如寄的悲涼念頭。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次句「山中江上總關情」,則緊承首句,意思是說,不管隱居山中還是浪跡江湖寄此餘生,都忘不了鄉關之情。這裡的「山中江上」,也可指江南的湖光山色。也就是說,故鄉的一草一木總讓虞集心心牽掛。這種情感很好理解,即便是今天的我們,交通方便,機會也很多,但談到故鄉的一草一木也總會牽動著心弦。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結合這首詩的前兩句來看,虞集在院中獨坐所沉思的內容,便是濃烈的鄉關之思了。同時也透露了他內心的孤獨和寂寞。最後兩句「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所表達的則是虞集無法排遣的孤獨。意思是說,院中繞屋而長的松樹已高大茂密,詩人盡把那風聲錯當成故鄉的雨聲。松樹的成長,說明虞集這種鄉關之思由來已久,也說明他內心的孤獨由來已久。

元代一詩人在院中獨坐,寫下一首詩,將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所以虞集每次都把這松樹發出的風聲,當成是故鄉江南的雨聲,也是他一種情感的寄託。大詩人李白曾在《獨坐敬亭山》一詩中,以孤雲寄託自己的孤獨。虞集在這首詩中,便是以松風來寄託孤獨。這種鄉關之思,無疑是具體普遍性社會意義的,它代表的是一種可以共鳴的家國情懷。

綜觀虞集的這首詩,雖然語言質樸,只有短短4句,但是它已然將鄉關之思產生的孤獨寫得淋漓盡致。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慶余 的精彩文章:

世人只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卻不知背後含義
蘇軾很經典的一首詞,最後兩句反用杜甫詩意,超越了千古

TAG: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