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亮吉:丈夫自信頭顱好,須為朝廷吃一刀

洪亮吉:丈夫自信頭顱好,須為朝廷吃一刀

下詔求言,是新皇登基最程序化的一件工作,這樣可以在天下臣民面前,展示出自己善於納言、改革弊端的姿態。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面子工程千萬當不得真,否則將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將面臨血與淚的慘痛教訓。

當然,將皇帝的話當真的也不在少數,嘉慶朝赫赫有名的洪亮吉便是其中之一。他於嘉慶四年(1799年)上了一道《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的奏疏,觸怒了嘉慶帝,被下獄問死。

事件的經過

洪亮吉,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字君直,號江北。乾隆五十五年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後任貴州學政。嘉慶元年(1795年)回京供職,入直上書房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嘉慶三年,以征邪教疏為題考試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為時所忌,以弟喪辭職回鄉。

嘉慶四年(1799年),即乾隆皇帝去世後,在朱珪的引薦下回京纂修《清高宗實錄》。洪亮吉生性高傲,自己是榜眼出身,之前又擔任過學政,如今對於這個純屬文字工作的安排並不滿意,因此上任不久便提出辭職還鄉的要求。

事實上,以辭職為名以期引起皇帝的關注和挽留,向來是文人的慣用伎倆。洪亮吉因為之前上過摺子引起過嘉慶帝的不滿,為了避免再次引起事端,嘉慶帝便順水推舟予以照準。這一下,洪亮吉心有不甘,很快將滿腔的熱血發諸於文字,洋洋洒洒寫下一份千言奏疏——《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可如何遞到御前,成了他面前的難題。

在京為官,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向皇帝陳奏的,洪亮吉的級別不夠,又不是御史言官,只能通過上級領導或高官轉奏。因此,他深知沒有一番出奇的內容,這份諫章必到不了御前。經過反覆思考,他將諫書謄寫了三份,分別送交到三位大臣府中,請求代呈。

第一位是朱珪,他素以愛才著稱,時任上書房總師傅、戶部尚書,又是嘉慶帝老師。他對洪亮吉很欣賞,當是首選人。不過朱珪收下他的奏本,閱讀過後並沒有將其代轉。

第二位是左都御史劉權之,為洪亮吉翰林舊交,一向珍惜同年情誼。嘉慶帝對劉權之印象甚佳,親政後即加擢拔,命與朱珪主持了當年的會試。洪亮吉在投給他的那份奏章中,特比註明了另外一份給了朱珪。劉權之未曾與朱珪互通消息,但也是將此疏扣留下來,不予轉呈。

第三位是掌領軍機、總理戶部三庫的成親王永瑆。這位十一阿哥是當朝的書法大家,和博學善書的洪亮吉頗有交情。他接到奏疏以後,未加細看便代為轉呈。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裡面的「別成親王」便是交給永瑆的這一份,當然給朱珪、劉權之的那兩份應該是「別朱珪」、「別劉權之」。

嘉慶帝接到奏疏後,細細閱讀了一遍,頓時雷霆大怒,下令刑部以死罪論處。他不便批評皇兄,但過了一個多月,便找了由頭,將這個不靠譜的成親王請出了軍機處,總理戶部的兼職也一併撤銷了。

朱珪和劉權之將此疏壓下來不為代呈,當有對洪亮吉的保護之意。但事發後他們兩人處境尷尬,嘉慶帝下令追繳追問,責其袒護,要求明白回奏。朱珪奏稱:

「本年八月二十四日酉刻,有洪亮吉差人投書一封,拆閱之下,見其語言錯亂,全無倫次,且中有荒誕悖謬、毫無影響之狂談,未敢形諸章奏,擬於日內召見時面行奏聞。適奉旨詢查,當將原書並詩二件封繳,聽候查辦。臣未即時參奏,咎實難辭,相應請旨,將臣交部嚴加議處。」

劉權之和嘉慶帝沒有師生之情,他的回奏就不免誠惶誠恐了:

「本月二十四日,有編修洪亮吉到臣寓處投書一封。臣於燈下拆看,見其中妄肆空談,且並不知皇上親政以來宵旰勤勞、整飭庶務之聖心。臣因系私書,字畫潦草,原思約會朱珪各另繕一分,合詞具奏。次日奉旨原查詢原書,命臣封繳。臣未及嚴參,實屬糊塗疏忽,求皇上天恩,將臣交部議處,以為辦事遲延者戒。」

基本可以斷定,朱珪和劉權之這次是作了溝通的,都是「自請交部議處」,皇上心知肚明,念二人都是親近大臣,加恩降三級留任。洪亮吉此舉,不光是自家倒霉,順帶還連累了別人。

洪亮吉在奏疏中說了什麼?

嘉慶帝諭旨中,對洪亮吉的奏疏指出了兩條予以批駁:

其一,「先法憲皇帝之嚴明,後法仁皇帝之寬仁」,斥為「以小臣妄測高深,意在軒輊,狂謬已極」;

其二,指責當今皇上「三四月以後視朝稍晏,恐有俳優近習,熒惑聖聽」,這讓他火冒三丈。

嘉慶帝親政後,便發布了諭旨,聲稱自己是如何勤政,如何宮規整肅,又說大臣直接陳奏也不會加罪,於是便質問洪亮吉到處投遞是何用心?兩條之中,嘉慶帝最為生氣的就是第二條,隨即命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審訊逼問。洪亮吉供稱「一時糊塗,信筆混寫」,這也讓皇帝不滿。

洪亮吉說的是真心話,在他的奏本里確有這樣的意思。但這也是文人的通病,筆意所至,唯極而言之,語不驚人死不休。至於奏章的主體部分,則要區分對待。應該說,洪亮吉是有膽識,有文採的,說的也是句句在理。摘錄以下一段:

「今天子求治之急矣,天下望治之心亦恐迫矣,而機局尚未轉者,推原其故,蓋有數端。亮吉認為,勵精圖治,當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盡法也;用人行政,當一改權臣當國之時,而尚未盡改也。風俗則日趨卑下,賞罰則仍不嚴明,言路則似通而未通,吏治則欲肅而未肅。」

洪亮吉此番話可謂切中時弊,擲地有聲,對嘉慶帝親政以來的朝政大弊,給以最全面的批評,正可見一腔忠忱。洪亮吉奏疏上千言,所涉及的面很廣,舉凡用人行政、開通言路,整頓吏治皆有論辯,涉及的當朝人物亦多。既抨擊了已死的和珅、福康安,孫士毅等人,又指斥了當下的一批領軍大員。

洪亮吉的這一番言論,不僅激起了嘉慶帝的不滿,也將滿朝大臣都給得罪了。當時輿論洶洶,群議皆曰該殺,他的好友紛紛前往刑部大獄探望,對其痛哭拜別,傳遞出各種不詳的信號。洪亮吉坦然自若,口佔一絕:「丈夫自信頭顱好,須為朝廷吃一刀。」這句話很快又到了嘉慶帝耳中。

所幸的是嘉慶帝還沒有徹底喪失理智,前車之鑒歷歷在目。明嘉靖皇帝接到海瑞的奏疏後,怒不可遏,喝令將其即行鎖拿,卻遲遲不加誅殺,他這也是不願意擔上昏君之名。在喊殺聲一片的朝廷高層中,嘉慶帝最終還是降諭免死,只給了個遣發伊犁的懲罰。

然而弔詭的是,嘉慶帝冷靜以後,再讀洪亮吉的奏疏,卻為他的忠愛摯切所打動,也可以理解為嘉慶帝的理性回歸。欽命審理洪亮吉一案的是軍機大臣和刑部大員,嘉慶帝傳達旨意說:「亮吉讀書人,體弱,毋許用刑。」洪亮吉大為意外,感動痛哭,伏地請罪,但最終的結果還是流放新疆。

隨著洪亮吉一案的塵埃落定,京城中逐漸平靜,可嘉慶帝的內心卻是五味雜陳。他閑暇時還要取出其奏疏反覆閱讀,僅僅過了十個月,他就傳旨赦免洪亮吉,讓他返京:

「朕詳加批閱,實無違礙之句,仍有愛君之誠……洪亮吉所論,實足啟沃朕心,故置諸座右,時常觀覽……而勤政遠佞,更足警省朕衷。今特明白宣諭王大臣,並洪亮吉原書,使內外諸臣知朕非拒諫飾非之主,為可與言之君。「

儘管對於洪亮吉盡釋前嫌,但嘉慶帝還是頗為不放心,生怕洪亮吉以後又要干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出格之舉。諭旨令其釋回原籍,還讓地方官嚴加管束,看來嘉慶帝的度量顯然比不過嘉靖皇帝,其虛偽性也展現無遺。

儘管洪亮吉沒能像海瑞那樣繼續發光發熱,但值得安慰的是,嘉慶帝在洪亮吉的那份奏摺上御筆題寫了「座右良箴」,以示警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淮軍悍將劉銘傳的經典之戰——保衛基隆
清代設立了「樂部」,這個部門具體從事的是什麼工作?

TAG:千古歷史 |