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糖」文化的發展史

「糖」文化的發展史

記得小時候,每逢家人給點零花錢,我都會用錢去買各種各樣的糖果。在我那個年代,兜里能揣上一把糖,那在小夥伴當中就是「孩子王」的存在。那時候的經濟雖然沒有現在發達,但是糖果的種類卻不少,在我記憶里最深刻的就是各種口外的棒棒糖,還有一口氣能吃好幾個的水果軟糖,其中最有意思的還是泡泡糖。每次我們都一口氣嚼好幾個泡泡糖,和小夥伴們一起比誰吹的泡泡大。那時吃的糖,除了享受甜甜的滋味外,更是一種懷舊的情懷,是我們逝去的青春。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糖並非現代發明的產物,而是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我們祖先發現了。小小的糖果,也包含了歷代祖先的辛勤的努力與創造,每一個朝代的變更,都有糖文化的傳承。跟我一起看看糖文化的前世今生吧。

「糖」文化的發展史


殷、商、周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了糖這種東西

糖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雖然沒有糖的概念,卻已經接觸到了糖這種東西。在遠古時期,人們獲得糖的方式更多是來自瓜果和蜂蜜,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遠古人們的確懂得採摘水果,品嘗瓜果的甜滋味,只是並不懂得如何將糖分分離出來。

後來發展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人們就已經懂得從穀物瓜果之中提煉麥芽糖的工藝。

《詩經》之中有記載: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意思是周人遷徙到了周園地區,發現這裡的土地肥沃無比,種出的瓜果蔬菜也和「」一樣甜。這件,在周朝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並提煉「」這種糖分了。

「糖」文化的發展史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飲用糖漿

糖文化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糖已經有了部分的分類。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


甜食者,「棗、栗、飴、蜜」。

而裡面的飴,其實就是現代社會的麥芽糖。人們懂得將各種糖分類,可見人們對糖類已經產生了不同的需求,在獲取糖漿方面,也有了詳細的記錄方法。

《楚辭·招魂》中說:


靦鱉包羔,有柘漿些。

裡面的柘漿,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漿,在戰國時期專門供人們飲用。而飴糖卻是在麥芽之中提煉出來。

「糖」文化的發展史

《楚辭》里有證明:


巨妝蜜餌用長是也。飴餳用麥櫱或谷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

《書經》也有提煉飴糖的方法:


稼穡作甘。

可見在戰國——秦漢時期人們用麥芽或者穀物之中將飴糖熬制出來,甚至也可以作為醫用。

「糖」文化的發展史


秦漢時期,糖作為貢品,成為了稀罕物

秦漢時期的人民,在之前提煉飴糖的工藝上,又加以創新。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放,更是引進了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而糖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改進。

劉歆《西京雜記》曾記載:


「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

裡面的石蜜,就是在甘蔗里提煉成的固體蔗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過解釋:


「石蜜, 白沙糖也, 凝結作餅塊者為石蜜」。

糖從液態到固態,不僅是工藝上的進步,也是糖文化的一大躍進。

「糖」文化的發展史

而在秦漢時期,這種「石蜜」還是稀罕物,甚至作為貢品上貢用,裡面的高帝,就是指劉邦。小小的糖塊居然也能登上宮廷,可見在那個時代,石蜜也是貴族的一大享受。

甚至也作為解酒飲品登上歷史舞台。《郊祀歌》中有記載:


泰尊柘漿析朝酲。

可見,這蔗糖汁也可以用來解酒之用。

「糖」文化的發展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熬「飴(糖)」的技術成熟,種類增多

在三國時期,人們吃蔗糖已經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在《三國志·吳志》中記載:

吳主孫亮曾使黃門(宦者)取交州所獻「甘蔗餳」食用。

意思是孫亮曾經讓他手下的宦官取甘蔗餳來喝,其實就是甘蔗熬成的糖漿。在三國時期,比起石蜜來說,人們更傾向於這種軟糯的湯汁。

發展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熬糖的工藝不僅得到提高,還形成了一套井然有序的系統。在《南方草木狀》有記載:


「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晒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在這一時期,人們熬糖的技術已經有了詳細的記錄,可見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熬糖的工藝。

《南中八郡志》在熬糖工藝上也有記載:


「笮(榨)甘蔗汁,曝成飴,謂之石蜜。」

到了南北朝時期,糖的種類也開始增多, 《齊民要術》上就記載了「白餳」「黑餳」「琥珀餳」等20多種糖。

「糖」文化的發展史


唐宋時期,糖的工藝大幅度提高,是歷史上糖文化發展最快的時期

「糖」這個詞最早是在唐朝時期被提出來的。

唐朝文化經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唐太宗對當時的製糖方法不滿足,便派人去摩揭它國學習先進的製糖經驗。

《新唐書》記載: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摩褐陀國「獻菠蘿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榨沉如其劑,色味逾西域甚遠。」

《唐會要》也有記載:


「西蕃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太宗遣使至摩褐陀國取其法。令揚州煎蔗之汁。於中廚自造焉。色味逾於西域所出者。」

「糖」文化的發展史

在唐朝時期,太宗派人學得的製糖辦法,無論是氣味還是品相已經遠超西域出的糖。更是將脫色技術顯著提高,滴漏法就是將當時顏色深沉的蔗糖,過濾成了紅砂糖,這在當時是一項很先進的技術。

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有記載:「


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至此中國方有沙糖。」

宋代王灼所著《糖霜譜》,將前任所記載的製糖技術做了總結,並將糖的提煉方法,包括脫色、結晶等技術進行了記錄。

「糖」文化的發展史


元明清時期,出現了真正的白砂糖

唐宋時期的蔗糖,即便通過了脫色,但是礙於技術缺陷,砂糖的種類只要紅砂糖,而白砂糖,卻是在明清時期出現的。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甘嗜·蔗品》里有記載:


凡狄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紅砂三品。糖品之分,分於蔗漿之老嫩。

在明朝時期,人們已經懂得提煉凝冰,白砂糖,紅砂糖三種糖類,在熬制工藝上只要注意熬制的火候和時間長短即可。

在製造白砂糖的工藝上,也有詳細記錄:


其法先取蔗汁煎之,攪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大瓮漏中,候出水盡時,覆以細滑黃土,凡三遍,其色改白。

「糖」文化的發展史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泥法」。

糖文化發展到了清朝,在提純上也有了改進,但是基本延續了先前的製作工藝,後來到了現代,無論是脫色還是結晶提純,都較古代有了質的飛躍,人力已經完全被機器所取代,在質量和生產速度上,都是古代無法比擬的,這也是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福利,小小的糖也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這就是糖文化的發展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